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晉劇是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是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晉劇傳統劇目豐富,唱腔婉轉,扮相俊美,領奏樂器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有別于其他地方戲曲而獨樹一幟。在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與所有傳統藝術相似,晉劇的生存空間也逐漸被擠壓。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發展晉劇藝術,讓這朵民族音樂之花在新時代更璀璨地綻放,是晉劇藝術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夢想和努力奮斗的目標。以文化創新的視角,從題材、唱腔、伴奏、傳播方式、表演形式、舞美等方面,對晉劇的傳承與發展工作提出了一些見解,以供同仁參考雅正。
[關? 鍵? 詞] 晉劇;創新;傳承;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縱觀人類歷史,文化的繁榮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繁榮發展總體上是相互對應、彼此支撐的。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有益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文化創新發展,將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充分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潛在價值,是堅定文化自信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省、強國的必經之路。
晉劇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多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對晉劇的保護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中部地區各市級以上行政區域都設立了藝術學校、文工團、晉劇院、藝術研究院等機構和團體,對晉劇藝術的人才培養和相關研究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晉劇的傳承問題上,創新一直是不變的話題。對晉劇的保護、傳承、創新不僅是各晉劇院的責任和使命,還是中華民族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需求。①
戲曲是綜合的舞臺表演藝術形式,它涵蓋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內容廣泛、包羅萬象,集傳統文化精髓之大成。如果說保護是基礎、傳承是目的,那么創新才是發展。只有三者齊頭并進,才能讓這種文化瑰寶生生不息、流傳后世。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告訴我們: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而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才是新事物。因此,晉劇想要向前發展,創新是必然的、刻不容緩的。作為綜合藝術形式,晉劇的創新也應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涵蓋其藝術創作的方方面面。
一、題材創新
題材是戲曲創作的初心,決定了戲曲的文化底蘊和審美高度。由于朝代更迭和民族融合,在戲曲劇種的不斷交流碰撞中,同一題材由不同劇種進行演繹,當其主題精神符合當時的審美需求時,該劇目便有機會成為傳統保留劇目;反之,則會隨著歷史的沉浮而化作過眼煙云。因此,要想創作出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具有一定藝術水準和現實意義的劇目,題材的選擇非常重要。
晉劇作為梆子戲的代表,千百年來浸潤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孕育出了眾多優秀的劇目。它們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歷史故事,保留下來的都是主題精神充滿正能量、歷史與現實完美結合的經典劇目,如《打金枝》《轅門斬子》《蘆花》等。傳統劇目雖經典,但是如果踏步不前,則必然會引起審美疲倦,進而導致觀眾流失。因此,在晉劇傳承中,創新題材、更新劇目十分迫切。
