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陽 孫世瑤



摘要:解決在相關設計中存在缺少深入的田野調研、設計成果的創新性不夠明顯,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程度不夠深入等問題,并結合上述問題通過參與式設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傳承。邀請遼西民間布老虎非遺傳承人伊寧老師共同進行布老虎視覺造型設計,通過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以及對調研資料的分析,共同探討我國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的設計方法。虎文化是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的關鍵,也是展開設計工作前需要重點了解的內容。以布老虎的五官造型為案例進行分析,提煉傳統布老虎的面部造型元素,并將其應用到新的形象設計中。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和半結構化訪談法,經過基礎調研和訪談,總結歸納遼西地區民間布老虎的視覺形象設計重點,其主要表現為3個核心內容,分別是五觀優化、設計創新、保留特色。
關鍵詞:藝術人類學;視覺形象設計;虎文化;民間布老虎;參與式設計
中圖分類號:J0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7-0033-03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in-depth field research, lack of innovation of design results, and lack of integration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tc., and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issues through participatory design to achieve innova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Teacher Yi Ning, non-genetic inheritor of the Tiger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was invited to carry out the visual modeling design of the Tiger by mean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visual image of the folk cloth tiger in our country. Tiger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key of folk cloth tiger visual image design, but also the key content to be understood before launching the design work. Taking the facial modeling of tiger cloth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refines the facial modeling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tiger cloth and applies them to the new image design.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through basic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summed up the western Liaoning folk cloth tiger visual image design focus, its main performance is three core contents, are five views optimization, design innovation, retention of features.
Keywords:Anthropology of art;Visual image design;Tiger culture;Folk cloth tiger;Participatory design
民間布老虎在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史和民族史中也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傳承價值。對于“虎文化”的研究,不僅僅是中華民族文化史的傳承,同時也可以豐富民間美術史的研究內容。民俗藝術的發展和延續主要依靠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母系親緣傳承。民間布老虎手工藝是見證地域發展變遷的非文本類載體,在華夏大地各個族群發展的漫長進程中,鄉村手工藝者堅守信仰、因地制宜、因材施藝、創造出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布老虎。包含了獨特的制作技巧和情感注入,這種手工制作帶來的親切細膩的感受,是機械化商品無法呈現的。但手工制品在生產過程中也會存在工時長、成本更高等問題。現代設計方案應更加注重在表達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特性的同時也要彰顯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時代特性。
