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麗
摘 要:隨著農業種植領域的持續發展和技術創新,農業種植領域中的新技術應用已經越來越多,合理應用新技術能夠有效提升種植水平,滿足各類種植的需要。在小麥種植工作中,通過使用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可以讓小麥種植的產量、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對種植環境進行有效維護,提升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本文將對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具體闡述栽培技術應用的價值、問題以及要點。
關鍵詞: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占據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的近三分之一,是我國人民的主要食糧來源之一。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對小麥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而小麥的生產受到了土地資源的限制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這導致小麥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實現小麥的高效利用,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
1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的價值分析
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是一種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實現小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的栽培模式。該技術以小麥的生長規律和生態需求為基礎,以科學的栽培措施為手段,以提高小麥的單產、品質和經濟效益為目標,以保護小麥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為原則,實現了小麥的高產與節約、優質與安全、高效與可持續的統一。該技術已在我國多個省份和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我國小麥生產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方向[1]。
首先,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通過優化小麥的品種選擇、種子處理、播種密度、施肥水平、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提高了小麥的生長勢和抗逆能力,增加了小麥的有效穗數和粒數,提高了小麥的千粒重和含水率,從而提高了小麥的單產和品質。據統計,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小麥的單產提高10%~30%,品質提高5%~10%。例如,河南省推廣的稻茬小麥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平均畝產達到了400kg,比常規生產提高了100kg,且小麥的品質也有所提高。
其次,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通過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水、肥、藥等資源,降低了小麥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小麥的產值和收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通過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減少了小麥污染和殘留,提高了小麥的安全性和健康性,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和期待,提高了小麥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認可度。
此外,通過改善小麥的栽培條件,增強小麥的適應性和穩定性,減少了小麥的災害損失,提高了小麥的抗旱、抗澇、抗寒、抗熱、抗病蟲等能力,保障了小麥的生產安全。同時,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通過控制和平衡小麥的養分和水分,促進小麥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增加了小麥的碳固定和氧釋放,減少了小麥的溫室氣體排放,改善了小麥的氣候效應,保護了小麥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例如,河南省鄭州市推廣的小麥深松溝播保墑節水綠色模式,可以節約水資源30%~40%,減少化肥用量10%~15%,降低農藥用量20%~30%,同時提高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改善了小麥的生態效益。
2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的問題分析
2.1技術應用方案不完善
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是一種綜合的技術體系,需要根據不同的地區、品種、氣候、土壤等因素,制定適合的技術應用方案,實現技術的精準化和個性化應用。然而,目前我國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方案還不夠多和全面,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不能滿足小麥生產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例如,一些地區還沒有形成適合當地的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或者只有單一的技術措施,沒有形成系統的技術組合,這導致小麥的生產效果不理想或不穩定。
2.2技術應用宣傳的不足