在晉劇題材創新之路上,晉劇藝術工作者一直在探索中前進。晉劇題材創新主要體現在現代劇上。所謂現代劇,是指以現代生活為內容,以現代任務和事件為題材的……反映廣大人民群眾所關切的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為內容的戲曲。②現代戲所涵蓋的內容包括革命(紅色)、歷史、人物、廉政等方面,以人們的生活、工作、愛情等為故事腳本進行創作,反映新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柳林縣晉劇青年團改編自晉中晉劇團的劇目《三上桃峰》,拉開了晉劇現代戲創新的序幕。此后,山西各地甚至河北等地的晉劇團以當代現實故事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現代戲劇本,如《龍江頌》(1974)、《海港》(1990)、《情滿山鄉》(1992)、《大紅燈籠》(2010)、《續范亭》(2015)、《托起太陽的人》(2016)、《陽光下的紅絲帶》(2020)、《圪梁梁上》(2021)《我們村的年輕人》(2021)、 《黃河》(2022)、《眷戀的土地》(2022)等。這些現代戲劇本很多都是以當時的先進人物事跡為題材,弘揚了社會正能量,發揮了以優秀作品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無論何種題材,必須在堅守戲曲本體的前提下探索多元化表現手段,既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曲意逢迎。堅持正確的審美觀和創作觀,弘揚社會正能量,喚起民眾內心對真善美的共鳴,才是創作的最終目的。
二、唱腔創新
晉劇作為山西四大梆子劇之首,其唱腔兼具昆曲的清麗委婉、圓潤流暢和梆子腔的慷慨激越,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明末清初,山西梆子戲演員大多為男性,定調為“F”;20世紀初由于女演員的加入,原有調性并不適合女性演唱,故將調高提升到“G”;1949年后隨著女演員人數逐漸增加,又將“G”調調高到“#G”調。尤其是20世紀中葉,經由大師丁果仙、牛桂英的改革之后,晉劇唱腔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之后又有晉劇大師程玉英的“嗨嗨腔”,將人聲的婉轉悠揚發揮到了極致。但這些創新并未真正解決男女同臺演唱且使用同一調式導致的音域過高或過低的難題。直到20世紀末,這一難點在當代戲曲作曲家手上才得以徹底解決。
省晉劇院一級作曲劉和仁和劉和躍老師就在晉劇唱腔上進行了大膽改革。他們獨創了“移步換景”式唱腔寫法,將旋律的節奏和節拍根據情境變化進行調整;將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的旋宮轉調和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同主音異調式理論相結合,使唱腔根據角色需要進行變化而不拘泥于傳統板式、曲牌和調式的限制,這種革新讓各個角色的男女演員都能用最舒適的音域進行演唱,且在盡量保留傳統曲牌和唱腔的前提下,綜合運用變奏、節奏緊縮、擴張等旋律發展手法,使唱腔的表現力大大增強,使戲曲伴奏的多聲化更易實現。值得注意的是,在流行音樂為大趨勢的文化背景之下,晉劇唱腔如何能“堅持本我,創造新我”,需要新時代晉劇作曲家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智慧。
三、伴奏創新
作為綜合性舞臺藝術形式,晉劇對伴奏的要求是很高的。與其他戲曲相同,傳統晉劇的伴奏除了打擊樂器,其他有音高的樂器基本都采用是大齊奏方式,這與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橫向音樂思維是高度一致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戲曲的伴奏也必須與時俱進。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京劇革命樣板戲的戲曲伴奏多聲化改革,是當時音樂工作者進行的大膽嘗試。作為山西戲曲文化的標志,晉劇的伴奏改革也顯得尤為迫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于晉劇相關作曲人才缺乏,伴奏多聲化改革并未獲得較多成果。雖有革命樣板戲的探索,但多數流于形式,在多聲配置上并未獲得較為豐碩的實踐成果。直到20世紀末,依托山西大學為中堅力量的高校作曲人才資源,晉劇伴奏才真正進入多聲化改革的春天。
在現代晉劇多聲化配置中,基本遵循“中西合璧”的原則。其多聲化配器手法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和聲、曲式、復調、樂隊編制、聲部配置等。在樂隊編制中,注重突出體現晉劇地方特色的樂器,如晉胡、二股弦;為突出中國戲曲特色,在編配中將民族樂器作為前景;為烘托宏大的場景和氣氛,則重用弦樂組以達到交響性目的;為表現活潑可愛的人物,則會使用電聲樂隊配置。編制根據場景的需要,中西結合,靈活運用。
在晉劇的交響化伴奏配置中,西方的和聲學理論是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如:在低音聲部采用大量半音進行,與旋律聲部形成對應,以求得豐富的色彩變化;在和弦解決上突破常規,不遵從調性和聲原則,而是根據戲曲唱腔的變化就近選擇解決和弦;為求得新穎的聽覺效果,采用多調性、賦格、復調等手法發展晉劇音樂主題旋律的動機,既具備交響音樂宏大的效果,也保留了濃厚的地方戲曲文化特色。
四、傳播方式創新
在現代媒體沒有成型之前,人們只能親自去劇場觀看表演。由于地域限制,戲曲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有限。但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各個劇種才得以相對完整和獨立地保存下來。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戲曲要想更好地服務大眾、提高自身影響力、促進創新發展,傳媒推廣不容忽視。