民間布老虎的造型風格具有多樣性,但它們并不是僅憑想象自由創造的,而是能在商周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兩者文化結合上找到一定的相似性。虎頭紋和獸面紋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國家王權的重要象征,常出現在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中。虎頭紋的特征是頂部環耳、金文字“臣”形眼、豎向鼻形,鼻內有內向螺旋紋且無肢體的造型。在我國民間布老虎的造型中,眼睛的造型大多數是同心圓或者金文字“臣”形眼。鼻部造型通常是上窄下寬的水滴形和上下通寬的細長形這兩種情況。[1]這兩種鼻部造型都繼承的是古代的玉器、石器的原始造型。歷史上的勞動人民崇虎是希望可以借助虎的形象震懾邪惡勢力、避災鎮宅、保護自身和后代健康。[2]地域、經濟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導致民間布老虎的五官造型和制作方式有所不同,民間藝術的創作的隨意性,也導致布老虎的造型千變萬化,但創作的源頭和基本形制離不開商周青銅器紋樣。
民間布老虎的五官裝飾及工藝手法種類豐富,在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中應經過多層次的藝術處理融合,借用形態的提取和紋樣重構來表達民間布老虎內涵的民俗藝術。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民間布老虎的耳朵造型大多是立體樣式;眉部大多形似祥云、柳葉等象征著吉祥如意的裝飾圖案。在本次設計中重點提取的五官元素為占布虎頭部分較大面積且比較突出的眼、鼻、口齒部分。
(一)布老虎的面部造型元素提取和構成分析
伴隨著民間習俗的發展,布老虎的各種藝術造型也有所不同。百姓認為虎形象能夠保衛子孫安寧,于是在民間布老虎的創作中布老虎的眼睛形態大多圓潤飽滿、眼梢上吊、頗具威嚴和氣勢。大多數民間布老虎眼睛的外部輪廓是具有一定傾斜角度的上揚水滴形狀,眼部中間使用正圓形作為眼珠進行點綴,同時也使眼部形態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如圖1,總結歸納現有民間布老虎眼睛的形態。

民間布老虎的鼻部形態蘊含著古代紋樣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們在現代設計元素提取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民間布老虎的鼻部裝飾紋樣可大致分為動物紋樣、植物紋樣、動植物組合紋樣等。古代百姓喜愛將象征著“多子”的魚作為裝飾元素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多子便是興旺強盛的象征,而魚和布老虎的結合更象征著多子多福、家族興旺。[3] 民間的手工藝人在制作布老虎的過程中,將現實存在的動植物賦予美好的寓意,通過精湛的技藝和大膽的想象轉變成為具有民俗藝術內涵的裝飾紋樣。民間布老虎鼻部形態的大致分類如圖2。
現代民間布老虎口齒部分的形態與西周晚期的青銅虎尊的嘴部和甲骨文中的“齒”字極為相似。布老虎口齒部分的制作,既有用布料和針線縫制的平面刺繡式,也有用谷糠或是棉花填充的立體夸張式樣。布老虎作為一種以兒童為主要群體的民俗玩具流傳至今,為了適應兒童成長的心理需求,虎嘴在樣貌上也做出了極大改變。現代民間布老虎的夸張獠牙被弱化,虎嘴的形狀也從凹字形逐漸向微笑的月牙形靠攏。常見形態如圖3。


(二)布老虎的身體造型元素提取
1.裝飾紋樣分析與元素提取:民間布老虎的身體部分的造型形式并不單一,但大多都是與其他有著吉祥寓意的動物進行結合創作。布老虎的造型上身子略長、尾巴高高上翹顯得布老虎生氣勃勃,老虎體內的填充物是農家隨處可見的麥糠、棉花等農作物。象征辟邪的抽象五毒圖案、色彩明艷的牡丹花、清雅美好的蓮花、多子多福的石榴等花果動物經常會作為裝飾出現在虎身的制作上。這些裝飾圖案不是簡單地描繪自然界中的動植物,而是將這些元素放到民間布老虎的創作中,寄托著民間手工藝者的愛意與期待。
2.色彩運用分析與概括提取:制作布老虎的布料顏色選擇與流傳方式主要是鄉村中的代代相傳,以及手工藝者個人審美的差異和對色彩的不同理解。在田野調查中了解到布老虎的制作用色來源于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東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遼西民間布老虎也不是以傳統的中國紅布或花布為制作材料,而是選用象征著東北方向的青色布料。在當代的民間布老虎制作中,非遺傳承人也會制作各色的布老虎供大眾根據個人喜好選購。
本次設計面對的理解欣賞人群主要是兒童和青年人群,其次是成年群體,所涉及的人群年齡相對多樣化,所以本次造型設計要具備一定的普適性。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過程關鍵在于從布老虎本身的具象元素提取轉換到意象的民俗文化表達,用最樸實的視覺符號傳達出布老虎作為傳統手工藝品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民俗文化內涵。
參與式設計是以使用者的角度命名,但是真正實現必以設計者為前提[4]。按照設計過程參與方式可大致劃分為參與前期創意階段、參與制作過程、產品后期使用;在設計者創意階段,大眾可直接參與探討,使設計作品在形態、材質等要素方面更加符合現代審美需求。
(一)參與式設計主體
在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中,以傳承人、設計人員、市場調研目標群體類別劃分進行研究分析。本次設計原型為遼寧西部的錦州地區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遼西虎。在筆者的調研過程中,走訪了遼西地區錦州市的省級民間布老虎非遺傳承人伊寧老師,對其進行半結構化訪談和當地民俗文化相關問題的了解與學習并就民間布老虎非遺傳承與保護相關內容與其討論。[5]隨著大眾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大眾審美風格增多,具有原始地域性風格的民俗手工藝文化產品存在著單調乏味等問題,也不再能滿足現代市場的審美需求。在參與式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與參與者的關系由“主配”轉向合作關系,參與者的介入打破了原有的單一設計模式,使兩者關系模式由“主配”轉向合作關系,同時更是在賦予產品更多內涵,這種“賦予”也象征著產品更人性化。[6]參與式設計研究重點在于前期鄉野調研階段布老虎相關的民俗文化資料收集和與傳承人溝通的方案設計階段的遼西錦州地區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參與式設計,通過現代消費者的參與了解大眾的偏好與需求,從而進一步升級優化設計方案。