技術應用宣傳是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和應用的重要手段,需要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強技術應用宣傳,提高農民的技術認知和接受度,激發農民的技術需求和動力。然而,目前我國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宣傳還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到位的現象,如宣傳方式單一、宣傳內容簡單、宣傳效果差等,這導致農民對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對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信心不足或不堅定[2]。
2.3技術應用實踐不夠規范
只有技術應用足夠規范、標準,才能夠保證技術應用的實際效果。在實際的技術方案落實過程中,更需要遵循科學的技術規范和操作方法,實現技術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應用。然而,目前我國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實踐還存在一些不規范和不合理的現象,這些都影響了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的效果和效率。
3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
3.1選地整地
選地整地是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基礎,是保證小麥生長發育的前提。選地整地一般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為小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在進行選地的過程中,首先應選擇適宜的種植地點。小麥適宜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有機質豐富、pH值在6.0~8.0的中性或微堿性土壤上種植,應避免在鹽堿地、重澇地、石質地、酸性土壤上種植。同時,小麥的種植地點應有充足的光照和通風,避免在陰濕、低洼、風沙、凍害等不利條件下種植。
其次,應切實做好深翻和平整工作,深翻和平整是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土壤透氣性的重要手段,可以促進小麥的根系發育和水分利用。小麥的深翻深度應在20~30cm之間,深翻時應施入適量的有機肥和石灰,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中和土壤的酸度。小麥的平整工作應在播種前進行,平整時應保持土壤的松軟和濕潤,以利于小麥的播種和發芽。小麥的深翻和平整應根據當地的土壤類型和小麥的品種特性,選擇合適的機具和方法,以保證地塊處理的質量和均勻性[3]。
3.2選種及種子處理
選種及種子處理是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關鍵,是保證小麥品質和產量的基礎。選種及種子處理的主要目的是選擇適宜的品種和優質的種子,提高小麥的適應性和抗逆性,為小麥提供良好的遺傳條件。
品種是決定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應根據不同的地區、氣候、土壤、用途等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小麥的品種應具有以下特點:高產、優質、抗病蟲、抗逆、適應性強、穩定性好。實際的小麥品種根據不同的生育期和用途,分為早熟、中熟、晚熟和春麥、夏麥、冬麥等類型,在實際選種時,應結合當地的種植歷史和經驗,參考國家和地方的推薦品種,以及相關的品種試驗和示范數據,以保證品種的適應性和優勢。例如,河北省邯鄲市推廣的小麥品種“邯麥22號”,是一種冬性、中熟、高產、優質、抗條銹病的小麥品種,適合在當地的冬麥區種植,平均畝產可達450kg,比常規品種提高了50kg,且小麥的品質也達到了國家一級標準。
其次,在種植處理方面,可以使用浸種的方式,浸種的液體可以是清水、微量元素、生長素、抗菌劑等,時間一般為12~24h,溫度一般為20~25℃。浸種后的種子應及時播種,避免發霉或失活。浸種的作用是增加種子的水分含量,提高種子的活力和萌發速度,增強種子的抗病蟲和抗逆能力,改善種子的品質。
3.3科學播種
播種期是影響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應根據不同的地區、氣候、品種等條件,確定合適的播種期。播種期的主要原則是:早播早收、晚播晚收、春播春收、夏播夏收。確定好播種期,能夠使小麥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萌發和生長,避免低溫、高溫、干旱、洪澇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保證小麥的生育期和生長期的合理分配,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在實際進行播種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氣象資料和小麥的生育期,計算出小麥的最佳播種期和最遲播種期,以及播種期的調整因素,如前茬作物、土壤水分、種子處理等,以保證小麥播種期的適時性和靈活性。例如,河南省推廣的小麥播種期為10月5日~10月20日,根據當地的氣溫和降水情況,以及小麥的生育期為150~160天,確定了這個播種期,可以使小麥在11月份前完成分蘗,12月份前進入越冬期,3月份后恢復生長,4月份后進入抽穗期,5月份后進入成熟期,6月份前完成收獲,避免了冬季的寒害和夏季的高溫干旱,保證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4]。
其次,應根據當地的土壤肥力和小麥的品種特性,計算出小麥的最佳播種量和最大播種量,以及播種量的調整因素,如播種期、播種方式、施肥水平等,以保證小麥的播種量的合理性和適宜性。一般情況下,小麥播種量為每畝7.5~10kg,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小麥在每平方米300~400株的密度下生長,保持每株2~3個有效穗,每穗20~30粒的結實情況,達到每畝小麥的有效穗數為90萬~120萬個,千粒重為40~50克,畝產為400~500kg的水平,保證小麥的單產和品質。
3.4肥料施用
