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案例服務對象的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和參與權受到嚴重侵害,本文在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指導下,采用個案管理方法和個案會商手段,經歷三個階段的服務過程并對服務過程和結果開展評估,最后從個案會商的作用機理及社工介入的實踐思考角度進行專業反思,包括個案會商負責人、社會工作者、多方專業和權威力量、服務對象及其家人、個案會商執行和溝通過程五個方面。
[關鍵詞]權益保障;個案會商
[中圖分類號]D920.5;G76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06
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1]和民政部《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2]精神,廣西發布《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縣級人民政府要建立政府領導,相關部門參與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本案例來源于廣西漢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服務,體現多部門聯動保障困境兒童權益。
一、案例背景
柳江區B鎮政府和民政局排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時,發現某村一低保戶家庭兩名兒童疑似符合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且未正常上學,轉介給社工機構進行個案服務。
服務對象系兩兄弟,化名小東(12歲,戶籍落在福建)和小明(8歲,回柳江區時補辦戶籍)。服務對象父母在女方老家福建省登記結婚,后來一家四口回柳江區B鎮老家生活,期間曾回福建生活并給妻子辦理二級殘疾證,她還被診斷有癲癇性精神疾病,幾乎無語言和生活自理能力,符合且在享最低生活保障補貼。服務對象父親精神狀態和言語異常,不給孩子上學,從不與村民接觸,拒絕政府和他人的幫助。服務對象的爺爺奶奶已去世多年,有一個大伯住在同村,生活靠他接濟。該家庭有三間房,一家四口擠在內間一張臟亂的小床上,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給的所有物品都不使用,廚房破舊不堪,觀察不到家里有洗浴衛生物品。
二、分析預估
兒童基本權益受損預估:生存權受損,服務對象疑似智力殘疾但其父親拒絕帶孩子診斷,他們游蕩去附近廟里、村民家里或幾公里之外的街上找東西吃,家庭生活環境存在安全隱患;受保護權受損,服務對象在高速公路上亂跑,跑到村民家里打開煤氣閥門就離開;發展權受損,服務對象從未接受過教育,小東與人交流無眼神反應,小明尚有眼神反應但對他人的話似懂非懂、通過微笑和肢體動作簡單回應;參與權受損,服務對象缺乏正常的社會生活技能,沒有玩伴、娛樂游戲,沒有社會規則、安全和社會角色意識,甚至沒有自我意識,更談不上道德品質。
家庭監護能力預估:觀察服務對象父親有一定的照料監護能力,但難以評估和界定,因為他只是有時煮東西、有時喂妻子吃飯和洗臉、有時去他哥哥家拿米拿菜、去市場買米和面條等。一家四口能保持基本的生命體征且身體沒什么疾病,他感覺到危險會“保護一家人”將一家人帶離他認為危險的地方,對孩子說“不要跟別人玩,別人會害你”。從兒童權益觀、專業角度預估,服務對象父親監護嚴重缺失,嚴重損害兒童合法權益,家庭功能失靈。
需求預估:保障安全和改善生存條件;保障福利和基本生活;保障基本權益。
三、服務計劃
總目標為保障服務對象四大基本權益,妥善落實政策福利、監護與安置問題,通過三個階段服務:一是開展訪談與初步評估,收集完整資料,建立專業關系,保障安全,改善生存條件;二是啟動個案會商,聯合多部門綜合評估服務對象及其父親的生理和心理情況;三是多部門聯合保障基本福利和兒童四大權益。
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根據社會系統間的關系,把微觀和宏觀服務、正式和非正式支持整合在一起,相互影響,建立起反饋機制,通過反饋機制形成協同工作模式。[3]個案管理是指由專業社會工作者評估服務對象及其家庭的需求,并安排、協調、監督、評估和倡導一套包含多種項目的服務,以滿足特定服務對象的復雜需求。[4]個案會商是省或縣民政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未保辦”)為有效解決復雜疑難問題特制定的制度,規定啟動個案會商的情形為跨省(省轄市)且需要多部門聯合會商或處理的、較嚴重傷亡事故的、現行法律法規政策尚未覆蓋的、未保辦請示的復雜問題;規定個案會商工作流程。[5]
四、實施過程
(一)第一階段:2022年8月至11月
排除安全隱患,改善生活條件,鏈接到電視機可以通過畫面和聲音刺激服務對象的語言功能;柳江區民政局工作人員、兒童主任、兒童督導員、社工多次入戶走訪和關愛,觀察服務對象現狀,收集相對完整的資料,與服務對象建立關系。
(二)第二階段:2022年11月-5月
柳江區未保辦草擬《服務對象面臨問題的處置方案(征求意見稿)》,申請發起第一次個案會商,民政局牽頭、八個單位參與,會議圍繞四個問題開展:一是由于服務對象父親強烈拒絕就醫和幫扶,曾有傷人和自傷史,如何采取妥當方式讓夫妻倆接受診斷和就醫;二是如將服務對象父母送醫,服務對象的監護照料和安置保障問題如何解決;三是服務對象父母的住院醫療費和四人安置期間的生活費如何解決;四是服務對象今后的監護與醫療、教育問題如何安排。首次個案會商形成初步處置意向后,相關單位對處置方案做出書面回復并逐一落實。
柳江區民政局聯合衛生局精防辦入戶調查,邀請廣西腦科醫院精神疾病專家和殘聯專家對服務對象父親的精神、智力和身體健康狀態做出評估,評殘結果為精神類二級殘疾,患精神分裂癥和被害妄想癥,生活部分能自理,但本人不接受自己有病、抗拒吃藥,服務對象評殘結果均為二級智力殘疾。
(三)第三階段:2023年1月-5月
1.跨省轉戶籍,為保障福利打基礎。柳江區民政局和派出所等單位與福建省相關單位及服務對象外婆家庭成員多次溝通,成功將小東及其母親的戶口轉到柳江區,為落實相關社會救助政策打好基礎。
