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反映了獨特的民族審美習慣。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非遺技藝的傳承與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培養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職學校在非遺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顯得尤為重要。職業素養不僅包含專業技能和知識,還涵蓋了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精神和職業行為習慣等多個方面。這些素養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其對非遺技藝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不僅關乎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更關系到非遺技藝能否得到有效傳承和創新。本文淺談非遺技藝傳承模式下,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策略。
1 非遺技藝的內涵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的瑰寶,反映了波瀾壯闊的民族歷史,是中華民族輝煌偉大的文化成就的代表。無論是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手工藝,還是民俗活動、節慶儀式,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與創造力。其中,非遺技藝是中華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1]。加強對非遺技藝的保護與研究,通過創新性的傳承方式,讓這些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不僅能夠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進一步彰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與凝聚力,更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獨特的文化力量。
2 非遺技藝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之間的聯系
2.1 相互影響
非遺技藝,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生動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角色。在職業教育領域,尤其是中職教育中,非遺技藝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之間展現出了緊密的聯系。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涵蓋了專業能力、理論知識、職業心態與職業道德等多個維度,幫助他們從校園走向職場、從學生轉變為職場人,提升了他們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2]。非遺技藝涉及精湛的工藝技術,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為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與靈感。非遺技藝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能夠激發中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進而培養他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將非遺技藝融入中職教育課堂,學生們不僅能夠學習到傳統的工藝技術,還能深刻理解技藝背后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非遺技藝的傳承往往要求傳承人具備高度的專注力、耐心與毅力,這些品質正是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參與非遺技藝的學習與實踐,中職學生能夠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錘煉出更加堅韌的職業心態和更加完善的職業道德。
2.2 相互促進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中,非遺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中職學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承載著培養非遺技藝傳承人的重任。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不僅關乎他們個人的職業發展與未來成就,更直接影響到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揚。一方面,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為非遺技藝的傳承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中職學生年輕、有朝氣,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探索精神,能夠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創新思維對非遺技藝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更好的傳承。例如,通過數字化技術記錄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利用網絡平臺推廣非遺文化,都是中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在非遺傳承中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非遺技藝的傳承也促進了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在參與非遺技藝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學生們需要不斷克服困難、挑戰自我,這種經歷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專業技能,更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非遺技藝所蘊含的工匠精神、誠信品質等,也為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建設提供了生動的素材[3]。
3 基于非遺技藝傳承模式下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策略
3.1 帶領師生積極深入社會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中職學校而言,社會實踐在非遺技藝的傳承與教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為了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中職學校應高度重視并精心組織以非遺技藝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師生走出校園,實地探訪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的非遺技藝。
