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鏡之,劉瀟瀟,張睿,李小凡
(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高校需順應新媒體時代需求,以新媒體技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開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新媒體迅速發展的大環境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可分為2個極端。它讓一些大學生沉迷網絡,足不出戶,每天面對屏幕的時間長,充電線不離身。這樣的學生缺少足夠的社交活動,且逐漸疏遠現實社交活動,久而久之,會造成自我封閉。這部分學生同樣缺乏體育鍛煉,缺少運動帶來的陽光和自信,最后形成自我孤獨,自信心下降。這樣的日積月累,容易引起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問題,給學校的校園安全埋下安全隱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另一個極端,由于新媒體網絡的開放性和隱匿特性,讓一部分大學生在網絡中言論自由。在缺乏足夠的約束力的大環境下,學生自身缺少網絡安全意識,讓這一部分大學生針對網絡熱點事件隨意轉發、妄加評論。這部分大學生由于未形成完整的“三觀”,容易被不良媒體影響,被帶入被編織好的節奏中,淪為網絡噴子和鍵盤俠,極大的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還有極少數的學生,自身意志力和控制力薄弱,易被誤導,加入網絡詐騙團伙,無意識地進行了違法活動,這些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帶來挑戰。
最新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占比為19.54%,約為4.69h。每天解鎖手機屏幕65次以上,滑動或者點擊手機屏幕多達2617次。大學生的手機使用時間在平均值之上,每天7~9h,甚至更多。在高校的課堂教學中,在未實行手機上墻的課堂,存在大量學生上課刷手機的現象。而在信息化教學的課堂中,也存在部分學生“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未使用手機進行信息化課堂的相關活動,而是切出屏幕在玩游戲。在實施了手機上墻的課堂和早晚自習課,會出現備用機,學生往往準備2部或3部手機應對手機上墻。這樣的現象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高校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被安排下載各種APP,關注各類公眾號。每天忙碌于公眾號答題、投票、轉發等活動。稍有閑暇時間,還有可能會被拉去聽講座,充當觀眾。在設置有早晚自習的高校,學生本可以借此時間完成當天的作業,復習第二天的課程。可實際上的晚自習同樣要不停完成某個部門的任務,不斷有社團招新、學生會招新。導致真正的主題班會時間被占用,學生沒有精力完成。大學生每天要完成太多非自愿的活動,導致學生迫切需要放松,恰逢短視頻的興起,讓大學生有了放松的渠道。出于這些原因,高校學生對于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失去了興趣。
各大軟件商對于新用戶注冊都沒有門檻,對于用戶的視頻發布或者文字發布的審核能力不一。這就導致許多低俗內容、虛假內容得以傳播。往往惡性內容已經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公安機關介入才會讓平臺對視頻傳播者進行封號等整頓處理。
許多自媒體用戶往往對熱點新聞斷章取義,只截取一小部分視頻內容進行發布,并進行誤導性評論,完全不考慮事件的真實性,只想獲得流量和點擊率,一心只想漲粉,因為達到一定粉絲量就會有商家來尋求代言。這樣的自媒體用戶通常粉絲量還很可觀,這就造成了虛假的內容大量傳播,影響網絡安全環境的穩定。
眼下標題黨盛行,內容與標題相差懸殊。更有不良自媒體惡意剪輯傳播內容,讓價值觀未完全成型的大學生信以為真。大學生在不懂得甄別的情況下,極容易受影響。大學生容易被不良風向誤導,隨意評論、轉發,不僅容易對高校的輿情造成不良影響,更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難度。
在娛樂至上的短視頻時代,大多數學生觀看短視頻,不管是不是真實的視頻還是擺拍出來的視頻,只要好笑就行,逐漸對時長稍長的視頻資源失去興趣,更不要說有教育意義但是時長更長的紀錄片。隨著觀看娛樂視頻的次數增多,大數據偏好推薦同類型的視頻也逐步增多。讓宣揚主流價值觀的視頻不能夠被推薦出來,或者已經推薦出來,卻被娛樂視頻所覆蓋。網絡大環境的復雜,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低的一個社會原因。
在新媒體環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傳遞之間存在誤差,師生雙向溝通的效率和質量不高。首先,在信息的獲取方面,教師的信息接收速度遠遠不及學生。這就會出現教師在提出新事物時,學生已經知道了,沒有新鮮感。其次,學生從網絡上接收到的碎片化且更具有娛樂性的知識遠比課堂得專業知識更容易接受。教師的課堂以傳授知識為主,一定比不上脫口秀演員或者相聲演員能讓學生開懷大笑,學生的耐心降低,往往聽了幾分鐘就想掏出手機。
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通過板書、PPT中的圖片和視頻在每次課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時間逐步下降。學生對于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往往提不起興趣,專注力在10~20min左右。有些學生在上課5min后就會不自覺的拿出手機。成長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被短視頻影響過深,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試想就連娛樂視頻都可能被學生幾秒就翻走,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有怎么能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呢。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無形中加重了,必須改變教學方式,既要滿足課程目標,還需要加入大學生喜歡的熱點信息,滿足大學生的興趣偏好。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達10.44億人和10.26億人,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6.8%和95.2%,其中高校學生占了很大的份額。在幾年前高校自習室和圖書館都還需要占座,現在很少出現占座現象了。尤其是高職院校的自習室,更是門可羅雀。現在的部分高校學生一有空閑時間就會宅在宿舍,不是打游戲就是刷視頻。只追求及時的快樂,只看眼前的結果,沒有長遠的目標和打算。只想著及時回報,不喜歡長時間努力帶來的收獲,更不喜歡運動,不喜歡充實自己等延遲性的快樂。