晉劇的傳播方式經歷了從紙媒體到廣電媒體再到新媒體的變革。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設備、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①相較于傳統媒體,它具有實時傳播、高效互動、輿論監督等優勢,在晉劇的傳播中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戲曲的受眾面越來越窄。年輕人為何不愿意聽戲?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對這種藝術形式了解不足、參與不夠。在新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普通人依然很難在移動設備終端刷到有關晉劇的視頻。這說明我們并沒有抓住新媒體的宣傳優勢。因此,從業者和管理部門應轉變思想,與時俱進,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網絡平臺對演出信息和演出實況進行推廣傳播。未來,我們還可以借助5G網絡實現VR云劇場,讓老百姓足不出戶也能獲得身臨其境觀看演出的效果,這對于晉劇的傳播方式將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五、表演形式創新
傳統戲曲遵循以“戲臺”為核心、以“唱念做打”為一體的表演形式②,這種形式將演員與觀眾隔開,在空間上沒有任何交流。只能依靠演員扎實的表演和演唱功夫,通過虛擬場景和程式化的動作與表情調動觀眾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文化體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表演形式已難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正因為如此,晉劇的表演形式也在逐步創新中。其創新主要表現在舞蹈、演唱方式兩個方面。如:晉中市晉劇團2015年推出的新編歷史劇《王家大院》,大膽采用了群舞的形式來表現王家生意興隆的場景;2023年推出的廉政題材劇《裕川茶莊》中,為表現不同的茶山場景,不僅運用了群舞的形式,而且加入了人聲合唱,這些都是對傳統表演方式的重大革新。類似的改革在近代許多新編戲中均有嘗試。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文旅產業,各地文創產品精彩紛呈。如山西平遙的情境實景劇《又見平遙》,在國內外均獲得了很高的社會美譽度。這種新穎的演出形式,將觀眾融入表演全過程,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晉劇表演是否也能借鑒這種表演模式,值得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思考研究。
六、舞美創新
舞美是人物和景物造型的統稱,是戲曲舞臺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背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等藝術形式。傳統晉劇舞美形式較為單一,以固定背景和演員程式化造型為主。近年來,隨著聲光電和媒體技術在舞臺造型上的運用,晉劇的舞美藝術也進行了諸多創新實踐并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
首先,從舞臺背景來說,摒棄了傳統的固定背景模式,輔助現代媒體技術讓背景隨劇情場景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讓演員和觀眾都能身臨其境,以獲得更好的演出效果和觀演體驗。其次,在舞臺燈光的運用上,強調氛圍感和實景感,運用燈光的追光技術、明暗對比等手法,突出主要人物及其心理變化,使人們更好地產生共情效應。再次,道具的運用逼真傳神,既達到了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又保留了傳統戲曲表演中“以虛帶實,虛實相生”的美學精神。最后,服裝和化妝造型也較之以前的濃墨重彩顯得更為精巧華美,并根據人物性格特點予以區分,更易于讓觀眾理解和接受。
七、結束語
山西是民間音樂文化的寶庫,晉劇作為地區傳統文化的代表,當之無愧應成為宣傳山西文化的窗口。如何打造好山西這張文化名片,使晉劇在創新視域下更好地得到保護、傳承與發展,是當代晉劇藝術管理者和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
參考文獻:
[1]呂靜.論現實題材戲曲創作與觀眾的審美互動[J].中國戲劇,2022(11):51-52.
[2]張悅心,高雅欣.守正創新:劉和仁、劉和躍晉劇多聲化音樂創作的四維觀[J].藝術品鑒,2023(15):21-24,137.
[3]田宇.論晉劇伴奏樂器的現狀與傳承[J].黃河之聲,2019(19):18-19.
[4]竇小玲.晉劇的傳承與保護[J].戲劇之家,2018(1):36.
作者簡介:
周沐春(1981—),女,漢族,湖北京山人,碩士,山西省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民族音樂學)。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注釋:
①白向杰、祁愛斌:《建設晉劇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堅實基地》,《藝術評論》2014年第1期,第108-109頁。
②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簡明文學知識詞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注釋:
①候潔:《聚焦新媒體時代,品晉劇之美》,《文化產業》2023年第21期,第37-39頁。
②蘇娜:《戲曲表演形式的審美分析》,《參花》2018年第17期,第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