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鉉盛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糧食需求也在增加。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在保證人民生活需求和糧食生產背景下,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何實現水稻的綠色優質高效栽培,對糧食安全生產進行保證,并且保護環境,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本文就對水稻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和推廣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水稻;綠色;栽培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于生活、物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也越來越重視食品的質量安全。目前,綠色食品備受人們的喜歡,并且在購買食品的時候也比較重視食物的健康和安全。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為水稻,為了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要求農業生產者對群眾需求進行響應,從而積極尋找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提出了綠色農業技術,促進我國水稻種植行業的發展。在傳統思想觀念和技術觀念下,水稻種植過程中還存在部分問題,對水稻發展造成了影響。所以,要加強高質、綠色和高效的栽培技術研究,如何對技術進行推廣,從而使技術能夠落實在田間,提高水稻的品質和產量[1]。
1現階段水稻栽培中的問題
1.1施肥問題
在農作物種植栽培工作中施肥也很關鍵,對比其他農作物來說,水稻的特點鮮明,要在水中施肥,并且保證施肥滿足綠色農業需求。水稻種植要求連續性栽培,所以在此過程中會消耗土壤中的養分,如果沒有做好施肥工作,就會使水稻田的養分失去平衡,使產量得到降低。所以,種植戶要根據土壤實際情況開展種植區域的施肥,選擇合理肥料種類利用科學方式施肥。
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我國農民忽略了對水稻施肥,在施肥過程中只使用農家肥,無法使水稻肥料需求得到滿足。要想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要求使用化肥。假如農民不了解施肥方面的知識,那么在施肥時就無法對施肥總量進行控制。施肥量比較少的話無法使水稻正常生長,如果施肥量比較多,會使水稻營養過剩,使水稻品質降低,提高了種植的成本。所以,要重視水稻種植栽培中的施肥問題[2]。
1.2管理方式問題
我國的水稻產量比較高,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但是對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水稻種植管理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問題,因為我國傳統土地政策和種植理念的影響,使我國機械化、規模化的生產難度得到增加。相關調查數據表示,我國水稻產量降低的原因包括種植密度、病蟲害和施肥,主要是因為管理問題導致的。
目前,我國糧食主產區已經開始應用機械種植等方式,此方式對種植密度控制存在問題,假如水稻種植密度比較大,那么就無法使秧苗盡早地曬田,從而出現病蟲害。如果此時水稻種植受到其他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就無法控制灌溉和除草的時間,降低水稻的產量。
另外,水稻還會出現病蟲害,假如無法有效防治病蟲害,就會對水稻產量造成影響。我國各個地區的水稻病蟲害存在較大的差異,各個地區的種植人員要以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針對性的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并且做好事前的控制工作,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我國部分地區農民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要施用相應的農藥對病蟲害防治,水稻中殘存農藥,不僅會對水稻質量和產量降低,還會影響到我國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糧食的安全性[3]。
1.3地域問題
我國南北的跨度比較大,并且水稻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在我國南方地區被廣泛種植。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水稻種植區域也在不斷的擴大。我國南方溫度高,每年種植水稻的次數為2次。由于北方地區氣候的影響,一年種植水稻的次數只有1次。所以,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光照情況不同,要以地域和環境變化與當地種植情況相結合,對合適的水稻品種進行選擇,從而提高水稻的品質和產量[4]。
2水稻綠色優質高效的栽培技術
2.1品種的選擇
主要原則為強抗逆性、熟期適宜,選擇質量滿足種子分級標準二級。
2.2育苗
