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敏
六尺巷,古來即天下游客津津樂道的打卡地。典出于桐城先賢、被康熙贊為“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的張英。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其父更了不得,乃是擔任過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
這樣的家與人,民間誰敢與之爭鋒?還就有。據說張英的府第與一富戶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張英家人覺得自家權勢大,不愿退讓,還為此打起了官司。地方官誰也不愿得罪,就反復出面調解,但始終沒有達成共識。事情越鬧越大,張英家人為快速搞定這事,就給朝中的張英寫信,意思是吳家欺人太甚,您老人家一定要給家里出口惡氣。孰料相爺張英閱罷,卻付之一笑,批詩寄回曰:“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愧然大悟,旋即拆讓三尺地皮于吳姓。吳姓深為感動,也即讓出三尺。于是,便形成兩家間一條六尺寬的巷道,成為后人必去瞻顧且唏噓嘆賞、四處傳頌之地。
我呢,既來之,自然也得去看之。不過望著相府那高墻大院,我感動之余,忽然想起一句老話:“一入侯門深似海。”到底是相爺,其府內之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之煊赫,甚出我意料。倘我是那府主,或許也不會在意區區三尺之地,樂得做個好人,且事實上也流芳了千古。反之,若那張英家,亦如我等平頭百姓只得幾十、百把平方米老屋,恐怕頭破血流也要寸土必爭一番吧?然再想,我這不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嗎?張英之虛懷若谷、器識宏大,也還是明擺著的。所謂有詩為證:“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其意旨淺顯卻十分深遠。故這六尺巷之典真正動人處,并不在那三尺之地,而在張宰相之人生觀的通透豁達、品格的明智高邁。有此襟抱者,縱升斗小民,也未必會斤斤計較那些世俗功利和眼皮底下一點是是非非了。更值得強調的是,人生于世,尊嚴至上。咱們又最在乎面子,人們百般算計、千般爭斗,常常并不在于幾分財利,而是“不蒸饅頭爭口氣”。那張英貴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讓出的可遠不止三尺之地,而是在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封建時代,某種程度上向平民的紆尊降貴。這就益發難能可貴了。念此不禁深感不虛此行,是以為記。
姜琍敏:一級作家、《雨花》原主編、中國散文學會原副會長。現任江蘇省散文學會會長。1976年迄今,發表、出版長篇小說11部,出版詩集、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隨筆集24部,多次獲獎。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