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鋒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對于種植業的關注程度也進一步提高,水稻作為我國的一類主要糧食作物,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相關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與應用,因此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已成為學界熱點話題。基于此,本文簡單分析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路徑。
關鍵詞: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技術推廣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本身屬于一類綠色環保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先進農業技術,在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提高的背景下,進行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也更加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目前,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過程中,基層的推廣仍有所不足,實際推廣工作的開展也缺乏專業推廣人才,這導致指導的效果始終較差,為確保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工作可以順利完成,此類問題必須設法解決。
1 綠色水稻種植優勢
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農業種植技術應用相關的技術規范要求,通過對水稻進行育苗、栽培等工作,實現對田間水稻的合理化管控,調控所使用的農藥與化肥量。為水稻產量提高與水稻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在應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后,水稻自身對于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也有所提高,通過較為安全且規范性的技術應用,可以確保田間管理的規范性與有效性,從而達到規范田間管理流程的目標。減少農藥與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出現水土污染,達到提高病蟲害抵抗能力的目標,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本身有著較強的抗旱能力,因此其對于水分的需求也有所降低,可以在保障產量的同時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標[1]。
2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2.1基層推廣不足
隨著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此技術應用的有效性得到了深度凸顯,建立相對完善的農技服務推廣體系也可以快速進行相關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但目前基層的推廣機構并不普及,部分推廣人員對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的重要性認識程度較低,對于相關技術的應用也缺乏重視,故難以達到提高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了解與重視程度的目標,這導致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實際推廣效果難以滿足預期的技術推廣要求。我國當前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對象與服務領域并不明確,因此難以根據農業人員的實際工作要求進行技術推廣,而相對生硬的推廣方式也難以吸引水稻種植人員,這對于這一階段水稻產業的發展影響極大[2]。
2.2缺乏專業型人才
現階段的綠色水稻技術應用優勢有所體現,廣西壯族自治區本身便擁有大量的農業技術人才,但在進行這一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實際的推廣效果卻無法滿足全方面推廣的要求,各高校的教育工作也因此缺乏實踐,這導致實際的業務無法有效落實。部分農業高校雖開設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相關課程,但因缺乏實踐,其推廣效果無法達到預期,部分農技推廣機構仍沿用傳統的工作模式,因此難以吸引具有專業能力的農技工作人員參與到這一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中,無法確保這一體系的工作處于穩定狀態,無法構建出良性競爭機制,其始終處于懈怠狀態。現有的農業技術工作人員的技術應用效果也無法持續滿足技術提高后的要求,因此需要對此類人員開展培訓,但培訓僅注重技術方面的指引,不能提供技術應用以及綜合素質提高方面的內容,無法調動起相關人員應用該技術的積極性,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效果無法滿足其后期的應用要求[3]。
2.3農機農藝結合效率較低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應用過程中,各類先進農業機械的應用已成為提高種植效果的一類主要方式,為避免出現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脫節的情況,需要對各類農機的應用進行普及,但目前基層人員在技術推廣的過程中,水稻種植人員受到信任程度與經濟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對農機的應用始終保持懷疑態度,農技與農藝無法有效結合,相關的機械化育秧效果也有所下降,這導致水稻種植人員的經濟收益有所下降,種植技術培訓效果不佳與經濟收入較少等均難以保證該技術的操作水平可以得到提高,因此無法將這一階段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4]。
3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路徑
3.1推廣高產水稻適用技術
