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來
(永昌縣水利科技信息服務中心,甘肅 金昌 737200)
永昌縣,隸屬金昌市管轄,位于祁連山腹地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永昌縣境內主要的水資源是石羊河水系東大河和西大河兩條河流,主要是依靠大氣降水、冰雪融水和基巖裂隙水等作為水資源的補充。同時還有馬營溝等18條小河流,構成永昌縣內的分流枝干。數據顯示,該縣水資源占有量達5.77億m3以上。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5.003億m3,地下水0.371億m3,引調水工程0.4億m3。全縣現有各類機井1 546眼,累計完成地下水指標取水量1.24億m3,累計完成年度許可取水量1.23萬m3。隨著全球變暖,祁連山冰川出現融化的現象,雪線出現上移河川徑流面積減少點情況。該市地表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為1 087m3(含外市、縣人口),與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的嚴重缺水現狀相近,低于全省年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 150m3。水資源在空間上方分布不均,供給與需求無法平衡,已成為制約全縣乃至全市工業、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瓶頸”問題,水資源短缺對全縣乃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至關重要。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永昌縣群眾大多依水而居、依水而耕,人畜飲水緊靠河溝泉源,人挑畜馱,飲用河水、泉水,在地下水較淺的地方挖小水井石、木箍兒保護飲用井水,但大部分地區群眾存在人畜共飲一池水、全家共洗一盆水的飲水模式。上世紀80年代初,為提高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著力改變廣大農村群眾生活飲用水落后面貌現狀,結合區域內自然地理實際和各地區飲水困難程度,籌資金、定目標、抓落實,大力開展了水窖工程建設,到1988年底,全縣共建成水窖4 467座,結束了肩挑畜馱的時代[1]。
進入21世紀,國家號召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實現全國脫貧攻堅戰,既是國家的要求,也是時代的發展趨勢,更是“兩不愁、三保障”和鄉村振興的必然目標。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等項目,在黨和各級政府強農惠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實現了農村人畜飲水跨區域,解決了吃水難,安全飲水難。到2020年底,永昌縣共完成72處(其中5處水廠為萬噸以上人口)農村飲水供水工程,鋪設各類管線3 800km,累計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17.98萬人。全縣自來水入戶率達97%,農村安全飲水覆蓋率達100%。
根據《水利部關于建立農村飲水安全管理責任體系的通知》,永昌縣建立健全安全用水工作機制,做到落實“三個責任”,確保安全用水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縣政府出臺了《永昌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永昌縣農村供水工程水費收繳和管理使用辦法》等涉及安全用水的文件,健全安全用水管理制度,保證了生產、檢查、監管、質檢等各項工作的優質開展。同時,建立保障供水用水安全運行的三項機制。在供水站點中設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標志公示牌、用戶明白卡等設施。通過這種方式,促進農村安全用水整治宣傳工作的開展,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用水意識。在公示欄上面公開運行管理單位、員工和計費等信息,實現安全供水用水的透明性。
1)機器設備是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對機器設備的處理力度不夠,缺乏消毒措施,那么很容易造成水資源污染。此外,集中供水存在二次污染的安全隱患,如供水管道腐蝕生銹后,易造成水質污染,難以達到飲用水的標準。
2)缺乏完善的水質檢測體系農村地區很容易忽視對飲用水的消毒殺菌工作,甚至缺乏完善的消毒殺菌設備體系。部分農村地區的水質監測工作由縣(區)疾控中心負責,但由于縣(區)疾控中心工作任務多、管理范圍廣,難以對水源地水質進行及時的跟蹤監測,給農村飲水造成安全隱患,一些鄉鎮(區)疾控中心、鄉鎮(鎮)疾控中心忽視對部分農村地區的飲水情況,使其存在安全隱患[2]。
當前農村飲水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這些污染隱蔽性極強,危害性極高,對廣大市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農村飲用水水源地點多面廣、單個規模較小,各地在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時,對取水規模在千人以上的集中式水源地關注較多,對分散的小型水源地關注較少,水源保護區建設仍有薄弱環節。農戶自行取用的河湖、山溪、坑塘水及地下水更是缺少嚴格的檢測[3]。
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可以發現,農村飲用水中含有的氟超標、砷超標等有毒物質,在很大程度上會對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最終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安全事故。在我國西北以及華北等部分地區的人民經常飲用含氟量較高的水,長此以往會產生氟中毒的現象,并且還會使人患上一系列的疾病,嚴重危害到生命健康。
