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黃河哺育著億萬中華兒女,見證著中華民族的繁衍變遷。她本身也因凝聚了歷史、經歷了滄桑,而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精神象征。紀錄片《黃河安瀾》以6 集300 分鐘的時長,從大河之“魂”、大河之“安”、大河之“綠”、大河之“興”4 個方面全方位展現了黃河時代風貌,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治河智慧,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風貌,回應了黃河安瀾的千年期許。
“雙驅動”敘事策略,凝聚黃河地緣情感
《黃河安瀾》著眼于黃河故事,采用“故事驅動+ 共情驅動”的“雙驅動”敘事策略,在情理相融中凝聚地緣情感。地緣即地理緣由,如我們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飲一江水”,都是對故鄉故土的追尋,都彰顯了地緣的意義所在。人們在同一條河畔、同一個流域形成了相似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進而形成共通的文化情感。
以黃河故事解碼共識?!饵S河安瀾》共6 集300 分鐘,借一個個黃河故事的演繹來呈現黃河的歷史與發展。在第一集《國脈千秋》中,河南澠池仰韶彩陶殘片的發現,引出中華民族大起源時代,通過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述黃河文化中心的形成肇始,隨之又在各個王朝的歷史演進中娓娓講述黃河歷史。第二集《力挽危瀾》中,講述了為建設三門峽水利樞紐,三門峽市研究員李鴻雁父子兩代與黃河大壩榮辱與共的故事。第三集《量水而行》講述1400年前洪洞和趙城兩縣百姓因搶水而采取油鍋撈銅錢斷輸贏的歷史故事,反映了農業時代水資源之于百姓生活的重大意義。第四集《重現盎然》以藏族牧民吾智、索索為主人公講述三江源退牧還草、生態保護的故事,展現了一個個重大政策的落實為人民生活帶來的幸福變化。第五集《發展新路》講述了因塔拉灘實行光伏發電基地“光伏板+羊舍”的發展模式,使牧羊人王貴林得以重回園區放牧的故事。第六集《幸福長河》中,講述了撒拉族青年馬學明靠著政府提供的培訓和資金支持,只身來到北京創業的故事,展現幸福長河與黃河兒女之間的密切關聯。可感的個體及故事化敘事,再塑人們對黃河流域的認知。
以共情傳播觸發共鳴。傳播過程亦為共情的過程。傳播者借助編碼、釋碼和譯碼向受眾傳遞信息,通過此傳遞實現被人感知,而受眾則在交流溝通后產生反饋與共鳴,并在認知及行動層面產生共情??缭焦适挛谋九c傳播框架的局限,更為深入人心。《黃河安瀾》全片集集如此,集集相連,在完整構筑黃河歷史全貌的同時步步喚醒我們的黃河情。在第二集《力挽危瀾》中,長垣縣一位老書記以身堵堤,在滔滔河水中幾度浮沉最終沉入黃河,家犬俯臥河邊絕食守護至死的動人故事觸動人心。老書記的茍利國家生死以的精神,家犬的忠誠相守都讓人不禁落淚。在第四集《重現盎然》中,廣袤草原上,一只小狐貍舒展地伸著懶腰打哈欠,嬌憨的模樣讓人忍俊不禁,令人感慨人與自然和諧之美好。于細微處著力,于細微處動人。不單故事,影片中亦運用了諸多符號來傳遞信息,引發共情。例如第一集《國脈千秋》中的狗尾草,讓人聯想起土地、農業?!读x勇軍進行曲》這個根植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樂章,一響起便激起滿腔豪情壯志。游牧民歌、腰鼓、扭秧歌……一個個特色的區域符號點燃心中情感?!饵S河安瀾》極好地在分散而多元的文化符號中尋找與受眾的共情點,在傳播主體中形成了共享性表征,實現共情傳播。
《黃河安瀾》另一突出特點便是將主流敘事融入整體群眾敘事,即在講述某一時段黃河故事的同時,就其當時的黃河境況增添權威專家的解讀。例如:第四集《重現盎然》中,中國科學院王光謙院士講解黃河斷流原因及影響后果;第六集《幸福長河》中,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尚富講解幸福河的含義等。
《黃河安瀾》每集都加入了專家講解,為黃河故事的敘事建構了一個更為多樣、開放的敘事空間及敘事表達,在答疑解惑彰顯歷史真實的同時,呈現出主流媒體在傳播中的人情味兒,也更好地傳播了黃河文化,讓觀者更為深入地感知與了解黃河,具有文化教育的傳播價值。
“多模態”傳播方式,展現黃河時代風貌
模態是彼此溝通的一個渠道或媒介,是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與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是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的叫單模態,用兩個的叫雙模態,三個或以上的叫多模態?!饵S河安瀾》運用多模態傳播方式,于視聽表達與技術創新方面著力,追溯黃河千年歷史,縱覽黃河之美,展現黃河時代風貌。
多元傳播矩陣構筑視聽奇觀?!饵S河安瀾》在構圖、景別、鏡頭、聲音等多方面都運用考究,呈現出了全景式、多方位的黃河文化視聽奇觀。
在視覺方面,多次航拍全景鏡頭展現黃河萬里奔騰的恢宏氣勢。如:地上懸河的鏡頭畫面,用全景拍攝、細節抓拍、特寫鏡頭等方式,全方位展現了“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磅礴宏偉;全景俯拍壺口瀑布,泥沙俱下。此處,還用動態鏡頭和細節捕捉方式展現生態景觀,巴顏喀拉山下泉眼處的清水涌動,夕陽西下、群鳥飛翔,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駿馬奔騰、小狐伸腰,直觀展現人與自然之和諧,形成一種極為舒適的觀賞體驗。