推廣應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可以達到培養高產優質水稻的目標,在進行水稻種植的過程中,需要強化農機插秧技術相關的宣傳工作,借助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實現對新媒體技術的推動與整合,達到擴展推廣渠道的目標,進而為相關培訓工作的開展與產銷模式的對接提供有力保障。構建起生產化的示范性生產基地。在進行高產技術推廣過程中,需要幫助地區內部人員了解這一技術的應用優勢,并通過實驗的方式明確這一地區適用的水稻種植品種,為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供一定的基礎保障。可以通過水旱輪作的方式來進行綠色防控,達到優質栽培的目標。在廣西地區的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過程中,需要幫助農業人員了解科學施肥的重要性,避免傳統施肥過程中存在的資源浪費情況,測量土壤中的元素含量,采用科學的施肥方式,可以將施肥效果進行提高,秸稈還田環節也可以根據專業化的操作要求進行調整。農機在高產水稻栽培過程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此類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合理化應用,可以將綠色水稻的種植效果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與提高,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合理化應用,需要相應的農技設備支持。因此將農機的應用進行普及可以將這一階段的宣傳效果進一步提高。機械設備的應用節約了傳統種植過程中的人力損耗,降低了勞動成本,并且通過對種植資源方面的調控,節約了水稻種植的成本,并保障了田間種植過程中水稻分布的合理性與規律性,實現了對稻田空間的合理化利用,這既避免了空間浪費的情況出現,又避免了種植密度過高而產生應用供應不足進而導致水稻生長效果不佳的情況。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將種子晾曬三天以上進行滅菌處理,而農業技術人員需要將此類技術的應用要求與應用意義進行講解,開展農機插秧技術相關的推廣工作,為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順利推廣提供有力保障[5]。
3.2進行專業人才培養
在進行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專業性的技術人才對于最終的推廣進度與推廣效果均有著較大的影響。目前,在基層建設過程中,相關的基層人才數量仍有所不足,因此需要通過適當的培訓工作,強化這一階段的培訓效果,通過農技推廣與技術服務的方式進行培訓,提高培訓的力度。根據廣西地區水稻種植的要求,將培訓的內容加以調整,可以達到強化這一階段培訓效果的目標,較高的培訓頻率可以將這一階段的培訓強度進一步提高,雖然現階段的培訓工作仍存在不足,但合理的培訓不僅可以提高農技推廣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也可以起到推廣技術應用效果的目標。此外需要面向農戶與農業生產人員開展相關的培訓工作。在針對農業人員開展培訓工作的過程中,大量的農業人員自身的技術能力相對較低,因此培訓工作的開展效果存在極大的漏洞,無法快速將各類語言所表達的內在含義進行傳達,因此相關人員在培訓的過程中需要轉變表達方式,并通過圖片與視頻進行傳授,提高這一階段的教學效果。另外,也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將傳授的效果進一步提高。
可以積極帶領農戶參與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體驗,實現對培訓效果的調控,明確我國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開展方向,確保各信息更新的快速與有效性。不定期組織培訓也可以確保農業人員將自身的技能掌握程度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更新信息內容、提高培訓頻率的目標,使其可以更廣泛地覆蓋,保證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工作順利完成。在產銷對接的模式下,提高經濟效益已成為發展農業經濟與落實水稻綠色種植技術的一類主要方式,對于實現我國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參照綠色食品產業理念,構建綠色產業模式,實現產銷對接。為確保農業種植人員可以順利應用綠色農業技術,以產銷模式進行對接,構建出綠色食品產業形態和綠色產業訂單,借此來達到提高農產品收入的目標。其通過聯合產銷的方式,構建出農民、合作社、工廠聯動的協作模式,這既能為農民的銷路與經濟收益提供保障,又提高了農民工作的積極性,通過模范帶頭的作用,將推廣的效果進一步強化與提高,實現了培訓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并達到了優化推廣效果的目標。
3.3構建示范基地
為提高農業人員對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信任程度與運用積極性,可以通過構建生產示范基地的方式,將農業生產發展速度進一步提高。以安徽省為例,安徽省合肥市為確保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可以得到有效推廣,在廬江縣等地共建設30多個綠色水稻種植區域。在此區域內,通過全程記錄的方式進行去雜作業,按照綠色生產的標準化要求,對所用種子類別進行篩選,減少各類化肥與農藥的用量,通過各類農機設備的使用來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帶動全縣水稻達成增收這一目標。安徽省的農業種植人員在意識到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后,也主動參與到綠色種植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活動中,起到了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綠色水稻種植過程中,稻田養鴨等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通過合作社構建示范區域,形成綠色致富,也可獲得更好的發展效益。構建參觀與示范基地可以快速明確綠色水稻養殖與綠色水稻生產的過程,從而提高自身對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認知程度,農機推廣人員也可以通過此平臺快速了解相關內容,利用相關平臺開展與科研以及教學相關的問題,結合其實際的技術要點進行講解,了解實際的技術應用要求。明確生產示范基地負責人員制度要求,實現產銷結合的技術發展。構建綠色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可以起到帶動作用,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果,使大量的合作人員可以快速參與到示范基地的推廣工作中,加快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普及。
