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歌唱得好:“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識人鑒已方能知世。洞明世事,必須練就一雙識人的慧眼。
“得人之道,在于識人”“為治以知人為先”。治理一個國家,關鍵在于人才。不細觀不能明識,不明識不能確知,不確知不能善任。如果說現代經濟社會的競爭重點是人才的競爭,首要的應該是“人才發現”的競爭。
“人”字一撇一捺,落地不太穩固。學會識人,與德才兼備者同行、與情投意合者交友,人生就有了重要的支點,立足社會的根基就會更加扎實。
人心難測,識人不易。《莊周試妻》曰:“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孔子也曾感嘆:“凡人心險于山川,難知于天。”了解一個人的外貌特征容易,知曉一個人的內心卻很困難。人心確實難以捉摸,但人性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入水游泳要知水性,人際交往要識人性。所以,學會識人,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必修課程。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教授山姆·高斯林寫過一本《看人的藝術》,認為每個人擁有的三類物品會透露出自身的信息:第一類是身份標識的物品,如住房、車、穿戴等,與其職業和生活方式相關;第二類是作為“情感調節器”的物品,如有的人喜歡在卡包里放家人的照片或將照片設置成手機壁紙,可以推斷其是個從家庭獲得情感慰藉的人;第三類是留下行為痕跡的物品,如寫的字、文章,社交圈、朋友圈的互動以及手機使用的頭像、昵稱等,能了解其思想開放程度和行為習慣。
中國歷代先賢把識人作為識優,總結了許多識人辨賢的方法。《莊子·列御寇》曰:“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證至,不肖人得矣。”諸葛亮《心書》記載了識人七法:一是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場可識別其志向;二是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在不同觀點的辯論中考察其思維和應變能力;三是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在詢問解決問題的對策時了解其見識和謀略;四是告之以難而觀其勇,用困難棘手的事情來考察其勇氣和擔當;五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在醉酒狀態下的行為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和性情;六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在利益誘惑面前的表現可以考察其能否廉潔自律;七是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與其約定辦事可以察看是否誠實可信。這些古人在長期識人用人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對于我們今天識人知人仍有較高的借鑒價值。
曾國藩曾說過,擇友、識人乃人生第一要義,關乎一生之成敗。觀人重在言和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依筆者所見,在當今社會,倚富欺貧之人不可近,見利忘義之人不可結,口是心非之人不可交。對那些“言必信,行必果”,守諾守信、務實低調的誠信之人,那些心懷善良和感恩,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知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謙謙君子,應當結為友好、攜手同行;而對那些扒高踩低、陽奉陰違、言而無信的缺德小人,只能遠離不能近交。只有識人不誤,才能營造出充滿陽光的人際環境,讓自己的生命挺拔和旺盛起來。
學會識人,是一種能力。識人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識人的過程是我們提高觀察能力、識別能力、判斷能力的過程。如同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一樣,識人也需要細致觀察、感知,認真比較、鑒別,去偽存真、由表及里,透過表象抓住本質。民間有句俗語,人有三相,即皮相、骨相和氣相。很多情況下,我們往往只看人的皮相即外貌、顏值,不一定了解其內在品質。而骨相、氣相是人的內心世界和智慧才能。所以,必須注重了解一個人的骨相和氣相。有的人外表華麗但淺薄無知,有的人不修邊幅但才氣過人,有的人智商較高但品行低下……單憑第一印象先入為主識人,容易流于表象、以偏概全。人心之所以難測,就是因為有的人會用語言掩飾內心的真實。因此,識人既要察言觀色,更要見行見情,還要從不同視角、多元維度在交往中觀察、在溝通中識別。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往往在社會交往、社會實踐中逐步顯現,并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由此可知,識人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伴隨著世事變遷和生活歷練,伴隨著我們生命成長的進程。
學會識人,是一種修養。“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三鏡自照”是古人注重鏡鑒、躬身自省的形象比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是在識人知人、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得到的寶貴經驗。科學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以人為鏡,可以將他人作為自我認知的重要依據和參考,進一步認清自己,達到自知之明。“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遇見德才兼備的智者,就會接受正能量的輻射,彼此成就、共同成長;遇見缺乏德行之人,則要反觀自省,覺醒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吸取教訓、修正錯誤,揚長避短、提升自我。由此可見,學會識人,也是一個加強自身修養、健全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徑。
學會識人,是一種境界。世界是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類世界正是因為人人不同才變得有趣,才需要識別和群分。價值觀念不同、生活習性有異、處事方式有別、興趣愛好多樣,尊重別人的個性,不以貌取人,不以言舉人,不以己度人,是一種大境界。只有和而不同,相互理解包容,才會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共建共享的社會。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善于識人,就會善于容人,容得下“異類”、容得下“狹窄”、容得下“偏頗”,并從中發現和欣賞“異”處的美、“狹”處的慧和“偏”處的真。保持了解、理解他人的興趣和好奇心,學會同理共情、懂得尊重包容,就會進入達觀的境界,在識人知世中坦然面對、從容應對,寬容相待、真誠相處,在人生旅途上遇見更好的自己和更美的風景。
提升識人能力,練就識人慧眼,既是識人知世、待人處事的人生體驗,也是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路徑。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寬廣的視野,在人際交往中了解人情百態、體味世間冷暖,在察人鑒己中汲取他人之長、促進自我發展。
朱步樓:法學博士、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江蘇省政協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省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