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晨 黃學武
[摘要]當前,中醫藥日益成為促進人類健康的偉大寶庫、豐富資源和打開文明的鑰匙。在我國運用碳中和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戰略背景下,中醫藥面臨著綠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兩者在邏輯理路上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醫藥哲學相契合的理論基礎,致力于維系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基礎,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基礎。在碳中和背景下推進中醫藥發展,應持續發揮中醫藥院校導向,加強生態道德培育;堅持科技賦能,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優化中醫藥產業結構,推行無公害高質量中藥,以促進“雙碳”目標實現和中醫藥綠色發展。
[關鍵詞]碳中和;中醫藥;綠色發展;邏輯向度
[中圖分類號]R2-03;G42?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18
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在維護人類生命健康中持續發揮獨特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1],為振興中醫藥發展擘畫了理論藍圖。碳中和、碳達峰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戰略設計,“雙碳”目標的實現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契合。在此背景下,中醫藥作為我國典型綠色產業,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探尋與“雙碳”目標的結合點,以期構建新發展格局。
一、碳中和背景下推進中醫藥發展的邏輯向度
中醫藥與碳中和融合發展的邏輯向度主要基于三個層次:在理論基礎上,碳中和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醫藥“天人合一”的哲學內蘊相耦合;在歷史基礎上,兩者在歷史演進中,分別從人體健康與生態健康兩方面維系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現實基礎上,緊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著眼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醫藥哲學相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中和系列重要論述是基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著眼我國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指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為“對象性的存在物”[2],必須在同自然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中生產、生活、發展。”當人類尊重自然規律、科學運用自然時,自然會饋贈人類;反之,當人類漠視自然規律、過度征服自然時,自然會懲罰人類。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和自然環境的惡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命共同體”等概念深入人心,促使人類致力于探尋緩和人與自然矛盾的理論與實踐。碳中和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將在新發展階段增強科技賦能、遵循自然規律、實現綠色發展。
運用中醫藥事業助力碳中和達標具有相契合的理論基礎。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主要體現于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誠四個字來概括,[3]其中“和”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概念在中醫藥事業中亦有所彰顯。中醫藥診療理念及實踐中倡導陰陽相合的健康觀念、天人相合的整體觀念、調和致中的系統觀念以及醫患和諧的道德觀念等經典理論,折射出“辯證統一”的哲學底蘊,這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關于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遵循和運用自然規律、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等科學自然觀內在相通。因此,兩者具有相通的理論基礎,中醫藥蘊含的“和諧”內蘊,碳中和緩解人與自然矛盾的實踐設計;尤其在追求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兩者皆追求“和”,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聯系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二)歷史基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遵循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中醫藥服務于人類生命健康的偉大事業。在原始社會,從“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等古代傳說來看,已有中醫藥物和針器使用,但此時對于使用“藥”治療人體的概念尚不清晰;奴隸社會,甲骨文記載中,提及了人體內、外、婦、兒、五官等病種,逐步孕育了中醫藥業,出現醫學戰勝巫術的重大勝利,開始使用藥物為患者治病;從封建社會開始,中醫藥業逐步發展,出現了一大批杰出中醫學家,如張仲景、扁鵲、孫思邈、華佗、李時珍等,逐步形成系統中醫理論,如《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自明朝起民醫民藥興旺發達,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中醫藥消費需求和質量節節攀升;至清代,中醫藥業發展到封建社會的高潮;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伴隨封建社會解體,西方文明涌入,中醫與西醫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博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臨醫護人員的不足和敵人對西藥的封鎖等困境,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央蘇區人民政府,依靠中醫藥、發展中醫藥、促進中醫藥在治病救人中融合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持續繁榮。縱觀人類歷史演進,中醫藥在各種歷史際遇下,始終扮演著延續生命的重要角色,從維護人類生命健康方面維系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碳中和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戰略設計,服務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偉大事業。縱觀人類發展歷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既需要人類自身健康繁衍生息,也需要自然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碳中和服務于自然界可持續發展,人生于自然且長于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決定了自然的存在和人類的發展。中醫藥在歷史發展中服務于人類生命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振興中醫藥、發展中醫藥的背景下,必將在未來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因此,兩者從不同方面致力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運用中醫藥事業推進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兩者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遵循。
(三)現實基礎: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助推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和國家在各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持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內涵。中國式現代化以綠色發展為底色,積極推進碳中和、碳達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滿足物質財富多樣性的同時,維護生態系統的循環和平衡。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戰略選擇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從生態環境出發,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舉措;是新時代破解資源環境難題,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設計。