(二)參與式設計過程
1.研究樣本:在本次設計方案中,從非遺手工藝傳承現狀和市場需求實際出發,考慮大眾在本次設計的參與度。在鄉野調研中學習遼西錦州地區民間布老虎的相關民俗文化知識。通過市場調研提前了解市場主要消費群體對于民間布老虎的了解程度與類型喜好,從而結合大眾意見確定需要著重點優化改造的設計點。與此同時,在方案設計前期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收集到更多的現代審美需求和審美偏好信息,輔助設計者進一步優化修改方案。筆者通過問卷形式進行市場數據調研。本次問卷主體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民間布老虎視覺設計的具體細節作為主體,目的是了解現代青年為主的目標用戶群體對傳統民俗類產品設計的喜好方向,內容涉及調研目標人群對民間布老虎的歷史民俗文化了解程度、現有設計的滿意程度、創新設計方案預設等三方面;第二部分是目標人群基本信息的題項,確保調研樣本數據的可靠性。經過一個月的調研工作,發出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92份。根據樣本數據顯示,目標人群在18-25歲的占43%、25-35歲的占38%、35-45歲的占13%、45-55歲的占3%、18歲以下的占4%。調研人群中80%學歷在本科及以上,男女比例各占50%。除此之外,超過80%目標群體表示應該賦予產品一定的功能性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社會需求,60%目標群體對民間布老虎的民俗文化內涵有濃厚的興趣,64%目標群體對使用中國傳統視覺色彩進行搭配表示喜愛。本次設計研究結合目標群體的年齡構成、文化基礎、對民間布老虎的了解程度以及對本次創新設計的預期等情況,適當縮小了研究樣本的范圍。本次設計研究選取具有市場代表性的用戶作為研究樣本,符合條件要求是:年齡在18-35歲、本科文化基礎、有固定職業或固定收入、對中國傳統民間布老虎有一定的了解、對相關設計有想法和期待。
2.半結構化訪談分析:通過前期問卷統計目標人群的基本數據,發現目標人群缺乏對民間布老虎的民俗內涵了解和制作經驗。為了保證本次參與式設計研究的順利推進,筆者將訪談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與非遺傳承人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第二環節是根據問卷調研內容和傳承人進行布老虎視覺形象的初稿構建,將前期調研結果以及在錦州市田野調研的模擬布老虎五官的成果和傳承人進行溝通交流。根據樣本數據選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原則,圍繞非遺傳承人的自身學藝傳承經歷、布老虎的制作工藝及流程、民間布老虎的民俗文化內涵以及非遺傳承人對布老虎創新設計的看法進行討論。在交流訪談過程中,用拼貼的方式完成遼西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初稿設計,如圖4。首要保留的是民間布老虎頭上半部分具有明顯視覺效果和老虎特征的“王”字,體現布老虎在民間是可以辟邪驅害的瑞獸,在五官中重點提取的設計元素為占布虎頭部分較大面積且比較突出的眼、鼻、口齒部分。弱化夸張尖銳的獠牙元素,使布老虎的設計形態更加憨態可愛,更加符合現代大眾的審美和心理需要。其次,在裝飾紋樣方面盡可能在本次設計中和布老虎的面部五官圖案素提取相結合,在創新的基礎上使整體形象設計和諧一致。經過詳細討論布老虎的用色方案和細節設計。如此得到設計作品才真正做到對民間布老虎非遺手工藝的傳承創新設計和真正傳遞其所蘊含的民俗文化。
3.改進測試與反饋:在此階段,通過問卷調研與校園采訪的方式得到用戶群體的反饋。設計者完成初步設計后,抽取部分市場調研樣本人員介入后期設計完善過程。本次反饋調研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反饋人群基本信息的題項,確保反饋調研樣本數據與前期保持一致;第二部分是以民間布老虎視覺設計成果作為案例,了解目標用戶群體對本次設計的改進優化方向,內容涉及調研目標人群對本次設計方案的滿意程度、優化改進建議兩方面。本次反饋調研結合過往經驗,適當縮小了調研樣本的范圍。經過一周的反饋調研工作,發出反饋問卷100份,校園隨機采訪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3份。根據反饋數據顯示,超過85%的反饋數據表示對本次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較為滿意,其中80%反饋意見為希望在下一步色彩搭配方面可以采用更加和諧的色調并采用古代歷史文化元素,64%反饋建議為希望民間布老虎面部神態更加可愛。在功能需求方面更加偏向于便于攜帶、使用率高、略帶裝飾性的產品。群眾參與的行為過程是對民間布老虎新的視覺形象注入感情的過程。在作品設計的后期階段,由制造者加工成型,面向大眾市場。
(三)設計方案展示
結合調研數據和非遺傳承人對遼西地區民間布老虎的理解與制作,筆者從民間布老虎的五官優化、設計創新、保留特色3個方面提出設計建議,并展開設計實踐。
1.優化五官樣式,強化神態設計:由于調研中目標群體呈現出對設計形象簡化和可愛化的喜愛,對布老虎的原始形象接受度不高,所以遼西地區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的表現形式應發生改變。研究中發現,目標人群對民間布老虎的五官建議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民間布老虎的原始形象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大眾審美,面部表情過于死板嚴肅;再有,原始形象中的布老虎獠牙突出會造成兒童恐懼心理。基于上述調查,面向新時代市場的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應該符合大眾的心理需求,在原有基礎上將布老虎的五官樣式進行簡化,增加大眾接受度和喜愛度。根據青年群體的反饋,在遼西地區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中,適當弱化獠牙在面部的存在感以及優化其他以眼睛為代表的五官。