2.切實保障福利,確保基本生活和生存權。柳江區民政局發起第二次個案會商,重點商討服務對象一家的福利保障問題,根據殘疾評定結果和現狀評估最終確定:服務對象父母納入特困供養,服務對象納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范疇。B鎮人民政府為該家庭辦理臨時救助;柳江區鄉村振興局對服務對象一家進行評估,納入防貧監測范圍,給予幫扶支持。
3.疑難問題尋求上級專業支持。因精神障礙群體的監護能力尚未有權威的評估標準,其監護權處置尚未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政策可依,所以申請柳州市局資源支持,并由柳州市民政發起個案會商。會商專家從法律角度提出為服務對象父母指定監護人,如果指定成功監護人可以申請讓其接受強制醫療,先保障就醫診療后再進行監護能力評估;父母就醫期間,指定民政部門作為臨時監護人,將服務對象轉移到柳州市兒童福利院接受教育、康復和生活照料。
4.回歸服務對象立場和個案管理目標,調整服務方向和內容:得到上級個案會商結果,柳江區民政局在本地發起第三次個案會商,考慮到法律程序需要較長時間且搜集充分證據存在困難,還出現多重的倫理困境,故暫不啟動法律程序,而是由民政局、B鎮政府、社工一同與服務對象大伯多次溝通,希望他能主動作為服務對象一家的監護人,最終他也同意簽署監護協議。
個案會商達成一致行動計劃:首先,服務對象大伯作為家庭監護人,提交特困供養人員入院就醫申請書、與醫院簽定相關委托協議;其次,服務對象大伯提交作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寄養到柳州市兒童福利院的申請書;最后,柳州市民政局批復請示,民政局和社工配合市兒童福利院做入院評估檢查。
截止2023年6月,運用個案管理方法和個案會商手段,高效解決服務對象問題,達成目標,可以結案。服務對象順利入住市級兒童福利院,社區社工的服務結束。
五、總結評估
個案管理過程充分調動一切有利于服務對象及其家庭的服務資源,嚴格遵守個案管理和個案會商的工作程序,服務對象越來越信任服務人員,服務對象父親對政府關注和愛心幫扶不再強烈拒絕和抵觸,服務對象大伯越來越主動配合且樂于承擔家庭監護人的角色。
服務目標全部達成,結案后社工兩次到市兒童福利院調研和觀察,服務對象已適應兒童福利院的生活,得到很好的照料關愛和康復教育,小東正在學習生活技能,小明對基本生活用品、形狀、顏色、1-12數字等有認識、會說更多簡單生活語言。
六、專業反思:個案會商的作用機理及社工介入的實踐思考
(一)會商發起負責人主導
民政局未保辦在政府部門系統中既是議事協調樞紐,又直接參與和提供困境兒童服務,熟知政府系統的運作機制和協調機制、熟知兒童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做法,作為會商發起負責人可以與各相關部門直接對話并發揮其責任主導優勢。
(二)社會工作者主輔
社會工作者作為個案會商最有力的協助者,為會商提供充分信息和專業評估、決策的依據,在評估中起著重要作用。假如個案會商結果和執行過程產生社會工作的倫理困境,社會工作者會及時提出服務對象利益最大化的建議和提醒。
(三)多部門協調
疑難個案的個案會商,需要更多專業和權威的力量加入到分析評估中,衛生局、醫院和殘聯都參與,權威的診斷結果有助于解決問題;其他部門為解決問題提供有力保障。
(四)其他角色參與
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服務對象和服務對象家人通常容易被個案會商發起負責人遺漏邀請,這正體現行政性與專業性的工作方式處于相磨合期的階段性問題,如果個案會商負責人本身就是社會工作師,便呈現行政角色與專業角色融合或沖突的情況。服務對象及服務對象家人(或監護人)在會商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都參與到個案管理中,才能充分把正式與非正式支持網絡整合并協同工作,達成目標。
(五)溝通協調助推
會商負責人多次主動與相關工作人員溝通協商,有了工作團隊的情感,除了職能部門間的公事公辦之外,情感溝通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個案會商后執行過程的溝通也很關鍵,會商負責人主動建起會商微信工作群,成為會商后持續的溝通平臺,非常履職地將會商決策后的服務進度通報在群里,讓會商單位看到服務進度、服務對象狀況的改善、看到各個部門聯動的成效,也更愿意參與進來。
七、結語
綜上所述,精神障礙患者群體具有其特殊性,其未成年子女的權益保障面臨更大難度和更復雜的情況,個案會商有工作流程并對需要多部門聯合解決個案問題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目前,疑難個案的個案會商可借鑒經驗鮮少,本案例成功嘗試為兒童權益保障個案會商提供實務參考。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公報.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第18號.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86312.htm.
[2]民政部.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政府信息公開,2019-4-30.https://xxgk.mca.gov.cn:8445/gdnps/pc/content.jsp?mtype=1&id=116541
[3]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教材編委會.社會工作綜合能力:中級[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9.
[4]童敏.社會工作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59+347.
[5]李經宇.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個案會商,有效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解讀《河南省未成年人保護個案會商制度(試行)》[J].社會福利,2022(5):16-17.
作者簡介:黃鈺婷(1985.3-),女,漢族,廣西南寧人,社會工作碩士,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兒童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