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牡丹紋樣的背景及現狀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紋樣是古今中外最古老的平面語言之一。牡丹紋樣作為中國傳統紋樣的經典代表,在全球化、數字化的當下,如何讓古老的牡丹紋樣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命題。將牡丹紋樣融入虛擬現實(VR)繪畫,是傳統美學與現代科技的一次碰撞與融合。一方面,虛擬現實技術憑借其沉浸性和交互性,能夠突破二維平面的局限,為牡丹紋樣賦予前所未有的立體真實感;另一方面,牡丹紋樣為虛擬現實繪畫注入深厚文化內涵,使得這些作品在展現科技魅力的同時,也兼具了藝術審美價值。因此,將牡丹紋樣融入虛擬現實繪畫,對于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提升藝術表現力及促進文化交流具有深遠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虛擬現實技術在藝術創作領域的探索起步較早,技術研發投入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軟件工具不斷推陳出新,如Oculus Medium、Tilt Brush等工具,為創作者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筆刷與材質模擬效果,能輕松構建出超現實或逼真的三維場景。然而,東方文化特色的元素,目前的深入挖掘與精準應用仍相對欠缺。它們往往被簡單地當作異域風情的點綴,而未能充分展現其深厚的文化精髓。
國內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日益增強。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展示、數字博物館等場景的應用日益增多。然而,將虛擬現實技術與牡丹紋樣深度融合的系統性研究尚顯不足。尤其是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全方位展現牡丹紋樣的動態美、交互性和沉浸式體驗,以及將創新設計思維與牡丹紋樣相融合方面,仍有待填補空白,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1.3 研究方法與創新點
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力求對牡丹紋樣的研究做到深入而全面。筆者采用了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實踐研究法等多種手段,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互動。在創新方面,本文突出了跨學科的特性,打破了虛擬現實技術、傳統美術以及文化研究之間的界限。以技術為藝術賦能,借助藝術來詮釋文化,從跨學科的視角探索牡丹紋樣的新生命。此外,本文還創新性地拓展了牡丹紋樣的視覺表達,立足當代文化語境,融入了現代審美和情感追求,為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牡丹紋樣的藝術風格演變
“牡”意指雄性的鳥或獸,也可指植物的雄株;而“丹”則通常代表紅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道:“牡丹雖結籽,但主要是根上生苗,因此稱為‘牡’(意味著它可以無性繁殖),其花呈紅色,故稱為‘丹’。”歷經數千年的文化傳承與積淀,牡丹紋樣已經形成了一個極具文化代表性的民族精神符號,寄托著人們對吉祥富貴、安康美好生活的誠摯祈愿。
牡丹紋始于魏晉南北朝,現今所知最早的牡丹紋樣出現在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這一時期的牡丹紋,以纏枝造型為主[1]。到了唐朝,牡丹紋極為繁盛,紋飾風格從較為抽象向現實過渡,造型多樣,纏枝、折枝、團花以及組合的方式出現[2]。到五代時,牡丹紋樣已經開始寫實,但在構圖形式上仍然基本對稱。宋朝的牡丹紋徹底走向寫實風格,其中折枝花式和穿枝花式的紋樣最為典型。在元代,牡丹紋生動豪放、剛勁有力。明代的牡丹紋則清麗洗練、端莊純凈,清朝牡丹紋飾造型更加飽滿,色彩上運用粉彩、琺瑯工藝,使畫面艷麗豐富。康熙時期景德鎮御窯創新出“雙犄牡丹”紋樣,以中心團花配兩側犄角狀分叉花須的獨特構圖,展現牡丹雍容華貴的裝飾美感。