在聽覺方面,《黃河安瀾》配音整體歌頌贊揚的基調給人以振奮激越之感,又隨故事情節而變化,在講述革命歷史、具體人物故事時又不乏溫情。配樂是《黃河安瀾》一大特色,隨場景演進而變化。例如在第一集《國脈千秋》中,回顧革命時期時,配樂為《義勇軍進行曲》,轉至當今水下洛神舞《祈》的畫面時配樂明快輕揚。還有很多黃河流域的特色音樂,如黃河號子、游牧民歌、墜子等隨地域故事而響起,實現人文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其間,亦有很多自然音效的呈現,風聲、水聲、鳥叫聲……一系列的自然音,增添真實的同時又富有畫面美感。
技術賦能多維立體的傳播效果。智能化媒介技術為場景傳播奠定了技術基礎,技術驅動下情感與敘事融通,在媒介深度融合中,智能化的媒介傳播形態彰顯傳播的新態勢。第二集《力挽危瀾》中,在講述長垣縣一位老書記因治黃殉職、家犬絕食守護至死的動人故事時,采用真實畫面與CG 動畫相結合的方式,歷史影像與虛擬動畫相融,實現多重空間并置疊加的創新型表達。第四集《重現盎然》中,2005 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啟動的數字文件再現,彰顯影片真實性。第六集《幸福長河》中,引入紅軍長征的歷史影像,皆借助新興的媒介技術,以場景呈現或場景再現的方式,建構場景化、符號化傳播體系,擴大黃河文化的傳播范圍,促進黃河文化的弘揚。
多模態的傳播路徑打破時空限制,擴寬黃河文化傳播渠道,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以多模態傳播實現更多創新性表達,以有溫度的多元媒介傳播矩陣,形塑黃河文化肌理,全面展示黃河時代風貌,將黃河故事講新、講好、講透,讓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故事傳得更廣、更遠。
深挖黃河文化內涵,引領認同
《黃河安瀾》從大河之“魂”、大河之“安”、大河之“綠”、大河之“興”4 個方面全方位展現了黃河時代風貌,引領觀者對黃河流域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審美認同、經濟認同。
文化認同是精神脈絡,是個體對集體產生的歸屬感,是家國認同的基礎和紐帶。當千年文脈隨著《黃河安瀾》的播放化作鮮活流動的歷史躍然眼前,心中對黃河的情感隨之升騰。河流孕育人類文明,人類與河流互動。黃河的悠久歷史孕育了燦爛輝煌的黃河文化。影片中獨屬大河之“魂”的一個個文化符號出現時,都在喚醒黃河兒女心底對母親河的深厚情感,對黃河文化的認同。
政治認同是價值之根,《黃河安瀾》以生活故事消減官方學術語言的嚴肅刻板,推動了集體身份認同?!饵S河安瀾》將主流敘事下的微小個體、治黃百姓的生活置于主位,凸顯以民為本的政治本色。以黃河文化自古便有的優良政治基因串聯其中,從西北大漠的草方格到遍布中國大地的綠意,一個個宏大生態工程的實施無不體現著“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黃河安瀾》中,20 世紀80 年代山東菏澤地委書記周同興為百姓過上安穩生活而殫精竭慮,因心掛群眾生活而落淚。當代灘區重建中,當點對點銀行補貼引起84 歲老人樊鐵創擔憂時,村支書李煥堂為使其安心而立下血指欠條。一個個宏偉政策落實切實改變了沿黃百姓生活,一座座新居、一處處美景展現了新時代人民安居樂業的現狀。政治之“安”帶來了大河之“安”。
審美認同以價值審美為領,不斷推動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饵S河安瀾》運用創新話語內容、敘事方式和傳播手段,講好“黃河故事”,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以文化力量展現大美黃河、大美中國?!饵S河安瀾》借助情感化敘事、多模態傳播等策略呈現出極富美感的視聽盛宴。CG 動畫、歷史影像、數字化呈現、虛擬動畫等數字賦能,黃河安瀾主流價值觀的貫徹,展現黃河的發展興盛,大河之“綠”處處彰顯著我們的中華審美。
經濟認同,在大河之“興”中認識這條世界上最復雜的河流,這是一條數字黃河、一條智慧黃河,更是一條惠民的幸福河?!饵S河安瀾》中,我們能看到青海戈壁荒灘的上“光伏板+羊舍”的發展模式,實現了風、光、水多能互補的系統,使遼闊的原野成為一眼望不到邊的藍色海洋;賀蘭山廢棄的沙坑上,遠道而來的赤霞珠葡萄在此安家落戶;依據獨特地理優勢,寧夏中衛建起了云計算基地,古都西安文化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地處中原的鄭州以其地理優勢發展起了陸港物流。一幕幕的畫面將黃河流域新時代的發展展現得淋漓盡致,大河之“興”帶來黃河兒女的幸福生活。
《黃河安瀾》厚植文化沃土,深挖黃河時代價值,擔起主流紀錄片價值引領之責,凸顯黃河文化的生命力、傳播力和影響力。以全新、全面的視角帶領我們再次走近黃河,領悟黃河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在縱覽大美黃河的同時感知母親河的無盡能量。讓我們再次看到:歷史的天空中,黃河文化的光芒熠熠生輝;時間的長河里,黃河情懷的源流綿綿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