3.4提供扶持政策
根據廣西地區的水稻種植特點,提供相應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扶持政策,可以將技術推廣的效果進一步提高。發展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已成為推動我國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這一階段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需要通過相關的扶助政策提供一定的支持,實現綠色農業發展。通過相關機構的政策構建實現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進而達到強化宣傳效果的目標。構建一體化網絡雜志可以達到強化宣傳效果的作用,在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一體化網絡雜志的建立,實現對農業種植技術的拓展,與傳統的農業期刊相比,更具深度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需要進行相應的傳播與推廣,部分收視率較高的農業節目與農業頻道中,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均可以借此得到宣傳,新舊媒體的結合可以強化宣傳效果。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可以有效避免技術應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問題,從而達到提高水稻產量、優化水稻質量的目的,因此相關部門在構建幫扶政策的同時,需要給予一定的資金保障,使農機的應用可以更加普及,保證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應用的可操作性與可行性均得到進一步提高。
3.5拓寬推廣渠道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應用過程中,水稻種植結構中自給率較低等因素會導致綠色水稻種植的基本理念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因此需要根據各地區的需求狀態與綠色水稻種植要求,將水稻的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將現階段的水稻現代化培育技術加以運用,達到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目標。可以在其中引入因地制宜的種植理念,將這一階段的水稻種植質量進行提高。在宣傳相關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傳統媒體中的雜志、報紙與電視等平臺突破媒體中存在的局限性,提高其傳播效果。因此可以在農村區域聯合地方部門創立微信公眾號,建立微信群,并在微信群中對采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應用效果較好的人員進行表揚,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借助公眾號等途徑快速解決各類種植人員在種植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問題。在微博等平臺積極更新技術與理念,針對各季節的高發病害給予播報,并根據天氣變化進行提醒,確保可以達到水稻高產這一目標,使種植人員可以熟知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理念與應用要求。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可以提高水稻產量,水稻種植人員的經濟收益也會有所提高,并且綠色水稻種植過程中減少了化肥與農藥的使用量,這也順應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新舊媒體相結合的宣傳推廣模式開展推廣工作,各類種植人員也可以準確認識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優勢,進而為我國綠色生態的發展提供保障。綠色水稻種植人員在認識到這一技術的應用優勢后會自主推廣,從而為這一技術推廣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已成為時代發展下的一項必然要求,進行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也更為滿足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此類條件因素的影響下,推廣高產水稻的實用技術,進行相關專業型人才的培養,積極拓寬推廣渠道,構建相應的示范基地,為這一階段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順利推廣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宇熒,李后建,傅新紅.水稻種植技術培訓對農戶化肥施用量的影響——基于70個縣的控制方程模型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22(10):114-131.
[2]崔莉.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路徑探究——以江蘇省為例[J].種子科技,2022,40(17):45-47.
[3]姚茂錦.貴州山區水稻種植技術與施肥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06):179-181.
[4]周永麗.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提升種植效益策略分析[J].新農業,2022(11):13-14.
[5]孫小成,吳曉峰,楊秋生.綠色水稻品種‘隆兩優3463在永州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17,31(04):441-44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