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們能夠近距離接觸非遺技藝相關的項目,通過親眼目睹、親手觸摸,深刻感受到傳統技藝的巧奪天工與匠人精神的深邃內涵。例如,組織師生參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藝術作品傳承展,無疑是一次絕佳的學習與實踐機會[4]。中職學校可通過創新性的展覽和實踐模式,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文化傳播與技藝傳承平臺。以福州漆器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為例,其不僅僅是傳統非遺技藝創作出來的手工藝品,更是延續文化基因與呈現民族精神的物質載體。通過組織師生參觀福州漆器制作手工坊,讓他們深入了解福州漆器這一非遺的制作過程,學校為教育主體搭建了一個感知、理解和內化工匠精神的沉浸式空間。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不僅能夠近距離觀察技藝傳承者精妙絕倫的制作技巧,還能深入感受每一道工序背后所凝聚的文化內涵與匠心追求。福州漆器作為中國漆器工藝的代表性符號,其悠久歷史與繁復工藝折射出中華民族在手工藝領域的卓越智慧。通過實地考察和互動體驗,中職教育能夠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讓中職學生在真實的文化場景中感受非遺技藝的生命力與創新潛能。這種教育模式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傳遞,并且構建了一種文化認同與價值傳承的立體路徑,使得非遺保護不再是抽象命題,而是具體而鮮活的文化實踐。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非遺技藝的內在邏輯與發展脈絡,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傳統技藝的敬畏與熱愛,更能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之間架構起文化溝通的橋梁,從而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非遺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2 借助現代化信息工具促進非遺技藝傳承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路徑。這些技術不僅為傳統非遺技藝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與發展平臺,還極大地提升了其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活力與潛力[5]。在中職學校這一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上,教師們正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這一現代化信息工具,為非遺技藝的傳承注入新的生機。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精心挑選并播放關于非遺技藝的紀錄片,這些影片不僅詳細記錄了非遺技藝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及文化價值,還生動展現了優秀非遺傳承人的風采與匠心。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沖擊,學生們得以沉浸于非遺技藝的深厚文化底蘊之中,深刻感受其獨特的魅力與內涵,這有效激發了他們的傳承意識與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們還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在了解非遺技藝基礎知識后,親自參與手工實踐,如剪紙、雕塑等技藝的學習與創作。這種“學做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深化了對非遺技藝的理解與掌握,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動手能力。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參與度,中職學校還定期舉辦非遺技藝比賽,設置豐富多樣的獎項以表彰在技藝學習與創新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這種競賽機制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競爭意識與團隊合作精神,更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持久的動力。
3.3 構建非遺通識課程體系
非遺通識課程體系的建立,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了解非遺技藝的平臺。這一體系應注重非遺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內容,以適應學科非技術性的綜合能力訓練需求。通過構建覆蓋面廣、內涵豐富的非遺通識課程體系,中職學校可以豐富非遺技藝傳承課程的人文底色,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非遺技藝的認同度。在具體實踐中,中職學校可以將非遺技藝相關的歷史故事、制作工藝、文化價值等內容融入通識課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非遺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非遺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是當代中職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需要通過系統性、創新性的路徑實現這一體系構建目標,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樣以福州漆器為例,傳承福州漆器制作工藝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播。通過在圖案創意等專業課程中精心植入非遺元素,可以突破傳統教學邊界,構建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文化傳播平臺,讓傳統技藝的精髓與現代藝術表達方式進行優雅而深刻的對話,使學生能夠在創作實踐中感受傳統技藝的內在張力與文化底蘊。在具體的課程設計方面,課程設計的關鍵在于通過具體的創作實踐,將非遺技藝從靜態的博物館展品轉化為充滿生機的文化形態,使學生不僅僅成為被動的接受者,更成為主動的文化建構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他們需要通過精心選擇的案例、生動的作品展示,幫助學生建立對非遺技藝的感性認知與理性理解。非遺通識課程體系的建立超越了單純的技能傳授,其深層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對工藝精神的執著追求以及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與實現平衡的能力。
3.4 以實訓基地為依托強化職業素養訓練
在中職教育的廣闊天地里,實訓基地作為強化學生職業素養的關鍵一環,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貼近行業實際的實踐平臺,更是他們形成良好職業習慣、掌握最新技術知識的重要環節。實訓基地的建設,需緊密貼合行業需求,與企業深度合作,引入真實項目案例,讓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錘煉專業技能,洞悉行業動態。而專業的指導教師團隊,則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學生指引方向,避免錯誤操作習慣的養成。此外,實訓基地還通過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如實施項目小組制度,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提升溝通協調能力,在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化理論知識,增強實踐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非遺技藝傳承模式下的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策略,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統工程。通過帶領師生積極深入社會實踐、借助現代化信息工具促進非遺技藝傳承、構建非遺通識課程體系等多種途徑,可以有效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引用
[1] 楊通明.非遺視角下藝術設計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4,10(34):164-167.
[2] 李莉宏.非遺技藝傳承模式下的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探研[J].成才之路,2023(6):73-76.
[3] 龔宗圣,車志明.職業學校“非遺+鄉村振興”的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農民,2024(31):10-12.
[4] 葉軍峰.技工院校創客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J].價值工程,2018,37(30):296-297.
[5] 李莉宏.非遺技藝傳承模式下的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探研[J].成才之路,2023(6):73-76.
作者簡介:呂蕾(1995—),女,山東青島人,本科,助理講師,就職于日照市科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