2.保留地域特色,重視傳統民俗: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不僅體現在視覺的美觀性,還應當注重民俗文化內涵的體現和地域特色的保留。在設計中,首先應當保留遼西地區民間布老虎五官中涵蓋的地方特色文化。本次遼西非遺布老虎的視覺形象設計中完整地保留了遼西地區民俗文化和崇虎習俗。自古以來,遼西地區的百姓將虎形象尊為“山神爺”,在民間布老虎的五官造型上具有鮮明的薩滿文化遺存。筆者在鼻子的設計部分融合了薩滿文化中“柳樹媽媽”的部分形象,提取柳樹枝丫的元素應用到面部通天樹的造型,象征著通天通神和對虎神文化的崇拜;在眉毛部分采用東北地區特有的柏樹葉子作為眉毛形狀,內部勾勒樹枝形狀;眼睛部分的設計沿用傳統上揚的水滴形顯示威嚴.通過五官和形態上的改變,展現出遼西特有的地方特色風格。在本次遼西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在注重視覺風格的同時也應展現當地民俗文化的特點。
3.造型設計創新,提升產品功能性:想要將傳統民俗文化融入現代社會,在設計中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基礎環節,單靠改變遼西民間布老虎的五官是無法實現的,在設計作品中融入現代社會的生活需求。在訪談中,反饋調研數據對布老虎原有的色彩搭配表示不滿,并希望可以使用更加舒適協調的色彩搭配方案并在設計中增加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需要設計者在原始色彩方案上作出巨大改變。原始形態的民間布老虎作為傳統的民間玩具在用色上大多簡單隨意,筆者在設計過程中融入了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選用五行中代表北方的青色作為底色,并在古畫中提取顏色進行搭配如圖5。面向現代社會的布老虎視覺形象設計應該改變其原始形態,活化軀干和四肢,從而提高青少年群體的喜愛度。筆者在設計中放棄原始的傳統造型,改良為現代玩偶形象更加適應當代社會兒童心理需求。同時根據調研結果增加生活中所需要的功能性,如圖6:棉麻材質的布老虎既保留了布制品柔和溫暖的特質,同時內置可識別門禁或公共交通的NFC芯片,方便用戶的日常出行,大幅提升民間布老虎在生活中出現頻率和使用率,后背位置設置開口處用戶可按需進行更換。通過便于攜帶的掛件方式,體現出布老虎在民俗文化中的鎮宅神寓意和健康保護神的形象,更好地發揮民間布老虎的民俗文化價值。

本研究運用參與式設計和半結構化訪談法,經過基礎調研和訪談,總結歸納遼西地區民間布老虎的視覺形象設計重點,其主要表現為三個核心內容,分別是五觀優化、色彩和造型設計創新、保留地域文化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過去農業文明時代的手工藝產品,其傳統的制作工藝、造型和用途可能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讓其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有利條件下為現代社會貢獻價值也是非常重要的。[7]民間布老虎發展歷史悠久,也有部分民俗意義存在地域性差別。在遼西地區的民間布老虎視覺形象的設計中,目標群體參與調研,進一步推動布老虎的民俗文化探討。對傳統民俗手工藝進行創新設計,讓民間手工藝者參與到整體設計過程中,和設計者共同開發出更加適合本土化的創新設計,發揮出民間非遺手工藝人自身的優勢。在多方的參與的設計過程中,應當賦予每位參與者充足的表達的權利,特別是非遺手工藝者,他們不僅僅可以為布老虎新的形象設計提供豐富的制作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十分了解民間布老虎制作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民俗意義和情感寄托。在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滿足受眾群體的情感需求,保持民間布老虎在人們現代生活的活躍度,讓傳統玩具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真正做到民間布老虎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
基金項目:遼寧省興遼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基金“鄉村振興戰略下遼南少數民族手工藝創新性傳承研究”(XYLC2007160)階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社會科學重大研究課題“馬克思主義美學話語體系的歷史演變和范式轉換”(22JZD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童琴. 《說文解字》"祖"字釋義考辨[J]. 漢字文化,2008(4):3.
[2] 馬明堂. 基于非遺手工藝傳承的鄉村振興路徑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 鄉村科技,2021,12(29):3.
[3] 吳衛,王靜. 明代纏枝紋視覺藝術形式特征探析[J]. 藝海,2013(4):3.
[4] 趙娜.參與式設計方法的構建[J].設計,2013,191(07):183-185.
[5] 趙宇. 基于參與式設計理念的粵北瑤族服飾數字化保護與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20.
[6] 趙娜.參與式設計方法的構建[J].設計,2013,191(07):183-185.
[7] 王仲,高悅.“非遺”視野下的揚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探析[J].設計,2016,240(0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