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黃婧 趙曉荷 鄭妍瀅
[摘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回應國家構建“兩型社會”之新理念,筆者針對虐待型動物表演中被侵害的動物權利,探尋動物權利保護的法律路徑,并通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社會調查和提出立法建議來解決這一難題,最終提出構建“動物友好型社會”愿景的理念,助力動物權利保障具有可實施性和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動物權利;動物表演;法律保護;動物友好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D996.9?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02
一、主張“動物權利”的背景及正當性
近期,全國首例亞洲象公益訴訟案引發公眾對動物保護的關注,野象谷景區組織大象表演涉嫌虐待野生動物。此前,類似案例已經進入大眾視野,虎鯨家族遭受圍捕并被迫表演、新聞中馴獸員訓練動物跨省演出的殘酷……這些事實倒逼著學界思考:動物是否具有法律上的權利?
動物長期以來被視為人類的財產資源,但動物也是生命,與人類共享自然。有學者主張:“在法律上賦予動物權利正是人類對自然認識,反映和順從自然規律的表現。”[1]人類可以從動物身上獲得情感慰藉與生命啟示,因此動物至少享有倫理道德上的一定限度的權利[1]。隨著多個國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之動物權利理論體系在學界不斷發展,提供了“動物權利”立法借鑒資源,諸如以國際上普遍認可有關動物的五大自由為基礎,可構筑動物權利基本框架:生存權、發展權、善待權、自由權[2];“人與動物和諧共處”“動物友好型”等理念也被廣泛提出并認可,說明該主張逐步得到社會共識支撐。
綜上,主張“動物在法律上享有權利”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法律領域的趨勢,本文將著眼于動物表演領域探討動物權利法律保護路徑。
二、國內動物表演的現狀解析
(一)動物表演產業現狀
目前,在相關產業中存在表演動物生存飼養環境較差、表演壓力過大、健康狀況堪憂、相關工作人員的觀念較為落后等問題。工作強度過大,致使表演動物健康狀態不佳;訓練模式過時,大部分動物表演依然采取傳統懲戒式訓練,使其身心受損;相關工作人員對動物權利的意識較為單薄,僅尋求達到工作目的和盈利效果而未考慮表演動物的實際情況。
(二)針對動物表演與動物權利的社會意識與相關立法現狀
近年來,社會大眾對于動物表演與動物權利的認知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法律權利意識的飛速增長以及相關規章制度的初步實踐而不斷顛覆、刷新、重塑。為了考察社會大眾對動物表演的認知,筆者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75份,對象涵蓋各省份民眾,分別從社會觀念意識、對司法實踐的態度等幾方面進行問題的設計,對目前社會對動物表演的整體看法進行調查分析。
1.逐步增長的社會意識
調查結果顯示,最高教育程度在大學本科、專科及以上的群體對動物表演與動物權利的相關話題有更高認識與關注度,而學生和剛參與工作者參與該話題占比較大,這意味著社會較年輕人群對此類話題有更多關注與更深理解,能預見此領域研究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得到持續發展,相關立法前景光明。接受調查的人群中有73.68%的人關注過媒體曝光過的環境惡劣的動物園或是動物表演的反面事件,說明大部分民眾能夠瀏覽甚至持續關注動物表演的相關新聞話題并作出自身的價值判斷。
2.公眾對立法、司法實踐多保持正面態度
調查發現,關注相關媒體信息的人群比例與關注中國動物產業相關立法的人群比例十分接近,這從側面體現了新聞報道與媒體推廣能夠促使民眾關注動物表演行業立法現狀并對國家的相關立法調整作出響應。大部分民眾已能夠認識到動物表演與動物權利的關聯性,并能對相關立法與動物表演產業的調整保持關注與支持。綜上,動物表演的行業規范化與動物權利的相關法律概念在社會意識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土壤。