(1)選擇苗床地:選擇的環境質量滿足NY/T391的水源方便、向陽、地勢高燥、背風、排水良好的地,秧田比為1∶80-120;
(2)旱育苗:播前作床或者秋作床,春作床在二月底初土壤化凍10-15cm之后,每平方米的苗床要施肥10-15kg,淺翻10-15cm;缽育苗的每平方米苗床腐熟農肥10-15kg,淺翻10-15cm,之后使床土調制劑的總量為30%和床土均勻攪拌;
(3)配置盤土:561缽盤的用土量為1.7kg,434缽盤的用土量為2.2kg。使用粘性壤質的旱田土或者水田土和山地土根據3∶1的比例進行混合,使用5mm的網眼篩進行過篩,之后和剩下的70%床土調制劑進行均勻的攪拌;
(4)處理種子:鹽水選種的比例為1∶13,在播種之前要通過曬、選和浸得種子,使用稀釋50倍的多黏菌素浸泡后催芽。在播種過程中使浸種之后的藥液在苗床均勻的噴灑,從而使苗床的水分能夠飽和,使水稻防治惡苗病和立枯病的效果得到提高。或者使用30%的惡霉靈水劑3-6ml/m2澆床,避免出現水稻立枯病。對稻種浸泡后放置在28-32℃下進行催芽,通過24-36小時芽長為1mm;
(5)播種:播種期一般為2月份下旬至3月份上旬,可以使用定量定位播種器或者人工播種[5]。
2.3苗床管理
(1)溫度:從播種到出苗在此過程中要密封保溫,為了避免晚上凍害,可以使用防寒簾進行蓋苗。出苗之后床邊的白天溫度為23-25℃,晚上的溫度在5℃以上,在三葉期要轉入到自然煉苗;
(2)水分:要勤澆水,并且要澆透。苗前期對水的需求量比較小,可以控制澆水的頻率,假如葉片打卷或者床面干裂可以澆水。在苗后期的需水量比較大,不能夠缺水,每天要早晚澆一次。如果秧苗出現卷葉的情況,就要及時澆水,避免缺水干旱;
(3)追肥:使用床土調制劑是不需要追肥的,假如秧田的肥力不夠,在秧苗1.5葉期與移栽之前要求硫酸銨兌水之后噴施,在施肥之后要立刻用清水對秧苗清洗,避免燒苗;
(4)防病:在秧苗1.5葉期的時候,每平方米的苗床要實現2.5kg的稀釋500倍多抗霉素原液的噴灑,避免出現立枯病或者惡苗病;
(5)除草:通過人工將雜草拔除[6]。
2.4移栽
在移栽之前要將大田的雜物進行清理,對田面進行整平,為了使移栽質量得到提高,在移栽之前要留水泡田實現泥漿的沉淀,使田塊中的高低落差得到降低。在進行耕地之后,如果發生雜草比較嚴重的地塊,可以使用60%的丁草胺實現化學除草。在秧苗5-6葉的時候移栽,適當地進行移栽并且合理密植,能夠充分使用光溫條件,提高秧苗的成活率。一般中等肥力的稻田21萬-27萬穴/hm2,每穴2-3株秧苗。以實際情況,肥田早栽可以稀薄,薄田的話可以適當的增加密度,使稻田的總產量得到提高。
2.5大田管理
(1)科學施肥:可以施加有機肥,實現平衡增產。根據測土配方進行施肥,每畝使用40%的復合肥25-30公斤作底肥。在移栽之后的5-7天每畝用5-10公斤的尿素和3-5公斤的氯化鉀作為追肥,在追肥過程中還要科學地除草,保證水層。在曬田復水之后,幼穗3-4期的看苗每畝補施尿素和氯化鉀。在破口期到抽穗揚花期可以施加磷酸二氫鉀,后期要控制氮肥的應用,避免出現貪青倒伏。再生稻在收割第一茬水稻的前一周,要在田間灌溉水,每畝施加7.5-10公斤的尿素,使田間的水能夠自然落干。在收割第一茬水稻之后的3-5天,以再生苗的出苗速度,每畝要施加7.5-10公斤尿素[7]。
(2)科學澆水: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除了水分敏感期與用藥施肥時可以使用淺水灌溉,大部分都是濕潤灌溉。在疏導孕穗期的時候,要求田間為潛水層。在水稻灌漿期間,使用間歇灌溉。在移栽的過程中,要在20-30mm的淺水中栽秧,在50-60mm的深水處進行護秧立苗。在返青期要使用淺水濕灌溉,初期大田的水層為20-30mm,使表層水土的溫度得到提高,使穗能夠更大。對苗情的發展重視,在超過預期的目標產量80%的時候,要求指導農民能夠脫水曬田,通過多次的輕曬能夠實現通風培氣養根,避免出現爛泥田、旺苗田。如果營養過剩要重曬,曬到田邊發白后葉色挺起、褪淡,白根上翻。如果田塊的發苗不足,適當地推遲隔田,在分化期結束之后進行隔田。孕穗和抽穗期間的田間要保證潛水層,齊穗之后的一個星期到灌漿過程中的田間要濕潤,利用干濕交替的方法進行灌溉,保證根系的活力。在成熟前5天自然落干田水,避免過早斷水導致葉片出現早衰。
(3)病蟲草害的防治:使用高效、新型、低毒的農藥,根據當地病蟲害情報防治疾病。大田雜草和施肥可以一塊開展,還要保證潛水層。再生稻的再生苗齊苗之后,要防治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等疾病[8]。
2.6適時收割
在完熟期收割,并且不能夠在強烈的陽光下暴曬,要不然會導致稻米出現斷裂的情況,降低了精米率。要求對優質的稻谷分曬、分收、分類存儲,避免混雜,保證質量。
2.7常見病蟲害預防
(1)葉稻瘟:假如田間水稻存在病斑,使用100g濃度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兌水噴灑,或者使用15ml的潔苗乳油兌水之后噴灑,從而預防疾病;
(2)白葉枯:在進行栽培管理時,如果出現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等疾病的時候,使用100g濃度為20%的川化018可濕性粉劑,兌水40kg進行噴霧噴灑,或者以每畝2包的劑量使用鏈霉素兌水噴灑;
(3)穗稻瘟:在此疾病發展中,要及時抓住防治最佳要點,也就是破口期。此疾病一般使用30g的7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或者根據每畝150ml的劑量使用40%富士一號乳油,兌水之后噴灑,每隔5天噴灑1次,持續3天之后的防治效果比較明顯。
3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措施
3.1創建領導體系
要想提高優質水稻栽培技術的推廣目標,就要使推廣人員的能力得到加強,并且創建相應的領導體系,有效落實每位工作人員的責任,從而在推廣工作中落實,得到最終的工作成果。比如,相關部門需要逐層實現領導體系和工作領導小組的創建,并且利用考核、督查的結果明確部門工作的落實情況,有效落實指標、措施等內容。
