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治理已經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社會治理是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激發社會活力的必由之路。網格化管理正日益成為信息化技術進步下的社會治理新模式。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通過建立健全城鄉治理體系,及時妥善處理基層矛盾糾紛,避免其擴面升級,使其網格化管理、精準化服務、信息化支撐更加完善。網格化管理成為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大實踐創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構建齊抓共管、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格局。本文介紹了山西省晉中市的網格化社會治理實例,整理分析了網格化治理的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方法。
[關鍵詞]基層社會治理;多元主體;網格化;治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D669[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13
一、導論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治理”理念以來,社會治理已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概念之一。社會治理是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激發社會活力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重要維度,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不斷加強和持續創新社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既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建設的目標要求,也為有序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要素之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中,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要素之一。面對社會福利模式的不斷變化,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單一的政府服務和權威治理模式難以滿足公民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社會需求。根據國家、市場和社會組成的體制,有必要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形成“多中心、協同、整體”的治理模式[1]。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對“共同體”概念作了最早的界定,認為共同體是自然形成的,是建立在血緣、親緣和情感基礎上的關系結合體。馬克思在批判和繼承古希臘哲學家、啟蒙運動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有關“共同體”和“社會契約論”的相關論述的基礎上形成了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而社會治理共同體則是對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獨具特色的、適合中國社會治理場景的理論構造。
從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治理理念發展的變化脈絡中,可以明顯看到鼓勵公共參與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這種參與不僅是社會治理的主旋律,還是圍繞著共建、共治、共享目標的多個增強要素,如社會協同和科技支持,其目的是激發各社會成員在基層治理中的主動性。網格化社會治理,以其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為核心,旨在通過協調各方利益主體實現價值共識,并構建一種具備持續性的創新治理模式。網格化治理不僅是對傳統管理的深化,也是推動社會向共治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
新時代的黨中央治理理念的演變清楚地表達了對公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參與的強烈倡導。這種參與不僅是社會治理結構的主要支柱,而且為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標,它強調了社會協同和科技支持的必要性。這一點強調了每個社會成員在基層治理活動中積極參與的重要性。網格化社會治理以其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為中心,旨在通過多方利益主體的協調來形成共識,并發展出一種持久的創新治理模式。作為創新治理的新趨勢,網格化治理不僅擴展了傳統管理范疇,而且是促進社會向共同治理轉變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基層治理“網格化”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區防控網的格式化管理必須加強。從2013年開始,我們開始致力于完善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指導方針,在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等方面下功夫。目前,在我國社會治理中發揮日益重要作用的網格化管理已向全國各地廣泛推廣。
“網格化管理”是一種由政府發起,基于街道和社區的精細化管理方法。行政區域根據一定的地理面積或人口規模劃分為許多網格單位進行治理。這種模式的顯著特征是細化管理領域,將傳統管理區域分割為多個網格單元,覆蓋跨部門和跨行業單位的范圍,包括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以及消防、工商和治安等機構[2]。在社會利益多元化和經濟改革深入的背景下,這種管理模式能更精確地控制和預防各種社會風險,并能有效補充傳統社區管理,以滿足基層維護社會穩定的需求。
地方在實施網格化管理過程中,網格員的角色不僅限于問題排查,還包括與居民的溝通交流以及與相關功能部門的協調,幫助解決問題和滿足群眾需求。這種做法把公共服務問題分散到更小的單元內解決,提升了公共服務供應的規范性和細致性。在許多地方,網格化管理實際上將管理和服務的功能合并,社會志愿者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使得這種管理方式不僅僅是一種治理手段,而是逐漸融入了公共治理的更廣泛領域。
在山西省晉中市,地方政府正有序地推進社會基層治理的網格化。該市緊跟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指示的精神,即在轉型發展中尋找新的路線并走在前列,通過黨建工作的網格化推動工作的創新。根據晉中市的新聞媒體報道,一段時間以來,通過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創新,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市屬教育實踐活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基層黨建工作的帶動效應增強,基層治理的效率提升,群眾服務能力亦有所增強。該市正在探索以黨建為核心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實現了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和常態化服務的新發展路徑。
