王博
科普說明文是用來介紹科學現象、知識、原理等的說明文,兼有科學性與文學性的特點。它既要說明“是什么”的問題,也要解答“為什么”的疑惑。因此,它在闡述科學原理的內容時要做到尊重科學、邏輯嚴謹;在解釋科學道理時要做到語言生動、說理充分。那么,我們在寫說明文時應注意些什么呢?
一、善于觀察,勤于思考。
要寫出一篇兼具科學性與文學性的科普說明文,我們首先要了解足夠多的相關科學知識。知識來源于書本,也來源于生活,我們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發現生活中蘊藏著的科學知識和客觀規律。這是科普說明文邏輯嚴謹、說理充分的前提。
如《大自然的語言》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前一部分,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四季的物候現象,展現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風景圖,這是作者認真觀察、總結的結果。后一部分,作者將自然現象與農事活動聯系起來,促使讀者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同時引出本文主題——大自然的語言。
二、語言準確,客觀表述。
說明文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實用性很強,語言表達“失之毫厘”,其結果就可能“謬以千里”,這就要求大家必須用準確的語言,如實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質、規律。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是寫好說明文的先決條件。文中出現的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方面的語言,都要準確無誤。
如《大雁歸來》中:“1946年4月11日,我們記錄下來的大雁是642只”,無論是日期還是大雁的數量,作者都表述得非常準確。再如《中國石拱橋》中:“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這句話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交代了趙州橋雄偉的外觀特點。
三、說理有序,邏輯嚴密。
說明文的邏輯順序是按照一定的內在關系來安排的,介紹比較復雜的事物和現象的說明文以及介紹事理的說明文,往往會使用這種順序。
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作者先總述石拱橋的特點:外形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繼而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具體說明中國石拱橋的建筑特征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這種由抽象到具體的說明順序,能使讀者由淺入深地了解中國石拱橋。
又如《蘇州園林》中,第3至6段緊扣第2段的四個“講究”,介紹了蘇州園林設計和建造方面的主要特點,而第7至9段則說明了一些細節上的特點。文章按照先主后次的邏輯順序行文,重點突出,使讀者一目了然。
諸如此類的邏輯順序還有很多,如由此及彼、由原因到結果、由特殊到一般,等等。具體采用哪一種或哪幾種,要從事物本身的特點出發,還要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
四、使用多種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
說明事理有很多方法,如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等。在語言準確的前提下使用多種說明方法,能夠使表達更完整、說理更充分。另外,還可以使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來輔助說明事理。
如《時間的腳印》中:“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這里用了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以建筑蘭新鐵路時人們炸掉山頭為例,具體地說明了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并將這種破壞的速度與地質作用的速度進行比較,突出了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之大。
這篇文章中“大塊的石頭破碎成小塊的石子,小塊的石子再分裂成細微的沙礫、泥土。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這里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氣勢。“沖來了”“爬來了”是一種擬人化的描述,增強了洪水、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了它們勢不可擋的威力。
綜上所述,寫作說明文應邏輯嚴密,說理充分,這樣寫出的作文才能經得起推敲,并收到良好的說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