3.2加大宣傳力度
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推廣的宣傳工作要做好,要求各個技術推廣單位有效落實種植方法、品種學擇、科學施肥等技術的推廣。傳統推廣宣傳方式包括公告欄展示、分發宣傳單等,宣傳推廣效率低。所以,要在此推廣方式中拓展,根據網絡技術、科學技術實現推廣方式的網絡化、科學化;或者設置專業講座,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對技術解析,對農業人員疑難問題進行解答,使農業人員能夠了解并且掌握栽培技術要點。
3.3加強監督工作
要想對技術工作是否有效落實進行分析,就要創建監督崗位和工作。在優質水稻推廣過程中,可以實現專門工作質量督查小組的創建,對督促檢查工作進行定期開展,利用督查結果有效明確部門工作的落實情況,以此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9]。
3.4使用先進技術
基于高效、高產、生態、安全、優質等理念,與生產實際情況結合積極地使用先進技術,使原本技術研究力度得到加強尤為重要。技術引進是指研究單位或者相關部門利用一定方式通過其他企業、領域、國家等得到先進技術的行為,并不只是操作、機械等技術,還包括先進人才。通過技術轉變陳舊技術的方式,對陳舊技術的不足進行改善,使研究技術朝著有針對性、有效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其能夠影響推廣技術落實和成果。
3.5創建示范戶
要想在比較偏遠的農村推廣一項技術,并且用上好項目,只是通過口頭宣傳和講解并不會得到良好的成果。所以,要創建示范片或示范戶。通過身邊人栽培技術的推廣,能夠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使群眾心里能夠踏實。人們對于公認示范戶所推廣的技術大部分都會被認可,跟著就能改善自身的生活質量。所以,創建示范片或示范戶,充分發揮示范片或示范戶作用,就能夠使相關技術推廣效率得到提高。
3.6打造綠色品牌
當地一直支持綠色水稻的發展,根據品牌優勢可以打造純天然的健康食品,使產品附加值得到提高。在加工過程中不色選、不拋光,并且不會添加其他材料,對膳食的營養和纖維進行保護,通過原生態的傳統加工方式使此品牌面世[10]。
3.7創建抗逆減災系統
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會影響到土地沙漠化,從而導致出現嚴重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發生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嚴重影響了水稻的正常生長。所以,要求創建抗逆減災綜合防控系統,將其作為水稻優質高產栽培重點,從而提高水稻在逆環境的適應能力。其次,在現代環境中病蟲害的發生幾率也在提高,要求和水稻栽培規律與特點相互結合,從而實現防控技術體系的創建,從而能夠降低病蟲害對于水稻正常生長的危害。
4結語
我國大部分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為農耕,其中水稻占據比較大的比重。因此,全面推廣優質水稻節本高效栽培技術,不僅能提高水稻的產量,還能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為此,此項技術的推廣和落實要不斷地研究和發展,從而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胡建榮.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其推廣措施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8):54-56.
[2]杜世潔.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及推廣措施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13):69-71.
[3]姚廷清.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及推廣措施[J].種子科技,2019,37(8):47-48.
[4]朱其美.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及推廣方法分析[J].種子科技,2021,39(16):52-53.
[5]李錦蘭.水稻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J].種子科技,2023,41(13):54-56.
[6]梁勁娟.廣西興業縣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35):66-67.
[7]姜鸞乂.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種子科技,2023,41(12):61-63.
[8]劉云飛,孫敬東,袁志章.泰州市里下河地區優良食味水稻機插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22,52(6):46-49.
[9]杜世潔.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及推廣措施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13):69-71.
[10]黎賓.關于綠色無公害水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