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宏燦
摘 要:柑橘黃龍病又被稱為黃梢病、黃枯病、青果病,屬于細菌類病害。傳病昆蟲木虱是柑橘黃龍病病原的唯一傳播媒介,在柑橘種植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效的防范木虱的傳播流行,將會很好地控制該種疾病。上林縣有著悠久的柑橘種植歷史,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當地柑橘的栽培面積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進一步增加了種植戶的經濟收益。然而在柑橘栽培管理過程中經常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威脅,嚴重影響到柑橘的產量和品質,不利于提高種植效益。在諸多病蟲害當中,黃龍病是一類危害較為嚴重的細菌性疾病,一旦林間有大量的木虱繁殖,就會給黃龍病的大范圍傳播蔓延提供條件,所以需要明確該種疾病的發病流行特點和流行趨勢,構建綠色防控措施,將該類疾病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關鍵詞:柑橘黃龍??;綠色防治防控;實施要點
柑桔黃龍病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嚴重柑桔病害,對柑桔產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綠色防控柑桔黃龍病意味著采取可持續、環保和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控制該病害,具有重要的意義。綠色防控柑桔黃龍病能夠保持果樹的生長健康狀態。通過合理施肥、科學管理土壤、加強營養調控等措施,提高果樹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減少柑桔黃龍病的發生機會。另外在綠色防控模式下需要注重生態學原理,推崇自然平衡和生物多樣性。通過生物防治、生物災害管理和合理施藥等措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保護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此外,通過合理選擇抗病品種、培育抗病生物制劑、增加生態屏障等手段,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農田和環境的化學殘留,保護農民和消費者的健康。與傳統的化學防控相比,綠色防控柑桔黃龍病具有顯著的優勢。它在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抗病品質等方面有著明顯的效果,并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模式。
1病原特征
亞洲韌皮桿菌致柑桔黃龍病是由亞洲韌皮桿菌引起的一種毀滅性柑桔病害。亞洲韌皮桿菌為革蘭氏陰性、桿狀、無芽孢、無鞭毛的細菌。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菌為短桿狀,兩端鈍圓,大小約為0.5-1微米×1-3微米。在細菌的細胞壁外,有一層較厚的多糖莢膜。病原對惡劣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在土壤、病組織、種子和植物表面等處存活。在病組織中,病菌會進入休眠狀態,對干旱、低溫和高溫等環境具有較強抵抗力。在適宜條件下,病菌能夠快速繁殖并引起病害[1]。亞洲韌皮桿菌對酸堿度、氧化還原電位等環境因素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在pH值為6.0-7.5的環境中,病菌生長繁殖較為適宜。此外,病菌對高溫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高溫下生長會受到抑制。病菌在柑桔樹上的病斑組織中存活,尤其在葉片、果實和嫩枝上。在病組織中,病菌會進入休眠狀態,對惡劣環境具有較強抵抗力。當柑桔樹受到傷害(如昆蟲咬傷、風傷、修剪等)時,病菌會從病組織中溢出,通過傷口侵染健康組織。病菌主要通過韌皮部傳播,導致病害在柑桔樹內迅速蔓延。在侵染的健康組織中,病菌通過分泌酶類分解細胞壁,繁殖并引起病害癥狀。病菌在柑桔葉片上形成黃色斑點,在果實上形成凹陷斑,最終導致柑桔樹葉片脫落、果實變形,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病害在柑桔樹之間通過自然傳播和人為傳播途徑擴散。自然傳播途徑包括昆蟲(如介殼蟲、粉蚧等)和風雨等環境因素。人為傳播途徑包括苗木、果實和枝條的調運,以及工具、衣物等傳播。
2流行規律
柑橘黃龍病的病菌主要來源于帶病植株。病原菌在病斑組織中存活,尤其在葉片、果實和嫩枝上。在適宜條件下,病菌會迅速繁殖并傳播。病菌的傳播途徑包括自然傳播和人為傳播。自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昆蟲(如嗎,木虱)和風雨等環境因素傳播。人為傳播途徑包括苗木、果實和枝條的調運,以及工具、衣物等傳播[2]。黃龍病對大多數柑橘樹種都具有感染性,其中以橙、柚、檸檬等品種最為敏感。感病植株的發病程度受樹齡、品種、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發病流行受氣候、環境、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適宜的氣候條件(如溫度、濕度)和樹體生長狀況(如樹勢、嫩梢抽發等)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傳播。此外,管理水平較低、樹體營養不良的柑橘園更容易發生黃龍病。
