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明確保護性耕作模式的應用效果,2023年在遼寧省昌圖縣某示范基地,以傳統種植模式為對照,分析保護性耕作措施對土壤水分、容重、植株生長和玉米產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與傳統種植地塊相比,保護性耕作地塊的容重均較小,水分含量也較高;苗期傳統種植地塊的株高高于保護性耕作地塊;從產量來看,均勻行模式下的玉米產量最高。
關鍵詞:保護性耕作; 秸稈還田; 玉米; 容重; 生長; 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24)06-0058-02
遼北地區是遼寧省玉米主產區,2022年玉米種植面積約94.5 萬hm2,占全省玉米種植總面積的34.3%[1]。近年來,為深入落實《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政策,遼北在開原市、昌圖縣、西豐縣開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示范,探索以作物秸稈覆蓋和免耕為核心的保護性耕作技術,以期為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提供技術支持。為明確保護性耕作模式在遼北地區的應用效果,2022—2023年在遼寧省昌圖縣某示范基地,以傳統種植模式為對照,分析保護性耕作措施對土壤水分、容重、植株生長和玉米產量的影響,以期探索適合遼北地區的保護性耕作措施,為玉米可持續增產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昌圖縣保護性耕作基地進行,基地為中溫帶亞濕潤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水和光照比較充足,年平均氣溫6.7 ℃;年平均降水量600 mm,多集中在夏、秋兩季,無霜期140 d左右。
土壤類型主要為黑壤土,理化性狀好,土層較為深厚。
2023年春季測定基地的耕層土壤理化性質:有機質含量為7.3 g/kg,全氮含量為0.116%(中級水平),速效鉀含量為153 mg/kg(低水平),速效氮含量為83 mg/kg,速效磷為91.2 mg/kg,pH為4.9。
1.2試驗設計
以傳統種植地塊為對照,設計2種玉米保護性耕作種植模式,分別為寬窄行模式和均勻行模式。保護性耕作地塊于玉米收獲后留高茬,再將秸稈切成30~45 cm的小段,均勻拋灑在田間,翌年實行免耕播種。播種前,開展秸稈地表覆蓋情況測算,確定平均秸稈地表覆蓋率為76.4%。
玉米種植品種為先玉1526,于2023年6月9日播種,10月6日收獲。肥料選用奧隆特重合肥料,施用量為40 kg/667 m2。試驗地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無補充灌溉,按照常規措施進行田間管理。
1.3測定項目和方法
1.3.1土壤容重與水分 容重采用環刀法。參考1121.4—2006《土壤檢測.第4部分:土壤容重N的Y測/T定》,用環形刀(100 cm3)在田間取0~10、10~20 cm共2個深度的土樣,密封處理后帶回試驗室測定容重。
同時,參考HJ 613—2011《土壤 干物質和水分的測定 重量法》,測定土壤的自然含水量。
1.3.2 植株生長情況 玉米植株生長情況的監測參考GB/T 40834-2021《夏玉米苗情長勢監測規范》。選取有代表性的5壟,每壟長50m,調查和計算株數和出苗率。出苗率(%)=實際株數/理論株數×100。
1.3.3 玉米產量 玉米成熟后,采用隨機五點法確定樣點,樣點面積為20 m2,收獲樣點內全部果穗,調查平均穗粒質量、出籽率和籽粒產量。出籽率(%)=籽粒干質量/果穗干質量×100。
1.4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數據整理與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保護性耕作對土壤性質的影響
土壤容重越大,表明土壤越緊實,退化趨勢愈強;容重小,則說明土壤疏松多孔,結構類型良好。土壤容重及水分測定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在0~10 cm土層,傳統地塊的容重為1.54,而保護性耕作地塊的土壤容重分別為1.45 和1.42,均較傳統種植地塊小;在10~20 cm土層,傳統地塊的容重為1.61,而保護性耕作地塊的土壤容重分別為1.54和1.52,也小于傳統種植地塊,但兩者之間差距不大,這是因為秸稈密度小,且還田腐解后能夠降低土壤的顆粒密度,使耕地土層的容重減小。
由表1可知,在0~10 cm土層,傳統地塊的土壤含水量為15.3%,而保護性耕作地塊的土壤含水量在17.0以上;在10~20 cm土層,傳統地塊的土壤含水量為16.2%,而保護性耕作0~10 cm土層的土壤含水量仍穩定在17.0%左右。
2.2保護性耕作對植株生長發育的影響
玉米植株在苗期的生長情況見表2。
從出苗率來看,寬窄行、均勻行的出苗率分別為95.0%和94.6%,均高于傳統地塊(94.8%),但三者的差異不明顯;從株高來看,傳統地塊的植株株高最高,明顯高于保護性耕作地塊,同時兩種保護性耕作地塊之間差別不大,這可能是因為在無秸稈覆蓋的情況下,傳統地塊能維持較高的土壤溫度,有利于苗期的玉米植株生長。
2.3保護性耕作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在玉米種植品種和氣候條件相同的條件下,作物產量與土壤質量、耕作措施等密切相關。玉米產量的測定結果見表3。
玉米測產結果表明,與傳統種植相比,保護性耕作下的平均穗粒質量均有提高,大小順序為均勻行gt;寬窄行gt;傳統;出籽率的變化趨勢與平均穗粒質量一致,但三者區別不大;從籽粒產量來看,傳統種植下的產量最低,為800.8 kg/667m2,均勻行產量最高,為667m2,寬窄行產量居中,為820.7 kg/667m2,這86說5.明0 k保g/護性耕作有利于提高玉米產量及其相關參數。
諸多研究表明,秸稈田還田可使土壤容重減小、含水量提高、有機碳等養分增加,有利于改善耕層土壤質量,促進植株根系發育。植株吸收較多的營養物質后,干物質積累增加,有利于玉米籽粒形成。
3結論與討論
根據玉米生長規律并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保護性耕作應用效果的監測和試驗,獲得以下結論:
1) 無論是0~10cm深度還是10~20cm深度,與傳統種植地塊相比,兩種保護性耕作地塊的容重均較小,水分含量也較高且兩種保護性耕作地塊之間,容重和含水量均差別不大。諸多研究和報道認為,秸稈還田有利于降低耕層土壤的容重,這是因為秸稈密度小,且腐解后又能夠降低土壤的顆粒密度。同時,免耕能避免土壤被機具壓實,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生物的活動和有效毛細管數量,因此土壤容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2]。秸稈還田有利于土壤形成大孔隙,避免地下毛管中的水上移和水分散失[3]。此次試驗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
2) 在苗期,保護性耕作地塊的出苗率略高于傳統地塊,但兩者差異不明顯;傳統地塊的株高高于保護性耕作地塊。多年的生產實踐表明,低溫是限制冷涼區旱地玉米增產的主要因子之一。北方春玉米區土壤含水量少,且春季溫度較低,秸稈腐解速率較慢,其養分不能在玉米關鍵生育期釋放。同時,秸稈覆蓋會阻擋耕層土壤溫度升高。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可能是導致保護性耕作地塊玉米植株生長較慢的原因。
3) 與傳統種植相比,保護性耕作下的平均穗粒質量和出籽率均有所提高,但二者區別不大;從籽粒產量來看,傳統種植地塊下的產量最低,均勻行地塊的產量高于寬窄行地塊。很多研究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具有增產的正面效應,此次試驗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從產量來看,均勻行是比較適合遼北地區的種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