3 虛擬現實繪畫的藝術特點
3.1 虛擬現實繪畫的技術構成
虛擬現實繪畫依托前沿且多元的技術架構,擺脫了傳統的“紙上繪畫”,實現“無紙化”立體作畫。頭戴式顯示器(HMD)如HTC Vive Pro 2、Meta Quest 2等,憑借高分辨率屏幕、低延遲追蹤,讓用戶視野沉浸于虛擬世界,細膩感受牡丹花瓣紋理、光影變化。手柄作為交互媒介,內置精準傳感器,實時捕捉手部動作、姿態,調整牡丹線條粗細、色彩濃淡,實現自然流暢創作。空間定位追蹤器分布四周,運用紅外線、激光等技術,精準定位用戶移動,確保在虛擬空間穿梭賞畫時畫面穩定、視角精準切換。
交互技術為體驗賦能。手勢識別技術利用攝像頭捕捉手部細微動作,實現揮手切換畫作、縮放牡丹細節、輕觸觸發動畫特效,擺脫手柄束縛,創作更自由隨性。除此之外,語音交互集成、力反饋技術等多維技術協同讓虛擬現實繪畫魅力盡顯。
3.2 虛擬現實繪畫的藝術特色
3.2.1 豐富的紋理效果
現代科技對軟件工具的技術開發使虛擬現實繪畫可以呈現出豐富的筆刷工具。例如,油畫筆刷、水彩筆刷等靜態筆刷能夠模擬傳統架上繪畫畫筆質感,達到逼真的效果,而彩虹、發光帶、雪花等動態效果筆刷,能夠出色完成三維(3D)立體空間中的立體創作效果。
3.2.2" 交互性與動態性
虛擬現實繪畫結合交互技術,讓藝術創作者在畫畫的過程中實時參與作品的生成,使虛擬現實繪畫的藝術創作變成一種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畫面不斷豐富變化,隨著藝術創作者的視角變化而改變觀者觀賞角度,將牡丹紋樣融入三維立體繪畫,使牡丹紋樣具有動態變化的效果。例如,隨著手柄移動而改變牡丹的形態或色彩,或者為牡丹添加晶瑩剔透的水珠、光斑,從而烘托畫面整體氛圍。
3.2.3 創造性重構
藝術家在保留牡丹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在虛擬現實繪畫中進行造型的創新性重構,如改變花瓣的形狀、增加新的圖案元素等,體現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此外,藝術家將牡丹紋樣作為激發創新創造力的靈感源泉而非模仿對象,適當增加當代性的表達,使之富有變化,以靈活的方式推動虛擬現實繪畫發展[3]。
4 牡丹紋樣在虛擬現實繪畫中的設計理念
4.1 動態交互的表現手法
動態交互表現是牡丹紋樣在虛擬現實繪畫中極具創新性與吸引力的關鍵手法。借助手柄、體感追蹤等先進交互技術,讓觀眾深度融入虛擬繪畫空間,與牡丹紋樣實時互動。
4.2 多維空間營造
在虛擬場景中,牡丹紋樣不再是扁平圖案,而是錯落有致地分布,形成花瓣層次分明的立體圖案。觀者穿梭其中,隨著視角的切換,既可以俯瞰繁花簇擁的盛景,也可以仰視花朵高聳的英姿,從而感受到不同方位下牡丹的獨特風姿。
4.3 材質與質感模擬
材質與質感模擬是牡丹紋樣在虛擬現實繪畫中增強視覺真實感與藝術感染力的核心要素。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強大的圖形渲染能力,可以精準地模擬出多樣材質承載牡丹紋樣時所展現的獨特質感。例如,能夠模擬出水的流動與光澤、陶瓷的光滑與溫潤、木紋的細膩與質感等,從而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傳統紋樣呈現形式的認知邊界,使我們能夠全方位地沉浸其中,領略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的獨特美感。
5 創作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介紹
案例選取筆者創作的虛擬現實繪畫作品《神都牡丹》,該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古都洛陽每年舉辦的規模盛大的牡丹花會,旨在打破大眾對牡丹紋樣的刻板印象,借助前沿技術展現牡丹靈動多變魅力,讓古老文化符號重新煥發生機。作品主要應用于數字藝術展覽、文化交流活動等場景,以沉浸式體驗向國內外觀眾傳遞牡丹文化精髓。
5.2 視覺效果
色彩方面,依托高分辨率屏幕與精準色彩校準,使用傳統色系如魏紫、姚黃,明艷醇厚,表現牡丹尊貴典雅;創新引入幻彩元素,花瓣邊緣過渡時,夢幻色澤流淌,光影變幻下,色澤層次感豐富,與虛擬環境光完美融合,或熱烈奔放,或清幽雅致。
