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紛紛揚揚的雪,讓喜愛攝影的朋友欣喜不已,一大早就約我去山里拍雪景。到了王家村,熟悉的粉墻黛瓦、村口荷塘、梯田菜地、池杉竹林,都鑲嵌在皚皚白雪中,映襯著村背后像披著婚紗的山巒,頗有水墨畫的詩情畫意。
走進村西頭村的紅酒吧,負責“云袖文旅”日常事務以及王家村日常運營的徐琳正在檢查團建現場布置。她端給我一個烤山芋,招呼我坐在壁爐邊烤火。我環顧四周,這座老房子的內部布置,跟上次看到的又大不一樣了。圍爐桌、卡座,茶盞、水果,這是要搞雪夜圍爐茶話啊。冬日圍爐,無論是煮茶清談,還是火鍋老酒,都很實在。吧臺上方懸掛的酒旗,上書“青山夆”。大概是擔心客人不認識“夆”字,三個字都分別標注了拼音。“夆”的注音是páng。我問徐琳,“夆”有三個讀音,為什么注這個音?她說設計師當時的解釋是“青峰”兩字的拆解,至于注音,自己沒有細究過。我提出個人建議,把“夆”的注音改為féng,解釋成 “相逢”,可以引申為“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識”。我開玩笑說,可以給“夆”字的解釋寫個“小作文”:讓天南海北的年輕人,在紅酒屋與青峰山下的東方鄉村生活結緣,與紅酒代表的西方浪漫情調結緣,中西融匯,天人合一。這樣,與王家村區設立“青山夆”的初衷比較吻合。
“雪晴云淡日光寒。”在村里走一圈,手機隨便一拍就是美景。隔著池塘看“云岫”小院前挺立著的兩株銀杏古樹,枝頭上稀疏的枯黃殘葉,因為屋頂白雪的映襯,顯得意境高古,讓人聯想到賈島的“花落梅溪雪未消”。山岕那邊,竹林深處籬笆墻,風過雪落聲涌動,感覺也很有詩意。
劉金龍開著門在堂屋喝茶,小院落清掃得干干凈凈,見到我,邀我進屋坐坐,聊一會兒。老劉年輕時在外打拼,退休之后覺得鄉村才是自己的根,就回到村里。他修繕了老屋,在院子里種點瓜果蔬菜,自己吃,偶爾也進城給孩子帶一些,讓孫輩吃天然的綠色食品。這幾年,“云袖文旅”駐村開發旅游產業,引進了很多新興業態,特色民宿、農家餐廳、礦咖啡館、休閑酒吧、山野營地、親子農場……“村委+村民+云袖文旅公司”三方合作經營的操作模式,既盤活了閑置房屋讓村民獲得收益,又為賦閑在家的村民帶來了就業崗位。這不,老劉夫婦也回歸“上班族”了,他在云袖文旅公司負責養馬,妻子在公司食堂上班。
老劉說,今天公司安排休息,家里也沒啥農活可干,就泡壺茶,看看風景。我看桌上擺著一只開了瓢的南瓜,老劉告訴我,山里人冬至的傳統吃食是老南瓜,留著做種的老南瓜。他指著廚房說,瓜籽和了草木灰拍在墻上了,留著明年播種。等妻子下班了,把南瓜蒸熟,就是今天的主食。竹櫥柜里有小菜,弄杯小酒,在鄉下的日子過得也很開心啊。
詩意的生活不一定在遠方。把平常的日子過出悠閑的詩意來,關鍵在于心態。到冬至了,這段時間是農民最悠閑的時節。如果說還有什么事要做,那就是準備過年。前些年,王家村的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如今,村里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們,身子骨硬朗的,春季去茶場、秋季去果園,干點零活,賺點零花錢。像老劉夫婦這樣六十多歲的“壯年”,經過培訓成為公司“職工”的有十多位,每年三四萬元的工資收入。那些在外打工的中年人開始回村,當果園管家、民宿管家。原本在城市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看村里發展勢頭好,也開始回鄉創業,開民宿、搞電商。今年的春節假期,村里的民宿已經全部被預訂,肯定是熱熱鬧鬧了。
“云袖文旅”董事長、南山民宿聯盟黨支部書記周旭蛟,年屆不惑,在村里算是年輕人。作為在體制內做過基層負責人、下海闖蕩多年的精英,周旭蛟懂得人才對王家村的重要性。王家村圍繞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與民宿、旅游業態的整合、融合,如果沒有專業人才作支撐,“云袖文旅”即使有資金,王家村也很難落地實施規劃的項目。
周旭蛟這幾年組織了一批有文化、有抱負的年輕人,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各施所長,做著年輕人最擅長的事。這些鄉村新力量視野開闊,思路活躍,既有把這里當成家的熱心,更有將王家村作為起點提檔升級的雄心。他們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給王家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曾經,走出鄉村是一代人逐夢的起點。如今,鄉村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筑夢的舞臺。周旭蛟覺得,帶著鄉親們把家鄉建設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建設王家村田園精品民宿群,把現代化的高端酒店體驗融入田園野趣間,展現山水與人居的融合,將鄉村的生態價值、美學價值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是在喚醒鄉村活力。鄉村有了發展動力,有了發展希望,怎么可能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年輕人回來了,新理念新思路新媒介會讓王家村煥發出更新、更強的活力,帶動更多的人集聚到這個小山村來。那就是發展的良性循環。
“村民才是村落的靈魂。”周旭蛟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在他看來,民宿村不光是讓客人來住幾天,更要充分挖掘鄉村資源,讓游客體驗到鄉村生活的溫度。“民宿,更重要的是溫情脈脈的體驗感。”所以,他在王家村做的民宿,每一家的客房都不多,“云岫”是兩間,“言歡喜”是三間。但在設計中,很注重把每座農房都改造成一個復合空間,有會客、喝茶、讀書、親子活動等公共空間,并且巧妙地延伸擴展。不僅視線延伸到村外自然清新的山水環境,還借助于散布在村子里的咖啡館、啤酒吧、簡餐廳、農家餐館、書吧、小超市等業態,強化民宿與村莊的融合,讓村莊豐富民宿內涵。“云袖文旅”在王家村有100多畝的果園,又流轉了30畝土地種植蔬菜,既能讓客人采摘,也能讓村民增加收益。同時,還在村邊打造了礦坑燒烤、曠野露營地、山野農場、南山自然學校,與附近的竹海漂流、松嶺部落也緊密合作,豐富度假內容。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體驗項目和游玩路線。冬天圍爐賞雪品美食,“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春天去采茶、挖筍,感受“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秋季打板栗、徒步登山、露營,體驗“竹露閑夜滴,松風清晝吹”。王家村用山村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滿足游客們回歸自然、放松心情等精神需求。
鄉愁,不只是走進大城市后對家鄉的懷念,還有一種身在家鄉去創業、創造的“在地”努力。隨著年輕人的回流,王家村正從空心村變為“網紅村”。年輕人回來,成為帶領鄉村振興的中堅,形成產業興旺的驅動力量。王家村的老人們也因此走出了孤獨留守,變成勞有所業、老有所依、兒孫繞膝。正是通過吸引年輕人的回流,王家村被重新注入了靈魂,開始呈現生活富足、生態優美等讓游客們擁抱鄉愁的詩意。如今的王家村,是愜意的生活方式,是人與人更親密接觸的平臺,能讓游客的眼睛看到美麗,嘴里吃到美食,心中感悟到美好。
在鄉間,連呼吸都是香甜的。
湯全明: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多部散文集。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