社區內,居民的生活井井有條,這背后得益于社區網格員的辛勤工作。他們通過精確劃分網格和優化網格布局,整合了基礎信息采集、政策法律宣傳、基層組織建設、社會治安巡防等多項職責和便民服務。網格長被賦予了基層督查的權力,負責督查事項的全過程管理,構建了立體化的基層網格督查體系,確保管理和服務精準到位。
推進黨建工作網格化,我們遵循以群眾需求和社會管理需求為導向的原則,確保網格覆蓋所有需要的領域,同時也涵蓋黨組織和黨務工作。網格長的駐點服務確保了幫扶和服務的到位,無論群眾遇到任何困難或需求,都能得到及時回應。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同樣是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這“最后一公里”不僅至關重要,而且是實現“中國治理”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區治理需要加強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三、網格化治理運作與長足發展
網格化社會治理作為一種補充于傳統科層制治理體系的機制,在具體實施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現有“條塊”結構框架的影響和制約。以山西省晉中市為例,我們可以觀察到網格化社會治理對于推進治理現代化、促進治理創新的積極意義。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網格化社會治理也面臨著行政權力膨脹、對技術的過度依賴、治理職責異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網格化社會治理的效果,需要更加深入和長期的規劃。
(一)明確網格化治理的服務導向
網格化社會治理的特征是全面性和覆蓋性,這導致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基于自身任務的需要而要求進入網格系統。網格管理人員因而可能被過多的任務所累,影響到網格化社會治理的本職工作。政府各部門的職能分化導致的“條條”分工模式意味著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責任邊界。這些部門在進行數據共享和工單處理時可能會面臨額外的評價和考核壓力,這是他們可能不愿意接受的。網格化社會治理中心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進一步影響了治理的效能。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背景下,基層治理現代化正在經歷制度調整、體制變革和機制創新的攻堅階段。網格化管理的公共服務功能日益凸顯,在社區服務方面已經成為重大創新實踐。這種職能轉變是對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轉變的響應,也是基層治理理念轉變的結果。現代基層治理在強調服務性的同時,減少了控制性,深化了服務型政府的理念。新時期的基層治理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通過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成效也逐漸顯現。
(二)發揮治理多元主體關鍵作用
網格化社會治理強調全面覆蓋和深入細致的管理,導致眾多政府部門希望利用網格系統完成特定任務。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網格管理人員在處理各種任務時感到負擔過重,進而影響到網格化社會治理的核心職能[3]。此外,社會組織和居民在治理過程中的參與度受限,有時還會導致居民與社區之間的疏遠,削弱了他們固有的“共同體”聯系。
為了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這意味著鼓勵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多方參與者加入網格化管理服務,如退休老黨員、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居民黨員、樓棟長、巷長、物業人員、業主委員會成員等。這些力量的積極參與,將不僅提高黨員網格員的帶頭作用,還能更有效地解決民眾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住房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使基層治理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更為精準和細致。
(三)增強構建基層治理體系的整體能力
當前,社區網格化治理往往停留在較低層次的信息報送和回應階段。為了實現真正的數據驅動治理,需要更廣泛地收集和利用數據。目前,網格化社會治理中心未能掌握足夠的數據,無法進行有效的數據分析,以及無法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預測和指導。數據安全也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因為網格化管理中心的數據往往沒有與政府的大數據系統整合。
推動“智慧城市+網格化”的發展,提升基層治理的信息化和精細化水平,建設一個智能化的基層治理體系,是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為了實現公共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需要將基層治理相關的服務平臺整合,創建一個統一的城市管理服務熱線。現代技術的綜合應用,如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感知技術、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將為創新基層治理提供技術支持。通過“網格化+智慧城市”的建設,可以建立一個全面的智慧服務體系,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設等公共設施信息和基礎服務,建立起全國統一的人口基礎信息系統,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持。
四、結語
強化網格黨組織的構建并打造一個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三方協作的網絡體系,將網格作為基本單元,是讓網格系統成為治理活動的一個有效平臺的關鍵。在新時期,優化網格化管理是一項戰略性的方向。需要構建一個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架構和制度依托的基層治理體系,其中要融入黨委的領導、政府的責任、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持,從而完善基層治理體系。通過推進社會治理和服務的基層化,可以更精確地提供服務,將更多資源下放到基層,建立一個每個人都有責任、權利和權力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是中國基層治理現代化在新時期的戰略路徑。在新時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充滿了挑戰,這要求我們持續努力,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參考文獻:
[1]王大廣.公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問題、機理分析與創新展望[J].教學與研究,2022(4):45-55.
[2]周明,許珂.組織吸納社會:對社會治理共同體作用形態的一種解釋[J].求實,2022(2):37-50+110.
[3]張侃.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緣起、基本內涵與推進路徑[J].經濟研究導刊,2022(8):140-142.
作者簡介:弓笑宇(1999.8-),女,漢族,山西晉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