早期人飲解困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資金有限、建設標準低,入戶工程由受益群眾自籌資金建設,入戶設施和計量水表配套不全,無法實行按表計量、按量收費,末端用水管理難度較大。據調查統計,全縣未安裝計量水表的戶數約為16 775戶,占自來水入戶總戶數的36%(其中西河灌區達到80%)。這些自來水設備的管理維修,主要是村社區自己負責管理和提供的供水工程。
農村群眾安全用水意識淡薄,無序用水和浪費水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夏季用水高峰期,存在自來水澆菜地等現象,導致部分用水戶供水壓力不足,群眾投訴反映問題較多。加之鎮村兩級對單村單社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村級水管員發揮作用不夠,不能及時發現、反饋、解決出現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變化,農村居民開始向城鎮流入,農村“空城化”、“留守老人”趨勢加劇,農村供水工程服務對象不斷減少,收取的水費只能在日常運轉中勉強支付,農村居民的生活負擔越來越大。特別是村社自管自用的小型供水工程,在運行管理過程中,出現問題無法及時維修,影響工程的長期穩定運行,大多只進行電費或臨時維護費的分攤。
各部門聯動配合不到位,各鄉鎮、村社缺少長遠規劃,尤其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部分村社大拆大建,原有供水管網基本廢置,而由村社自建的新管網,隨意性較大,且缺乏專業人員監督,部分新建管網存在埋深不夠、冬季凍管等現象,急需相關部門大力協調。
農村供水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將加快推進。積極掌握國家投資導向和政策傾向,充分應用地方專項債券、政策扶持性金融貸款、民間資本經等多渠道資金,按照四步原則,穩步實現供水融資。推進管網延伸、并網改造、以大帶小等項目建設,實現以點帶面、以點帶面。提升水廠處理能力和管網供水水平,改進供水基礎設施,將單村單社供水工程并入千噸萬人水廠統一管理。實現農村供水規模化、信息化,引進配套供水設備和計量水表。
健全完善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長效機制。嚴格落實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三個責任”,督促指導各供水管理單位、村級專管機構健全完善供水保障、應急搶修和網格化管理責任體系。同時做到管理監督制度化、規范化、流程化。進一步靠實鎮村級管護責任,加強村級水管員監督管理,持續開展農村供水工程風險隱患排查和動態監測,加大對設施設備和供水管網的日常巡查和維修養護,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飲水安全問題。
農村老齡化和空巢化逐漸嚴重,供水水費收繳工作也出現很多困難。所以需要規定合理的水費收繳工作,督促指導各供水管理單位、村級專管機構明確水費收繳標準,規范管理工作臺賬等工作內容。對水價成本核算基礎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對供水成本進行全面分析,積極與發改部門協調溝通,及早開展水價成本核算和重新定價工作,形成群眾能夠接受、供水單位能夠操作、保障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維護能力的合理水價。抓好安全用水宣傳引導工作,提高農村居民節水意識,轉變村民用水觀念和意識,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逐步樹立節約用水習慣和按時收繳水費的安全用水意識。同時還可以完成供水站的目標,實現供水設備的維護和管理。
加大水源地水質監測和保護力度,確保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喝上放心水。①按照省水利廳檢查的標準和要求,定時對供水站點的水源地、出廠水等水質檢測。包括21項指標開展分次分批的水質檢測化驗,切實保障水質安全。②督促指導各供水管理單位(水廠)加強水源地保護,嚴格執行水廠凈化消毒工藝,規范使用凈化消毒設備和藥品;采取封閉管理措施,加強監督管理,確保水廠運行重地無關人員不能逗留,避免與病毒感染人員密切接觸;同時配備專門的員工巡查監督水源地、取水口和蓄水池等地方的安全,及時清理水中垃圾,防止水污染等情況的發生。在源頭上面控制水資源的安全。
水質檢測工作是能夠有效控制農村居民的飲用水水染問題都是由于工廠違規排放工業廢水造成的,這些含有多種重金屬物質的工業廢水,靠傳統的物理方法或者簡單的化學方法,根本無法滿足當前嚴峻的水污染檢測,因此除了建立健全農村水質檢測條款細則,組建專業的水質檢測人才隊伍外,還需要建立完善農村水質檢測的條款細則,建立更應該投入專項資金,購買現代化的水質檢測設備,這樣才能做到精細化的水質檢測。相關水利部門應根據本地的資金支持水平以及水污染情況進行合理分析,選擇適合的檢測方式實現對水質的檢測,至少要保證化學分析法的順利進行。對檢測所需的相關化學試劑、實驗用容器、檢測人員防護設備如口罩、護目鏡等進行及時補充,確保設備資金的有效使用,為檢測人員進行供水水質檢測提供基本的硬件支持。
多年以來,我國許多學者都非常重視農村飲用水的安全問題。且回顧農村飲用水的發展歷程,飲用水水源搜尋、輸送、供水工程的建設都有得到明顯的改善。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是整個農村安全飲水工作的關鍵和核心環節,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保護工作的成效事關廣大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各地區要進一步采取技術、經濟、管理等措施,提升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平,確保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各地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安全飲水工作,確保農村安全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