3.我國相關領域的現行立法依然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暫未出臺以動物福利理念為出發點的動物保護基本法,現有相關法律也僅針對野生動物和實驗動物,即將動物作為一種經濟資源予以保護。關于娛樂動物的規制近乎一片空白,雖曾發布專家意見稿與相關規范文件,皆因缺乏實施基礎而不了了之。
三、域外立法實踐經驗分析
動物表演關系動物的身體權和生命健康權,是動物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有關立法較為稚嫩、散見于動物保護的規定中,故要研究相關法律,可從動物保護基本法中窺知一二。
(一)以建構法治體系奠定發展基礎
1.英國
現代動物保護法發源于19世紀初的英國,后經多項社會改良運動為動物保護提供了土壤。英國議會討論防止隨意虐待動物的議案并通過第一部反對人類任意對待動物的專門性法律——“馬丁法案”;1824年,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成立,在發起人的努力和政府的認可下,協會不斷發展并促進動物保護在多國興起;[3]1911年頒布的《動物保護法》以基本法的形式普遍適用于不同目的的動物;另外,針對動物表演大量存在的現象,制定了《表演動物(管理)法》,還通過《動物園許可證法》以完善動物園許可證標準和體系。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英國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并為他國提供藍本。
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保護協會的盡責,英國法院對侵害動物權利的案例進行審判,并給予嚴厲處罰,實現對動物的大力保護。
2.美國
動物福利觀念的傳播促進美國相關民間組織的興起和相關法律的出臺,如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動物福利法》。[4]盡管在實踐中,存在法官理念差異導致判決差異大、訴訟主體難以定義造成起訴困難等問題,但因動物侵害的多發性、公益組織的推動和大量司法判例助推著動物福利法得到貫徹落實。
從英美實踐來看,動物保護無法一蹴而就,而需總體規制、多措并舉。從長期來看,我國可以動物保護為導向針對不同主體、對象進行規制。
(二)以完善相關實踐推進長足發展
現今理論界形成以湯姆·睿根為代表的動物權利派和以卡爾·科亨為代表的動物福利派。[3]理論的成熟發展推動動物保護走向實際,加之早期英美實踐的影響,各國各地區對動物保護重視程度提升并成效顯著。
1.中國香港與中國臺灣
香港地區制定法律和條例,嚴厲禁止虐待動物行為和動物打斗競技的行為,特別在《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規定:任何人對動物進行殘酷毆打、不良對待等行為,使動物受到不必要的痛苦或折磨,一經定罪可判罰。
臺灣地區則以“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為宗旨制定了《動物保護法》,同時鼓勵民間動物保護組織充分發揮作用并參與到相關法律研討、擬定,還憑借完善的輿論監督和公眾監督機制,發揮輿論監督的力量檢舉侵害動物權益的行為[5]。
2.歐盟
憑借著內部豐富的研究經驗和逐漸提高標準,歐盟采取可操作性強的做法。[6]從歐盟著手的調查方式來看,其更多基于對經濟和生態方面的考量,如保護動物能促進相關產業發展進而維持經濟效益;遺憾的是,組織特性阻礙后續保護,相比于英美,歐盟的司法主動性有待提升。結合我國現狀,宜先從法律層面對亟需禁止的虐待型行為進行規制,是當下的可行和必行之舉。
綜上,從各國實踐看,只有完成觀念的轉變,多方參與、多管齊下,方能謀求下一步發展。
四、基于動物友好型社會對我國表演動物保護的構想
(一)基于動物友好型社會愿景,提出動物權利保護理念
我國目前尚未針對表演動物權利等問題出臺規范性法規予以保護,而較短時間內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存在困難。但我國在動物權利保護相關方面已有良好的群眾意識,由此筆者認為可先基于動物友好型社會愿景,在法律層面提出動物權利保護理念的原則倡議。
在動物友好型社會中,動物不再是人類所利用的工具,而是與人類和諧共處,在此愿景基礎上提出動物權利保護理念能夠促成人類與動物共贏格局。因此,動物權利保護理念的具體內涵可以包括以下三點:
1.以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為指導。尊重自然規律,順應動物的天性,不以人類視角凝視動物,不誘導動物擬人化行為,不將人類道德觀強行施加于動物。
