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艷林
政府培育企業生長的土壤,企業強化城市的競爭實力,彼此扶持,雙向奔赴。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民營經濟經歷了從“0”到“56789”的發展過程。“56789”,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與此同時,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占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的50%左右,全國65%左右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來自民營企業。
民營經濟如同“春水”,充滿了活力與希望。但這并不意味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是一帆風順。
2023年,全國工商聯相關調研顯示,中國有相當一部分的民營企業在調整結構、改變增長方式、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上存在困難,造成業務單一、核心競爭力缺失、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
“企業要謀求發展,就必須要變革升級,比如進行數字化升級。數字化改造智能制造工廠可使生產效率提高32%,運營成本下降19%,產品不良率下降24%。但這種調整絕非易事,我們用了兩年多時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仍然沒有完成技術改造?!鼻鄭u卡文迪軌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徐文超感慨道。
看得到路,但走起來卻不易。“很多民營企業的體量小,上大型設備沒有成本優勢;再比如,企業能獲得的支持有限,還有部分數字化創新平臺合作方存在‘店大欺客的現象?!鼻鄭u創新奇智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企業想要保持市場競爭力,就要持續進行研發創新,但這對資金和資源相對有限的民營企業來說,無疑是巨大挑戰。
如何讓民營經濟再上一層樓?這其實是一件政府和企業雙向發力的事情。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落實和完善各項支持政策,著力解決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支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
國家層面之下,各地也出臺了相應政策為民企“站臺”。以青島為例,2024年3月1日,青島市印發了《青島市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實施細則》,鼓勵青島市“專精特新”企業開展數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企業最高可獲得現金獎勵100萬元。這種真金白銀的獎勵,讓民營企業們的產業轉型升級吃下了“定心丸”。
但企業的發展,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政策扶持,必須用切實的行動和創新的舉措,實干爭先,在變局中開新局。
特別是青島的企業,過去40年,這座城市誕生出了海爾、海信、青啤等一眾世界名牌,它們用務實、進取的開拓精神,為城市塑造了“企業自強”的發展內核。
這種精神同樣傳承給了新時代的青島民企,它們堅持著創業創新,用自強與共生的方式實現突圍。
在自強的道路上,青島有國內最早一批投入工業制造數智化轉型的創新奇智,在業內率先推出面向工業制造領域的百億參數量級行業大模型“奇智孔明AInnoGC工業大模型”,在全國范圍內,為青島的人工智能產業樹立了旗幟。還有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潛心20年攻克激光雷達關鍵技術,研發生產出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在這一領域進入全球領跑者行列。
在共生的探索上,青島誕生出了面向全球創業者的海創匯加速器平臺,從科技、資本、產業場景三個方面為民營企業賦能。在海創匯平臺上,政府、企業、高校、金融機構多方發力,既為民營企業打通“技術直達”市場的通道,又為這些新生的企業引入優質的外部資源。截至2023年底,海創匯累計加速孵化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300家。
民營企業的發展與壯大,需要政策的扶持,更離不開企業的自強。政府培育企業生長的土壤,企業強化城市的競爭實力,彼此扶持,雙向奔赴。對青島這座誕生名牌的城市而言,國企光芒依舊,民企閃耀舞臺,這是城市最良性的狀態,也是最值得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