施肥是為小麥提供生長所需養分的重要手段,應根據不同的地區、品種、土壤、生育期等條件,確定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在施肥過程中,應當遵循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氮磷鉀平衡、有機無機相結合的原則。合理使用肥料能夠使小麥在適宜的養分水平下生長,保持適當的營養狀態和生理功能,避免養分過多或過少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保證小麥的生長勢和抗逆能力,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在實際的肥料施用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土壤養分和小麥的養分需求,計算出小麥的最佳施肥量和最大施肥量,以及施肥的調整因素,如播種量、播種期、水分條件等,以保證小麥施肥的合理性和適宜性。例如,河南省洛陽市推廣的小麥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為:基肥施用有機肥1500~2000kg,復合肥50~100kg,追肥分為分蘗期、拔節期和抽穗期三次,每次施用尿素15~25kg,磷酸二銨10~15kg,鉀肥5~10kg,施肥總量為每畝150~200kg。根據當地的土壤養分為中低,以及小麥的養分需求大,確定了該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可以使小麥在適宜的氮磷鉀比例下生長,保持每畝小麥的氮素吸收量為20~25kg,磷元素吸收量為10~15kg,鉀元素吸收量為15~20kg,達到每畝小麥的養分利用率為40%~50%,畝產為450~550kg的水平,保證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3.5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小麥的水分、雜草、病蟲害等因素,為小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在田間管理過程中,首先應當做好水分的控制工作。水分是影響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應根據不同的地區、品種、土壤、生育期等條件,保證農田中水分的含量。做好田間管理,能夠使小麥在適宜的水分水平下生長,保持適當的干濕狀態和水分利用率,避免水分過多或過少所帶來的影響。在實際進行水分管理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降水和蒸發情況,以及小麥的水分需求,計算出小麥的最佳灌溉量和最大灌溉量,以保證小麥灌溉的合理性和適宜性。
其次,雜草可能會對小麥的生長造成極大的影響,為此,應當根據當地的雜草種類和數量,以及小麥的雜草耐受性,制定好除草的方案,以保證除草的合理性。一般來說,除草的手段有機械除草、化學除草、生物除草等,應根據不同的除草目的和條件,選擇合適的除草手段和方法,避免對小麥的傷害和污染。具體來說,在實際進行除草的過程中,可以基于雜草識別和智能噴霧系統,實現小麥的精準除草,除草分為播種后、分蘗期和拔節期三次,每次除草量為每畝0.5~1.0kg,除草總量為每畝1.5~3.0kg[5]。合理除草可以使小麥在每平方米5~10株的雜草密度下生長,使雜草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時,依靠雜草識別和智能噴霧系統,能夠將雜草的處理控制在較小的范圍,這不僅能夠提升雜草控制的效果,也能夠減少對于農田和周邊環境的污染。
3.6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是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威脅,一旦未做好控制病蟲害的措施,就很容易使病蟲害對小麥的生長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在實際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應當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并且做到“綜合防治、綠色防治”。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切實防止小麥的生長受到病蟲害的嚴重影響,保證小麥的實際產量。在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應切實根據當地的病蟲害種類和發生規律,以及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指標,制定出適宜當地情況和小麥生長情況的防治方法,確保小麥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一般來說,病蟲害的防治手段有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應根據不同的防治目的和條件,選擇合適的防治手段和方法,避免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影響。同時,在實際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也要做好創新工作,積極使用全新的農業技術,以保證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和效率。例如,河南省的很多地區就基于病蟲害監測和預警系統,實現了小麥的精準防治。防治一般分為分蘗期、拔節期和抽穗期三次。當地的病蟲害種類主要為條銹病、赤霉病、蚜蟲、螟蟲等,一般情況下,每畝小麥的病蟲害發生率為15%,病蟲害損失率為5%~10%。而通過有效的防治工作,可以使每畝小麥的病蟲害控制率達到90%~95%,使小麥的畝產得到有效保證,切實提升小麥種植的實際效果。同時,通過精準防治,也切實減少了防治工作中使用的農藥數量,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總而言之,對于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小麥栽培的實際效果,提升小麥的產量和質量,讓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得到保證。同時,通過綠色作業,讓小麥栽培環境及周邊環境得到切實維護,保證栽培的長期持續,提升小麥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斐,張聰敏.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領探析[J].河北農機,2023(09):124-126.
[2]牛金星.高產小麥栽培管理技術推廣研究策略[J].黑龍江糧食,2023(03):60-62.
[3]蘇琳.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領探析[J].種子科技,2023,41(03):33-36.
[4]宋祥剛,喬存金,于卿.濟寧市小麥綠色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J].農業科技通訊,2021(07):288-291.
[5]李丹,包明艷.江蘇東??h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建設經驗[J].農業工程技術,2018,38(3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