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藥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基礎性物資,但長期大量使用容易破壞生態環境、危害身體健康,而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則有助于緩解上述問題。以貴州省綏陽縣風華鎮的玉米種植活動為例,分析當地玉米種植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方法和推廣策略,旨在為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種植; 農藥殘留; 減施增效技術; 推廣運用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24)06-0023-03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藥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基礎性物資,在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長期大量使用農藥在滅殺各種病蟲害的同時,也對農田附近的動植物造成了嚴重影響和危害,容易打破區域生態平衡,導致區域環境不斷惡化,進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對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尤為重要。以風華鎮為例,介紹玉米種植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方法,分析其推廣策略,以期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1風華鎮簡介
風華鎮坐落于綏陽縣西南部,位于東經107°03′—107°11′、北緯27°02′—28°02′,面積117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4.63%,東北與洋川鎮相鄰,東南與鄭場鎮接壤,西靠蒲場鎮,西北臨枧壩鎮。鎮政府距縣城10 km,距遵義34 km,全鎮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多為盆地(壩子),轄10個村(居),耕地面積2436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0.8%。常年平均氣溫15.2 ℃,年日照1113.6 h,年降雨總量1160 mm,無霜期286d,非常適合種植水稻及玉米等農作物。隨著國內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風華鎮開始高度重視農藥使用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積極主動地嘗試研究和推廣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并取得了理想效果。
2玉米種植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方法
2.1合理選種
合理選種是有效減少農藥使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法之一。風華鎮近幾年在開展農作物種植前,都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進行選種,以此來增強農作物對當地氣候及土壤等條件的適應能力。注重選擇生存力強、適應性廣泛及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切實從品種源頭降低病蟲害問題的發生概率,從而達到農藥減施增效的目的。風華鎮常用的玉米品種主要有新中玉667、鑫白玉1號、裕單172[1]。
2.2種子處理
2.2.1篩種 通常利用風力、鹽水、機械等方式對選好的種子開展精選工作,可快速去除碎粒、病粒等劣質種子,篩選出飽滿無病蟲害的優質種子,有助于提高玉米植株成活率,增強抗病蟲害能力,進而減少農藥使用量。
2.2.2合理曬種 一般在播種前7~10 d,選擇晴朗天氣曬種1~2 d,期間適當薄攤、勤翻。曬種作業可以有效去除玉米種子中的多余水分,同時進行初步消毒殺菌,有助于提高種子品質,增強玉米植株生命力,降低病蟲害出現概率,從而減少對農藥的使用。
2.2.3包衣處理 種子精選后需要進行包衣處理。風華鎮主要使用“噻蟲胺+頂苗新”“噻蟲胺+快苗”或“銳勝+滿適金”等種衣劑對玉米種子進行處理,包衣可防治地下害蟲及根腐病。
2.2.4藥劑浸泡 前期借助藥劑合理浸泡玉米種子,能夠減少后期農藥的使用。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幾種藥劑進行浸種:1) 矮壯素。這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夠抑制玉米細胞生長,而且對細胞分裂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經矮壯素浸種后的玉米植株通常不會長太高,但莖稈變粗、葉片更鮮綠,可增強玉米的抗旱、抗澇及抗倒伏能力。但使用該藥劑需要控制濃度,50%矮壯素1 kg約兌水100 kg,浸泡時間約6 h。2) 磷酸二氫鉀。這是一種磷鉀復合肥,經其浸泡過的玉米種子可以顯著增強植株抗的病蟲害能力及抗倒伏能力,有效促進玉米光合作用,使玉米成長更加茁壯,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使用時濃度通常為0.15%~0.20%,浸泡時間在12 h內。3) ABT生根粉。這是一種植物生長促進劑,能夠增強玉米代謝能力,顯著提高成活率,促進根系發達,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玉米穗行數,從而達到增產增收的目標。濃度一般為5~15 mL/L,浸泡時間5~8 h[2]。
2.3合理控制密度