3為害癥狀
病菌侵染柑桔根系后,會導致根系生長受阻,根系變短、變細,顏色變暗。病根的皮層和木質部逐漸腐爛,最終導致植株生長受阻,樹勢減弱。病菌通過韌皮部傳播,導致枝干上出現黃色斑點,隨著病害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形成潰瘍狀。在枝干的陽面,病斑呈現橙黃色,而在陰面則呈現暗紅色。病害嚴重時,枝干會枯死,甚至導致整棵樹死亡。侵染葉片后,初期在葉片上形成黃色斑點,隨著病害的發展,斑點逐漸擴大,最終導致葉片黃化、脫落。病葉的葉脈保持綠色,而葉肉變黃,葉片邊緣向上卷曲。在病害嚴重時,整棵樹的葉片會大量脫落,僅留下綠色的葉脈。果實受危害后,會導致果實表皮出現凹陷斑,隨著病害的發展,果實會逐漸變形、變小,品質下降。病果的果肉變硬,口感變差,嚴重影響柑桔的產量和品質。柑桔黃龍病病害發展迅速,病菌會迅速蔓延至整棵樹。植株的葉片大量脫落,枝干枯死,果實品質下降,最終導致樹勢減弱,甚至死亡[3]。
4綠色防控措施
4.1農業防治措施
4.1.1規范標識患病樹
在柑橘黃龍病防控期間,規范標識患病植株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有助于防止病害的擴散和蔓延。在柑橘園中,設立明顯的標識,如黃色或紅色旗幟、標識牌等,以提醒人們注意病害的存在?;疾≈仓曛車膮^域應設立隔離帶,防止病害傳播。標識內容應包括病害的名稱(如柑橘黃龍?。⒕菊Z句(如“患病植株,請勿靠近”等)和相關信息(如防治方法、聯系人等)?;疾≈仓甑臉俗R應設置在植株附近,以便于人們容易發現和識別。同時,標識牌應該設置在植株的主要病害部位,如葉片、果實等。使用防水、耐候性好的材料制作標識牌,確保標識內容清晰可見,避免因天氣原因導致標識損壞。定期檢查患病植株的標識情況,確保標識內容完整、位置準確[4]。對于損壞的標識,應及時修復或更換。加強對柑橘黃龍病的宣傳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種病害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提高人們的防范意識。
4.1.2規范清除患病數
對柑橘樹進行全面檢查,確定患病植株。患病植株通常表現為葉片黃化、果實品質下降、枝干枯死等癥狀。將患病植株周圍的區域設立為隔離區,防止病害擴散。在隔離區設立標識,提醒人們注意病害的存在。根據病害程度和植株生長狀況,制定合理的清除計劃。一般而言,患病嚴重的植株需要立即清除;病害較輕的植株可以考慮暫時觀察或采取其他防治措施。在清除病樹時,應遵循修剪患病植株的枝干,將病枝剪除,盡量減少病菌的傳播。使用鋒利的刀具,將患病部位的樹皮剝除,露出健康組織。注意剝除范圍應超過病害部位,以確保徹底清除病菌。將修剪下來的病枝和剝除的病皮集中焚燒,以高溫消滅病菌。焚燒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火勢,防止火災事故。使用過的工具應進行消毒處理,以防止病菌傳播。清除病樹后,對柑橘園進行全面消毒,以防止病害再次發生。此外,加強柑橘樹的栽培管理,提高樹勢,減少病害發生的機會。
4.1.3嚴格檢疫種植無病毒苗木
從有資質的苗木生產基地購買苗木,確保苗木來源可靠,質量有保障。避免從病區引進苗木,降低病害傳播風險。在購買苗木時,要仔細檢查苗木的葉片、果實、枝干等部位,確定是否存在黃龍病癥狀。同時,觀察苗木的生長狀況,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苗木。將購買的苗木送至植物檢疫部門進行檢測,確保苗木不攜帶亞洲韌皮桿菌等病原體。對于檢測合格的苗木,可以進行種植;對于檢測不合格的苗木,應予以銷毀。選擇經過脫毒處理的苗木進行種植。脫毒處理可以有效去除苗木中的病原體,降低病害傳播風險。在種植過程中,注意保持苗木根系的完整,避免損傷,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種植無病毒苗木后,要加強苗木的栽培管理,提高樹勢,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合理施肥、灌溉,及時防治病蟲害,確保苗木健康生長。
4.2木虱防治方案
4.2.1粘蟲板防治方案
粘蟲板防治柑橘木虱的原理是利用柑橘木虱對黃色和紅色的趨性,將木虱吸引至粘蟲板上,從而達到防治的目的。粘蟲板上的黃色或紅色涂料對柑橘木虱具有趨性,木虱會順著顏色趨向粘蟲板,一旦接觸到粘蟲板,便會被粘住無法逃脫。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一般情況下,每畝使用20-30塊粘蟲板。具體數量可以根據柑橘木虱的嚴重程度、柑橘園的布局和風向等因素進行調整。粘蟲板應懸掛在柑橘樹冠的1/2至2/3高度處,以吸引柑橘木虱并降低其逃脫的幾率。粘蟲板的更換頻率取決于柑橘木虱的發生程度和防治效果。一般情況下,每兩周更換一次粘蟲板,以保持防治效果。在木虱發生嚴重的時期,可以適當提高更換頻率。
4.2.2害蟲天敵繁殖方案