2.因地制宜原則。開展表演動物保護行動,設立動物表演制度,促使動物表演產業特色化本土化發展,推動中國本土動物保護建設。
3.公序良俗原則。虐待表演動物的行為應是違背公序良俗的,包含侵害表演動物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生存環境惡劣、衛生條件差、強迫動物作出擬人化舉動的行為等。
(二)對動物表演相關產業作出具體實踐改革
從目前國內動物相關領域的經營狀況與社會需求來看,動物表演依然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可滿足動物園持續運營與大眾娛樂科普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為動物表演應自我突破,深入理解動物權利理念,將傳統動物表演轉變為動物行為展示。
傳統的動物表演大多通過懲罰與引誘的方式訓練,逼迫動物作出違背自身生理習性的行為。而新型動物展示則以打造沉浸式動物行為展示的目的,以極大豐富飼養園區內豐容物以接近動物生活原生態為手段,給予動物較大的自主選擇權利,讓動物能夠在接近原生環境下充分地展示自身自然行為,做到“反對虐待性動物表演,但不阻止動物自己要表演”。
(三)尊重地方特色,鼓勵地方制定規范性文件
我國目前暫無表演動物領域具體詳細的法律法規指引,但部分地方曾出臺規范性文件對動物表演進行嚴格監督管理,這些基于地方具體實踐形成的規范性文件展現了一定的動物表演領域中的動物權利元素。調查報告的數據也顯示,不同地區由于經濟文化水平不同而對動物表演的態度存在差異,需綜合不同地區作出特色化規范。由此,各地方政府可結合地方動物表演文化特點,制定相關規范性文件加以體現動物權利;有些地區已經開始針對動物保護條例公開征求意見,如《云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等,帶動公眾參與到條例辦法的制定中,由上至下促進“動物權利”逐步立法。
(四)建立監管機構,拓寬保護渠道
目前,相關部門多對關于動物表演的舉報熱切答復,但因缺乏下設機構、職能分配無門而不了了之,因此可按照“誰審批誰監管”原則,在林業、農業部門下設立聯合辦公機構與線上平臺,發揮政務公開、理念宣傳作用,增強監管活力;相關部門可開展不定期走訪,在實踐中明標準、促執行;還可以定期舉行聽證會,聽取相關人士意見,實現聯合群眾、社團,形成三方監督體制。
五、結語
目前,我國動物相關產業現狀仍有待改善,表演動物的生存環境與權利保護問題仍需更多關注。隨著動物權利議題被發掘并引發民眾思考,“動物友好型”社會的愿景將逐漸成為可能,應從樹立理念入手,借鑒吸收域外成功經驗進行產業改革實踐,同時加強行業監管,動物權利保護之路終將清晰地鋪展在眼前。
參考文獻:
[1]尹生.關于動物權利的法學思考——兼論中國動物保護法的構建[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125-129.
[2]李夢婷.我國動物權利的法理證成及實踐路徑[D].山東:煙臺大學,2022.
[3]呂冰清.“動物不是物”的法理分析[D].江蘇:蘇州大學,2020.
[4]陳晞維.動物保護的法倫理學研究[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2018.
[5]程新惠,石瑜嬌.我國大陸動物保護立法的完善——以我國臺灣地區為借鑒[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8):27-30.
[6]錢楓歐陽.論動物權利[D].浙江:浙江大學,2018.
基金項目:202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市級項目,項目名稱:動物權利法律保護路徑研究--動物友好型社會愿景之動物表演問題的考量(項目編號:S202310394017)
作者簡介:
唐詩(2003.2-),女,漢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
黃婧(2003.10-),女,漢族,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
趙曉荷(2003.8-),女,漢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
鄭妍瀅(2003.10-),女,漢族,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