合理控制玉米種植密度能夠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提高化肥利用率,是減施化肥農藥的主要方法之一。風華鎮青貯玉米種植密度一般約4500株/667m2,籽粒玉米種植密度一般約3 300株/667 m2。對于土壤肥力相對較高、通風透光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塊,選擇耐密性品種時可嘗試將密度提升到5000株/667m2或4000株/667 m2。
2.4糞肥控制
在玉米播種時或播種前通常需要增施糞肥。為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及農藥使用,要使用充分腐熟發酵的糞肥,以避免其中殘留大量病原菌、蟲卵及草籽等。
2.5科學除草
除草不但能夠有效疏松土壤,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還能夠有效滅殺一些土壤病原菌及害蟲。鏟除雜草可降低黏蟲等多種害蟲向玉米植株進行遷飛產卵的風險,有助于提高病蟲害防控效果,減少農藥使用[3]。
如果玉米田間雜草相對較重,在播種完畢后、玉米出苗前,可以適當噴施土壤封閉除草劑,常見的除草劑包括乙草胺、莠去津等。出苗后,在雜草2~4葉期,可以采用“功能助劑+除草劑”的方式來有效減少化學藥劑用量,從而達到提升除草效果的目的。功能助劑的合理使用可減少農藥使用量約20%~30%。
2.6綜合運用病蟲害防治技術
主要采用的防治技術包括以下幾種:1)農業防治技術。借助秸稈綜合利用、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等方法來降低病蟲源基數;在種植前結合當地玉米病蟲害的常見類型,優選對應的抗病蟲害品種。2)物理防治技術。利用害蟲趨光性,使用黑光燈、殺蟲燈等對害蟲實施誘殺,如對鱗翅目、鞘翅目等害蟲就可采用此方法進行防治;防治玉米螟、棉鈴蟲等,可使用性誘劑配合誘捕器對其進行誘殺;防治粘蟲、棉鈴蟲等夜蛾科害蟲,可使用食誘劑對其進行誘殺。3)生物防治技術。通過引入或釋放天敵、投放微生物制劑等方式來防治玉米病蟲害,如通過投放赤眼蜂來防治棉鈴蟲等害蟲,投放白僵菌、蘇云桿菌顆粒來防治玉米螟等害蟲。4)化學防治技術。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盡量不使用化學藥劑,但如果必須使用則盡量選擇低毒、高效、無殘留的化學藥劑。此外,還需要結合當地不同病蟲害問題的實際流行趨勢,合理選擇最佳用藥時機,以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用量;精準選擇藥劑,做到對癥下藥,用最少的藥劑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4]。
3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推廣策略
3.1運用新媒體技術
風華鎮除了沿用設置宣傳欄、進村到戶發放手冊、田間地頭宣傳等傳統方法外,還加大了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力度,宣傳信息呈現方式多樣、信息傳輸快捷、信息傳播面廣等特點,提高了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推廣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當地有關部門運用微信、QQ、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將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有關知識信息通過這些平臺以動畫、視音頻、圖片、純文字、圖文結合等多種形式呈現給廣大農民,使該技術在當地得到了廣泛普及和運用[5]。
3.2打造示范基地
打造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示范基地,可以幫助附近農民直觀生動地看到該技術的具體使用方法及效果,以點帶面,有助于增強農民使用信心,激發使用積極性。近年來,風華鎮在雙龍村、牛心村、溪源村、銀堡村,光明村、連豐村等6個村打造了6個鎮級玉米種植示范基地,實施面積約80 hm2。示范基地可以長效性地向當地農民示范宣傳包括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在內的各類高效先進的玉米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了技術宣傳推廣成效,激發了當地農民積極應用各類新技術的熱情,促進了當地玉米增產增收[6]。
3.3開展技術培訓工作
風華鎮相關部門加大了對當地農民的培訓教育力度,要求相關技術推廣人員定期組織當地農民開展培訓活動,通過定點線下培訓和隨時線上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幫助當地農民充分學習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提高其技術應用能力。例如,近幾年風華鎮組織委派技術骨干前往當地各村開展培訓,參會人員主要是當地的科技大戶示范主體,包括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及具有較強代表性的農戶,主要培訓內容包括與農藥減施增效有關的一系列知識和技術,培訓后還組織參會人員前往田間地頭開展現場指導示范工作[7]。
4結語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使用農藥容易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農產品品質,進而降低農業生產效益。近年來在國內經濟不斷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廣大民眾開始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這使得綠色有機農產品越來越受到民眾青睞。合理使用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有助于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對維護民眾身體健康、促進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