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動法治文明和諧社會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應當將治安管理與刑事司法作為工作抓手,不斷加強兩者的銜接,如社會防控方面的銜接、調整同一性質行為的銜接、決定程序方面的銜接,并突出社會價值。鑒于實際的銜接工作存在多種問題,未能充分發揮出《治安管理處罰法》與《刑法》銜接的全部優勢,可采取科學合理的優化措施,助力兩部法律的全方位銜接,如立法模式的改變是解決兩法銜接問題的根本方法、注重對法律的實質解釋可以對“兩可行為”準確定位、細化《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罰程序加強人權保障等。
[關鍵詞]治安管理;刑事司法;銜接現狀;銜接關系;銜接建議;犯罪行為
[中圖分類號]D922.1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01
引言
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在治安管理處罰工作開展時,主要基于《治安管理處罰法》;而刑事司法工作開展時,則基于《刑法》,以保證各項工作開展的權威性與嚴謹性。通過從多個方面入手,推動兩部法律的銜接,使得兩者在實際應用中發揮出銜接的作用與價值,為民眾打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社會。
一、銜接現狀剖析
(一)社會防控方面的銜接
在對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對應的法律進行分析可知,兩部法律從犯罪處罰的視角切入,并在社會防控層面進行有效銜接,即:由治安管理處罰為基礎,以刑事司法的相關工作為保障。基于兩部法律進行分工明確地配合,有效提升社會防控的工作整體水平[1]。
兩部法律進行銜接時,應當以案件事實為依據,客觀公正地評估案件情節產生的社會危害程度以及案件當事人行為的性質,準確界定對案件當事人的處罰程度。在《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我們可以發現,治安管理處罰秉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一般性原則,使得治安管理處罰能夠化解社會矛盾,為推進法治社會提供有力支持;但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針對已經構成犯罪事實的行為,必須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即堅守罪刑法定原則。
(二)調整同一性質行為的銜接
1.調整對象的銜接
通過調整同一性質行為,助力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因為在兩部法律條例中,針對公民的行為模式進行了界定,即行為人侵犯法律條規。在《刑法》中對當事人的犯罪行為進行認定時,不僅進行定性而且進行定量,最終導致兩部法律存在局部的同質性,而差別主要是對犯罪產生的社會危害程度界定。為有效解決兩部法律的銜接問題,則應當針對同一性質行為的對象進行調整,避免由于當事人同一性質的違法行為在界定時出現界限不清、認定標準不明確等相關問題,影響對案件當事人的公正審判[2]。
2.懲罰措施嚴厲程度的銜接
《治安管理處罰法》與《刑法》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法律抓手,為充分發揮出兩部法律的現實價值,則應當突出法律的有效銜接;在實際銜接過程中,從懲罰措施的嚴厲程度入手,以保證兩部法律發揮出一定的銜接作用。但通過對當下兩部法律的銜接現狀進行分析可知,在懲罰力度把控層面銜接工作做得不是很好,比如針對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時,筆者發現剛夠輕傷的傷害行為處罰力度與不夠輕傷的傷害行為處罰力度存在很大的差異,盡管兩者的犯罪行為對受害人產生的侵害性相差并不大,但處罰的力度相差非常大;這個情況充分說明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銜接時出現了明顯的斷層,不利于法治文明公平公正社會的建設,相關部門應當著手解決相關問題,助力兩部法律進行有效銜接。
(三)決定程序方面的銜接
在兩部法律進行銜接時,應當將其看成一個整體,進而從決定程序的層面進行銜接。因為合理公開的決定程序,不僅可以保證案件審判的公平正義,同時能夠對社會其他民眾產生一定的普法作用,使得民眾正確認知《治安管理處罰法》與《刑法》,能夠對《治安管理處罰法》產生敬畏之心,同時消除對《刑法》的畏懼之心。個別不懂法的民眾對《治安管理處罰法》秉持輕佻的認知,從而產生了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給自身與他人造成一定的傷害[3]。
通過對《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相關條例進行分析可知,由于其中使用了大量規范性語言,進而給后續公安機關的工作開展提供了較大的解釋空間。案件負責人員對規范性語言的解釋將最終影響到案件審判的結果,而辦案人員對相關條例語言進行解釋時由于監督工作的缺位不能充分保障當事人的權利。若案件的當事人對案件審判裁決不服,則只能申請復議和行政訴訟,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將消耗當事人巨大的精力,所以很多當事人在綜合權衡后度選擇隱忍、放棄了自己合法的權利;該類事件的增多,將使得“選擇性執法”問題愈加嚴重,不利于增強民眾對法治條例的支持與維護,影響到依法治國工作的推動。
二、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的銜接關系研究
(一)“定量”維度下的銜接關系
在“定量”維度下對兩部法律的銜接關系進行研究時,可發現相關違法行為對應的案件情節、后果、次數、數量等,均可以將其作為兩部法律進行實質性銜接的定量標準。但所謂的“定量”,也不過是“情節嚴重”“造成嚴重后果”“社會影響非常惡劣”等規范性的語言文字表述,相關案件的認定最終標準更多地掌握在司法機構,也就是擁有司法權力的公職人員手中,這也將導致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對行為認定出現不同,給案件行為的裁定造成影響。筆者認為,在未來治安管理與刑事司法進行銜接時,應當針對量化不清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采用更多專業、嚴謹、準確、無歧義的文字進行表述,為后續的行政執法與司法機關工作開展提供依據[4]。
(二)“罰則”維度下的銜接關系
筆者認為,若將兩部法律銜接關系的定量分析視作常規分析,那“罰則”維度下的關系分析,則傾向于帶有一定抽象程度的結構化研究。比如,人身自由權是每一位公民最基本的合法權利,同時也是法治中人權保障的基本內容,由此可以看出強行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屬于一種非常嚴厲的行政級別處罰力度。
