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瑄
不久前,山西省發展改革委公布公告稱,通過對省評標專家庫2023年度聘期屆滿的3226名評標專家進行續聘考核,共有1008名評標專家被解聘,原因分別包括“年滿七十周歲”“未按照要求參加考核”“考試不合格”“考試成績無效”四類。其中,因超齡而解聘的僅有數十人,更多的則是其他三類情形。
事實上,這不是山西第一次大規模地考核解聘評標專家,2021年該省就有1119名評標專家不符合續聘條件或考核不合格被解聘,2022年為889名。
專家,作為社會中的知識精英,其言論和評判往往具有重大影響力。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不少網友似乎已經對“專家”兩字不以為然。一方面被叫“專家”的人多了起來,另一方面互聯網上涌現出的大量所謂的“專家建議”時常令人瞠目結舌。
為什么本該受到公眾尊重的專家,如今常常讓人發出一聲嘆息?這次的數據揭示出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引發了公眾對專家團隊的質量和能力的質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些地方出臺了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實施細則,著力解決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主要規范對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的領導職務所做的組織調整,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
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并非新近推出的制度設計。根據相關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中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員,也參照執行。換言之,能上能下,優進劣退,在專家群體也應是常態。
從過往招投標案例來看,一些人因年齡、學科專業發展等諸多因素的變化,沒能跟上各界對專家的權威性、專業性的期待和要求,還有一些專家掛著專家名頭卻不從事專家應做的工作,反而利用專家身份為某些商業行為站臺“背書”,進行一些虛假評標、虛假認證等,給相關領域的安全生產、公平交易等埋下隱患。
招投標涉及的項目資金一般都比較大,少的幾十萬元,多的甚至上億元,如果評標專家能夠公平公正進行評標,不僅可以幫招標單位選到優質的施工單位,還可以節省財政開支。而評標專家對政府采購活動和招標投標的公正性、專業性非常重要,作為具備特定領域專業知識的專家,要對相關資格和投標文件進行審查和評定,他們的意見對于最終招投標結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山西省發展改革委的一系列行動,顯示出地方對招投標領域效率和專業性的重視程度,不僅讓參與評選的專家們有了緊張感,還能挽回一些專家在公眾心里的公信度。
要知道,“能上”并非一勞永逸的起點,“能下”也并非一蹶不振的終點。無論是專家還是領導,都不應該是“終身制”,都理應設置必要的淘汰機制,形成良性循環。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專家建議”的含金量。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