害蟲天敵防治柑橘木虱的原理是利用天敵昆蟲對柑橘木虱的捕食和抑制作用,達到防治的目的。害蟲天敵防治柑橘木虱的原理是利用天敵昆蟲對柑橘木虱的捕食和抑制作用。例如,柑橘木虱的天敵昆蟲包括瓢蟲、寄生蜂、捕食螨等。這些天敵昆蟲可以有效降低柑橘木虱的數量,從而達到防治的目的。常用的柑橘木虱天敵昆蟲有瓢蟲、寄生蜂、捕食螨等。其中,瓢蟲是最常用的一種天敵昆蟲,它不僅可以捕食柑橘木虱的成蟲和若蟲,還可以通過捕食卵和幼蟲,有效抑制柑橘木虱的繁殖。每畝釋放的害蟲天敵數量需要根據柑橘木虱的嚴重程度和天敵昆蟲的種類進行調整。一般情況下,每畝釋放1000-2000只瓢蟲或5000-10000只寄生蜂。害蟲天敵的釋放頻率取決于柑橘木虱的發生程度和防治效果。一般情況下,每兩周釋放一次害蟲天敵,以保持防治效果。在木虱發生嚴重的時期,可以適當提高釋放頻率。害蟲天敵的釋放方法有多種,包括自然釋放和人工釋放。自然釋放是指將害蟲天敵昆蟲在柑橘園中自然釋放,讓它們自行尋找和捕食柑橘木虱。人工釋放是指將害蟲天敵昆蟲直接放置在柑橘樹上,以增加防治效果。
4.2.3化學防治方案
在新梢抽放前后各施藥1次,以降低木虱繁殖和危害。選擇對柑橘木虱具有較好防治效果的藥物,如25%噻嗪酮1000倍液、50%虎蛙乳油(敵·氟腈)500倍液、3.2%金甲維鹽微乳劑(甲氨阿維·氯)微乳劑5000倍液、21克升除蟲啉懸浮劑(吡·除)600倍液等。采用噴霧法進行施藥,確保藥物均勻地噴灑在柑橘樹冠的各個部位。注意在噴藥時,要避免陽光直射,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噴藥。根據藥物說明書和柑橘木虱的嚴重程度,合理調整施藥濃度。一般情況下,按照藥物說明書推薦的濃度進行施藥。結合柑橘木虱的發生程度和防治效果,可以適當增加施藥次數。一般情況下,全年施藥次數控制在4次以內,避免過量施藥導致環境污染和抗藥性。為了防止柑橘木虱產生抗藥性,可以采用輪換用藥的方式,即在不同的防治時期,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施藥。
4.3做好病蟲預測預報
定期對柑橘樹進行巡查,發現病蟲害癥狀及時記錄??梢酝ㄟ^設立監測點,定期采集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以掌握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柑橘黃龍病和木虱的信息管理系統,收集、分析和發布病蟲害的實時信息,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傳播速度和危害程度,進行風險評估,確定病蟲害的防治等級和防治策略。根據歷史資料和當前病蟲害發生情況,結合氣象、生態等因素,制定預測預報方案,預測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加強對柑橘種植戶的宣傳培訓,使他們了解柑橘黃龍病和木虱的危害、防治方法和預防措施,提高防治意識和技術水平。根據預測預報結果,及時采取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蟲害的蔓延和危害。
4.4強化宣傳,增強果農防病意識
提供科學的知識和實用的方法,讓果農了解到防控黃龍病的重要性,并掌握相關技術和方法。這樣果農能夠積極采取措施,提高柑橘黃龍病的防治效果,降低病害發生的風險。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加大資源投入,提供技術支持和政策扶持,共同推進柑橘黃龍病的有效防控工作。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向果農提供關于柑橘黃龍病的知識和防控技術的培訓和講座。通過講解實際案例、介紹成功經驗等方式,提高果農對黃龍病的認知和覺悟。制作并發放宣傳冊、海報、宣傳單等資料,向果農普及黃龍病的基本知識、危害和防控方法。可以將這些資料發放給果農、果樹合作社、合作社門店等,使信息覆蓋面更廣。通過電視、廣播、報紙、農業雜志和互聯網等媒體平臺,進行黃龍病宣傳報道和文章刊載。利用新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相關內容,引起公眾和果農的關注。選擇具備條件的農場或果園,建立黃龍病防控示范園,通過現場展示防控技術和示范案例,引導果農學習和參觀,提高其對防控措施的認同度。設立柑橘黃龍病防控的社區、論壇或微信群,促進果農之間的交流和互助。通過果農互相分享經驗和技術,增強果農對防控柑橘黃龍病的意識和行動。政府可以設立獎勵措施,嘉獎那些在柑橘黃龍病防控方面表現出色的果農。這將激勵果農積極參與防控工作,并提高他們對該病的重視程度。
5結束語
綜上所述,綠色防控柑桔黃龍病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維護果樹健康、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需要政府、科研機構、農民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實現綠色防控柑桔黃龍病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洋,郭蓮,余憲華,等.江西境內柑橘木虱的發生特點與控制對策[J].生物災害科學,2022,45(3):311-317.
[2]廖為財,劉楊,胡燕,等.贛州市柑橘黃龍病檢疫防控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22,42(8):89-91.
[3]邱發進,李行忠.柑橘黃龍病的防治策略[J].種子科技,2022,40(13):87-89.
[4]廖宏新.柑橘常見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22(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