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是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客觀要求,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基礎與精神動力。本文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著力分析當前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過程中的困境與挑戰,提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路徑,為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提供參考與借鑒。
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價值導向
山東屬于黃河下游,地勢平坦,土壤疏松,為早期農業開發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黃河也為沿岸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可靠的灌溉用水。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為齊魯大地成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祥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黃河流域先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了獨特的農耕實踐觀念,比如趨時避害的農時觀、主觀能動的物地觀、御欲尚儉的節用觀,以及變廢為寶的循環觀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齊魯大地逐漸形成了輝煌燦爛的農耕文明,逐步建立起了以精耕細作、用養結合、合理輪作為基礎的傳統農業。
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黃河流域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孕育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倫理觀,并將其用到治水實踐之中。水少沙多、水沙異源是黃河水系的突出特征,尤其在黃河下游山東段,因為泥沙淤積嚴重,汛期決口更是頻繁。在上古時期,堯、舜、禹率領眾部落治理黃河水患,尤其是大禹治水,在德州市禹城一帶留下了眾多的治水遺跡和治水的傳說故事。在“天人合一”自然倫理觀的指導下,古代治河主要強調遵循自然規律,在掌握河流流勢和自然條件基礎上,根據時間、地點和具體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利用有利條件消除不利因素,綜合施策把水治好。如清代張曜提出“分”“疏”治河主張,根據山東河道窄的特點,他認為兩岸大堤不夠堅固,水很容易漫決為患,除了要加強兩岸堤防外,還需要建設分水的設施。于是,他提出了“分”與“疏”的治河主張,并派人在齊河趙莊、劉家廟和東阿陶城鋪各建減水閘壩一座,以防異漲。此舉不僅提升了防洪能力,也改善了碼頭和航運條件。
傳統生態智慧對當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汲取黃河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生態和諧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思想啟迪。
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經驗和借鑒
山東以開放包容的歷史維度,孕育了璀璨的齊魯文化,并為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共同孕育了燦爛輝煌的齊魯文化,尤其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
秦漢以來,山東的文化也接受了中央文化的影響并對華夏主流文化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鞏固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
隋唐以來,隨著大運河的通航,山東成為中國南北交流的重要樞紐。特別是元朝時期,山東東平湖區成為文化展演地, 各民族的文化不斷交融。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山東接收了大量來自山西省洪洞縣、河北省棗強縣的移民,他們將三晉文化、燕趙文化帶到了齊魯大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幾十萬建設大軍以及三峽庫區移民開赴黃河三角洲地區進行荒地開發和石油開采,這些新時期移民為山東黃河文化增添了新色彩。
多種文化交匯融合使山東黃河文化具有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特質。山東黃河文化的開放包容特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經驗和借鑒。
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精神力量
黃河流域是中華兒女的根脈之地,伏羲和炎帝、黃帝等中華民族祖先的故事,現今流傳甚廣,根親觀念早已根植中華兒女的心中。堯、舜、禹時代,洪災頻繁,黃河沿岸人們陸續聚集到適宜耕種、養桑之地,原始而封閉的氏族為了應對水災逐漸聯合起來形成部落聯盟。
河洛地區是黃河與洛水的交匯之處,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當今仍有不少臺灣同胞自稱是“河洛郎”,黃河流域成了海內外中華兒女心中的根脈之地。
在國家危難之際,一首《保衛黃河》頌揚著中華兒女捍衛家園的壯志豪情。一曲《黃河大合唱》激起了廣大人民群眾英勇抵抗的怒吼,燃起了那個時代人民為國捐軀、英勇殺敵的激情,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
“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是增強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依托。保護傳承黃河文化,能夠激發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面臨的現實困境
黃河文化保護合力不足
山東黃河文化的范圍較大,除了主流沿線還包括支流范圍內(譬如運河流域和大汶河流域)的黃河文化,形式多樣且種類繁多,因此系統性保護難度較大,保護碎片化、孤立化的問題比較明顯?,F有黃河文化保護主要是對文物資源和考古發掘的實體資源的保護,對黃河文化的研究、申遺、傳承和保護還不夠全面,且呈現出點狀和區段性分散特征,不足以滿足黃河文化要素多樣性、自然與人文環境復雜性的需求。另外,山東黃河文化保護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門為主導,缺少統一的管理機構,政府各部門之間保護合力不足。
黃河文化內涵挖掘深度不夠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黃河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是中華兒女堅定文化自信、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源泉。目前,山東對黃河文化的研究與發掘還僅限于對實物遺跡的整理與分類上,對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挖掘深度不夠,缺乏系統性、權威性、大規模的專項研究。同時,黃河文化與泰山文化、運河文化和儒家文化、墨家思想等的聯動并不緊密。
黃河文旅融合力度不足
當前,山東對黃河文化的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上,黃河文化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力度不足。
山東提出打造“黃河入?!边@一品牌雖然已10 多年,但仍然沒有構建起一條完善的黃河文化旅游產品供應鏈、消費鏈及價值鏈。對比“好客山東”品牌旗下的另外9 個文化品牌,“黃河入?!逼放崎L期以來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與此同時,黃河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黃河文化館等項目存在同質化競爭和消費層次低等問題,很難承載“黃河入?!蔽幕笃放频慕ㄔO內容。
保護傳承黃河文化的路徑
完善黃河文化保護協同機制,打造文化名片
構建黃河文化協同保護機制,推動省內外、不同城市之間建立區域合作機制,構建公共平臺,共享資源與信息,制定標準化的保護規范體系,提升黃河文化保護的區域協同性和整體性。
加強流域內跨層級的政企合作,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優勢和企業的經濟優勢,共同構建黃河文化保護和開發新模式。
堅持法治思想,健全黃河文化保護體系,在政府主導、多主體參與的模式指引下,培育構建黃河文化產業新形態。積極引領慈善組織團體與個人共同參與保護傳承黃河文化,以黃河文化為引領,努力打造黃河文化這張中國專屬的嶄新的時代名片。
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講好黃河故事
首先,要加大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力度,開展對黃河文化、黃河精神、文物考古和古籍文獻的專題研究,實施黃河文化研究工程,構建一批跨學科、跨領域、多元化的黃河文化研究創新基地,形成黃河文化研究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其次,要繁榮黃河文化藝術創作,講好黃河故事的山東篇章。最后,相關部門應借助云計算、物聯網、移動終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全方位、全景化地彰顯黃河文化的嶄新樣態。以黃河故事為牽引,努力把泰山故事、運河故事等黃河文化全面推向國際舞臺。
推進黃河文化傳承創新,促進文旅融合
近年來,山東十分注重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聚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標桿和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新高地。
在頂層制度設計方面,山東省政府以編制實施《山東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為總抓手,先后印發《山東省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保護規劃》《黃河國家風景道(山東) 建設指南》等政策文件,為保護傳承黃河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深入開展對焦家遺址、城子崖遺址、稷下學宮遺址等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實施黃河非遺年度行動,推出“黃河入海非遺之旅”主題線路,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在文化作品創作方面,推出民族歌劇《沂蒙山》、菏澤小戲《公雞過壽》、呂劇《一號村臺》和山東梆子《夢圓黃河灘》等一批優秀作品。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積極推動打造沿黃文化體驗廊道,打造“泰山日出”“黃河入?!钡戎腔畚穆庙椖坎⒓涌焱七M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大數據時代,要推進科技賦能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讓文旅插上智慧的翅膀。要以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新興互聯網平臺為依托,以數字內容的生產創作為核心,聚焦新生代青年群體,加快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在VR、AR 等技術的加持下,使游客沉浸式體驗黃河文化,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