構圖上運用三分法、引導線等,花朵疏密得當,枝干蜿蜒引導視線,虛實相生,前景實筆勾勒細節,背景虛化烘托氛圍,營造出錯落有致的空間感。
動態效果更是吸睛,畫面花瓣舒展,花蕊光芒閃爍,蝴蝶穿梭,與牡丹親昵互動,仿佛微風拂動,花瓣顫抖、花蕊輕搖,露珠滑落,呈現牡丹夢幻世界。
5.3 文化內涵與價值挖掘
《神都牡丹》虛擬現實繪畫中蘊含著深厚且多元的文化內涵,傳統牡丹富貴吉祥之意貫穿始終,虛擬現實加持下,更似祥瑞仙境呈現,觀者仿若踏入神秘東方花園,感受華夏對美好生活祈愿。喚醒人們心底對自然、美好的向往,拉近人與自然距離,激發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從傳承與交流視角,作品是牡丹文化傳承新載體,打破時空束縛,用前沿科技演繹古老紋樣,讓經典跨越代際,為年輕一代熟知熱愛;對外,以獨特的東方魅力吸引世界的目光,在國際文化交流舞臺,觀者透過作品領略中華神韻,促進跨文化理解對話。
6 結語
6.1 研究成果總結
探究牡丹紋樣在虛擬現實繪畫中的創新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理論層面,清晰梳理牡丹紋樣藝術演變脈絡,剖析虛擬現實技術為繪畫藝術賦能,搭建起創意無限的數字化藝術空間,使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文化傳承與創新表達并重,為藝術創作實踐錨定方向。在實踐成果上,《神都牡丹》虛擬現實繪畫使牡丹“活”起來,多維空間營造讓牡丹紋樣掙脫二維枷鎖,幻彩靈動、構圖新穎、動態吸睛。
6.2 研究局限與展望
當前,雖然虛擬現實繪畫技術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技術層面上,虛擬現實繪畫設備的成本較高,這限制了普通創作者和小型藝術機構的參與,進而影響了傳統紋樣創新實踐的受眾范圍和深度。此外,學習門檻也相對較高,創作者往往需要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技術摸索中,難以專注于藝術創意的發揮。同時,技術穩定性還有待提升,畫面卡頓、追蹤延遲等問題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沉浸式的體驗效果。
隨著硬件成本的降低和便攜性的提升,實時渲染和物理模擬技術的升級,將使牡丹紋樣在虛擬空間中的呈現更加逼真和生動。跨領域的合作也將成為常態,藝術、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學者將攜手合作,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來預測文化潮流,實現精準創作。
在文化傳播層面,構建全球性的牡丹紋樣虛擬現實作品展示平臺將是一個重要的舉措。通過利用社交媒體和數字展覽等渠道,可以吸引全球的目光,促進牡丹紋樣的國際傳播。同時,融入各國文化符號,舉辦國際共創活動,將使牡丹紋樣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經典符號,持續綻放其獨特的魅力。這將為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發展開啟新的征程。
引用
[1] 李珊珊.牡丹花紋飾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9.
[2] 程成輝.唐代牡丹裝飾紋樣的藝術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2.
[3] 姚伊.中國傳統圖案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的融合研究[N].中國文化報,2024-05-09(007).
作者簡介:郭兆瑋(1994—),女,河南三門峽人,碩士研究生,助理館員,就職于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楊碩(1991—),男,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助理館員,就職于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