高職院校學生年紀普遍都是剛剛成年,還有一些未成年的學生。在這樣一個年紀,正是三觀塑形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學生最易受到各個手機軟件中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影響,家庭父母的言行舉止、學校教師的言傳身教、同學室友的朝夕相處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三觀。如果新媒體大環境不好,父母也未起到良好的言傳身教作用,把責任都交到高校,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壓力會更大,成效也會更低。
不管是什么時代,內容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處在新媒體時代,教師還是要適應時代,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配合新媒體媒介,變成學生喜愛的內容。達到內容趣味,傳播輕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目標。
加強教師的綜合素質(政治素養、專業素養),革新教學方式,增強新媒體手段的使用,增強教師隊伍的新媒體能力,增加師生話題的共同點,借用網絡語言、表情包等融入教學過程。線上教學,可借鑒短視頻。探索合適的媒介、適合學生的平臺,比如羅翔教授在B站給學生講解專業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開通B站賬號,在上面上傳課程內容。定期開展直播,與學生互動了解其所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整合網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融合網絡流行元素進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如“那年那兔那些事”等動漫。各專業負責人在編制人才培養方案時,可適當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實踐課時,這樣思想政治課教師就可多帶學生實地參觀紅色基地,在新媒體時代,純理論課程遠遠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理論聯系實際,在新媒體環境下,理論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需讓學生實地參觀考察,這樣才能深入體會教學內容。
高校不能監控學生閑暇時間的各類APP使用情況,也不能監控學生所瀏覽的內容,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開發一款思政APP,在此思政APP上發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像“學習強國”一樣,每天的學習都有分數。但有不僅僅局限于“學習強國”的形式,可以將通關游戲引入思政APP,利用思政知識作為武器,打擊不良思想的小怪獸,并能通關積累分數。除此之外,還要在此APP上多轉發官網媒體的文章內容。著力打造學校的新媒體氛圍,可學習羅翔教授在網絡平臺上用幽默的語言傳播專業知識,為學生答疑解惑,定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直播聊天活動,以輕松的模式了解學生的所需所想,并根據學生所講內容,找到共性的話題,針對此話題進行課程內容的更新。最后利用智能化的信息技術精準匹配。了解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通過挖掘受教育者信息偏好、梳理受教育者參與互動頻數分析規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教育內容融入受教育者的學習生活。
在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可開設新媒體素養課程或在信息技術等相關課程中增加新媒體素養相關知識。在網絡時代要讓民主意識與自律意識相結合。結合法律知識,增強網絡安全,樹立網絡道德。
可成立校園輿情小組,由新媒體網絡專干配合心理健康教師,利用輿情監測相關軟件,及時發現,提前預防。定期開展網絡輿情知識講座,讓學生了解輿情,認識輿情,熟悉輿情的產生發展規律,知道在新媒體時代輿情的影響力。了解自己語言的影響和掌控好自己的發言權利。
加強師生網絡自律意識,增強師生的新媒體網絡素養。《禮記·中庸》有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意思是指從最隱蔽、最細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所以,君子要學會慎獨。即使是在網絡的匿名形勢下,也要不愧于心。不能隨意發言,要想象成與人面對面的交談,以這樣的心態,就可以凈化網絡環境。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難和挑戰,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優勢。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還需要各方努力。社會加大新媒體網絡的監管,學校加大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度,家庭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方向引導,學生本身磨煉自己的意志品質。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結合新媒體手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為黨和國家源源不斷培養有信仰、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