中醫藥學蘊含的源遠流長的養生理念和治療經驗,在我國現代化過程中,將持續發揮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提高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針對中醫藥發展主要矛盾,結合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視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持續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中醫藥應對環境問題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能力,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與自然相和諧、人與人自身相和諧,能夠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進一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二、碳中和背景下推進中醫藥發展的踐行路徑
在實踐中推進碳中和與中醫藥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化、長期性的工程。在高校層面,應發揮中醫藥高等院校的專業特色和鮮明導向,促進高校間交流合作,加強生態道德培育;在社會層面,堅持科技為中醫藥發展賦能,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在產業層面,持續優化中醫藥產業結構,推行無公害高質量中藥,健全環境風險管控長效機制。
(一)發揮中醫藥院校導向 加強生態道德培育
中醫藥高等院校所具有的鮮明中醫藥文化特色,植根于我國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醫藥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專業素養,更需要具備寬闊視角下的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要注重道德品質與人文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生態道德觀念。生態道德教育突破了“人際德育”的局限,它的核心思想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純粹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人際教育”以外,以環保、節約、人口、資源等為主要內容,自覺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德教育。[4]
無獨有偶,“和諧”作為中醫藥文化的價值內蘊,在中醫傳統生態倫理思想上亦有所體現。一是中醫藥高等院校繼承中醫藥文化底蘊中“天人合一”“和諧相生”的合理內核,結合生態道德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基本內核,凝練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將中醫藥學與倫理學等相結合,促使具有鮮明專業導向的中醫藥人才自覺擔負保護自然、關愛生命健康的重任。二是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用好生態教育基地,深入挖掘中醫藥名家、學術流派等中醫藥文化資源,打造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和生態道德精品;加強中醫藥院校與其他高校間的交流,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在學校硬件設施的建設中靈活通過建筑物和公共設施等,普及運用中醫藥學助力“雙碳”目標的理念,使教育客體在隱性教育中接受生態道德熏陶,潛移默化參與生態道德學習與實踐,構建生態道德觀念。三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積極謀劃社會實踐,以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激發學生積極性,從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出發,開展涉及生態道德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中醫藥綠色種植基地,探索稀有中藥品種,喚醒生態道德情懷;定期組織野外探索、志愿服務,在實踐參與中把握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四是組織宣傳講座,邀請專家團體就碳達峰、碳中和作專題報告,增強生態道德培養的專業性;以主管單位牽頭,在高校間創設綠色生態中醫藥大賽、“雙碳”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校園活動,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在提高學生參與度的過程中倡導“雙碳”建設。
(二)堅持科技賦能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科技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助推中醫藥創新發展的進程中,應持續發揮科技的關鍵作用。
1.以科技助力中醫理論創新。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對中醫醫案、文獻、古籍的歸納整理,運用數據分析技術挖掘中醫理療方法、用藥經驗、生活方式等方面,以辯證思維方式促進中西醫科學有效結合;運用大數據信息資源分析,辯證對待傳統中醫理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提取中醫藥學規律,構建中醫藥信息網絡;運用大數據分析規范解析傳統中醫名家坐診經驗,打造系統化、科學化體系。
2.以科技助力中醫藥關鍵技術創新。以中醫診療理念為體,以西醫先進研究技術為用,促進兩者融合貫通;以現代科技手段解析中醫藥精髓,致力于中醫藥原創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加強專業前沿技術的引入與轉化,充分運用前沿科技開展重點疾病關鍵技術的攻關,著力提升中醫藥運用科技力量于臨床療效與服務能力。
3.以科技助力中醫藥醫療器械創新。結合中醫臨床和診療實踐,減少因中醫理療的艾灸、施針不循環使用、中藥熬煮產生的碳污染,規避中醫藥醫療設備的浪費;運用現代科技開發綠色環保且精準高效的智能診脈儀、經穴診斷儀、人體功能檢測儀、紅外熱像檢測設備、針灸理療設備、中醫療效可視化設備及環保中醫康復器具等中醫醫療器械;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健康中國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5]
(三)優化中醫藥產業結構 推行無公害高質量中藥
中醫藥產業在綠色經濟發展方式的改革中,理應優化自身產業結構,持續提升中醫藥材質量水平,加強供給和保障能力,提倡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以節能減排實現碳排放可控化,優化環保稀缺中藥注冊管理,加強中藥新品種的創新能力。一是與相關產業不斷融合發展,提升中藥產業水平,[6]綠色、科學、規范種植和培育中藥材,將獨創炮制的中藥飲片、珍稀中藥材納入中藥品種保護范疇,加強技術集成和工藝創新,鼓勵“中醫藥+環保”的產業模式。二是加強中醫藥產業的生產與管理,建立中藥品種的高品質資源培育和生產基地,研究開發中藥材產地、品質快速檢驗技術。三是做好做實安全與生態監管,提高藥檢機構對中藥質量的評估水平,建立和完善中藥質量全鏈條的安全監督機制,構建中藥外源性有害物質的檢測系統。四是強化中藥的源頭管理,對假冒偽劣中藥的生產、銷售、危害生態環境的藥材的生產、銷售和其他違法犯罪活動進行了嚴格的查處,建立中醫藥風險監控、預警、應急、召回、撤市、淘汰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2).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8-58.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EB/OL].200-8-4.
http://www.natcm.gov.cn/e/search/result/?searchid=995
[4]朱國芬.高校生態德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2).
[6]高世楫,俞敏.中國提出“雙碳”目標的歷史背景、重大意義和變革路徑[J].新經濟導刊,2021(2):4-8.
基金項目: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一般項目,項目名稱:新安醫學的道德蘊含及其新時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AHSKY2019D050)
安徽省質量工程重點項目,項目名稱:新安醫家“家國情懷”融入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2sxzz046)
作者簡介:
李秋晨(1997.9-),女,漢族,安徽淮北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黃學武(1974.12-),男,漢族,安徽桐城人,學士,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