在我國的勞動教養制度被廢止后,當下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針對公民最為嚴厲的處罰,則是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權。通過分析可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治安管理處罰還包含強制性的收容教育等措施,相關的舉措明顯帶有一定的懲戒色彩;由此可見,在特定的人權維度下,治安行政管理處罰中剝奪人身自由權的強度,遠比刑法中的管制、拘役更加嚴厲。
若從“罰則”維度下,針對刑事犯罪與違返治安管理行為的銜接進行研究,則可以進行逆向思維分析討論,即根據兩部法律懲罰的銜接關系評定“罰則”設定標準的合理性與人性化。逆向思維研究工作的開展,旨在推動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進行更加緊密地銜接,發揮出兩者銜接的意義與價值。
三、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的銜接的相關建議探討
(一)立法模式的改變是解決兩法銜接問題的根本方法
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銜接時,為有效解決兩者銜接的相關問題,應當通過立法的方式真正意義上解決兩者銜接的問題,并架構治安管理處罰、輕罪制裁、重罪制裁的三級違法犯罪制裁體系,該套制裁體系又被稱為輕罪制度。
在這套制度打造過程中,應當明確以下幾個問題。其一,在兩部法律中適當增加法律條文的嚴謹描述語言,避免使用意思相近的規范性語言使得法律條例中的行為模式與危害結果確定性得到增強,如將“損毀”改為“損傷”,明確文字的邊界標記,便于對相關行為進行界定。其二,在同一性質的行為進行裁決時,應當保證刑事司法的處罰力度明顯高于治安管理處罰力度,便于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避免出現越俎代庖的問題,影響到輕罪制度的運行;如治安管理處罰的最高上限,設定為較長時間的行政拘留,在根據當事人的犯罪結果對其進行刑事司法判決時,而最低限度應當超過監禁的管制力度,實現對當事人罰當其責,完成兩部法律的有效銜接。
(二)注重對法律的實質解釋可以對“兩可行為”準確定位
在法治社會背景下,我們應當客觀意識到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銜接的重要性,為使得兩者進行有效銜接、共同推動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則應當針對其中的“兩可行為”進行精準的定位。在實際執法過程中,對相關法律條文的解釋將直接影響到具體問題的處理結果,為此相關的刑事司法機構在辦理案件時則應當客觀分析案件,并基于“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基于兩部法律對其進行解釋,從而對案件作出公正的判決。
比如,在部分案件中的當事人,盡管其行為已經構成了一定的社會危害,但由于并未完全實施,可不做犯罪處理,應當進行治安管理的處罰。若部分案件當事人的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相對較小,但是相關行為對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對當事人進行審判時,在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上,應當將當事人涉及的案件,移交給公訴機關進行刑事司法的審判[5]。
(三)細化《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罰程序加強人權保障
為使得我國的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進行有效地銜接,應當從實體層面與程序層面同時入手,完成對當事人基本權利的保護。治安管理處罰與一般的行政處罰不同,因為在治安管理處罰維度下,能夠對當事人的基本權利進行剝奪,且對案件中當事人的處罰舉措,將對社會產生一定的示范影響力。為此,在對當事人進行治安管理處罰時,必須秉持公正、公開、公平的核心原則,增強民眾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認同與支持。
筆者認為,在新時代全面推動法治社會的大環境下,在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銜接時,應當針對《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相關處罰程序進行科學合理的細化,從而加強對人權的保護。在具體條例細化時,可突出以下幾點:其一,在相關的案件偵辦時,應當由公安機關的不同部門開展偵、控、審,明確案件辦理的流程,保證每一步流程中當事人的權利均得到有效保障;其二,應當科學合理地增加公安機關的說明義務,即要求相關的刑事司法部門對案件的認定、法律適用、證據采信等相關內容進行詳細說明;其三,相關部門應當協同發力,推動治安管理法律監督機制的不斷健全,如聽證范圍的適當擴大、建立檢察機關的監督制度,確保相關案件辦理的公正性與嚴謹性[6]。
四、結語
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體公民參與其中,共同營造社會主義法治環境,從而保證每一位合法公民的基本權利。在本課題研究中,筆者針對治安管理處罰與刑事司法的銜接進行了分析討論,基于銜接工作現狀提出了幾點相關建議:在今后治安管理與刑事司法進行銜接時應當從細節入手,明確銜接的具體環節、具體操作流程、具體邊界標識等,避免使用大量規范性的文字,影響到兩部法律銜接工作的嚴謹性與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王軍.不起訴后檢察權規范運行問題研究——以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為視角[J].時代法學,2022,20(3):74-81.
[2]張華.網絡內容治理行政處罰實踐難題及其制度破解[J].理論月刊,2022(9):108-117.
[3]周恒.食品安全“構罪免刑”情形行政處罰法律適用問題探析[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22(5):64-68.
[4]李煜興.行刑銜接的規范闡釋及其機制展開--以新《行政處罰法》行刑銜接條款為中心[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2(4):64-78.
[5]王譯.理論困境、銜接空間與應然限度:監察從寬處罰建議的程序銜接探討[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7(10):68-76+96.
[6]金怡.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刑事犯罪之銜接解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5):64-72.
作者簡介:秦常皓(2003.10-),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本科,研究方向: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