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 吳洋鵬
近日,41歲的徐先生在體檢時意外發現自己腸道內長了一個7毫米左右的息肉。醫生通過腸鏡當即予以冷切除,但病理學檢查提示切除物為高級別瘤變,即原位癌。
什么是腸息肉?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息肉”。人體的整個消化道均可以有息肉生長,息肉的形態、大小不一,數量從一個到數個。
腸息肉患者存在腹脹、便血或息肉轉化為癌的危害,但大多數腸息肉患者沒有任何臨床癥狀。
腹脹、便秘、腹瀉
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腹脹、便秘、腹瀉等癥狀,很容易被當成一般的消化不良或腸炎而不被重視。
便血
較大息肉糜爛及潰瘍后可出現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繼發炎癥感染可伴有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能出現排便不盡的感覺;伴發出血者可出現貧血,甚至因為慢性失血而暈倒。
癌變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結直腸癌是從息肉一步步演變而來的。部分息肉若不及時處理,可轉化為癌。治療腸息肉,可以選擇腸鏡檢查,采集少量結腸黏膜組織做病理組織學診斷,即對可疑病變進行活檢,并在腸鏡下進行微創息肉摘除,以有效降低腸癌發生率。
腸鏡需要多久查一次?
研究顯示,腸息肉切除后容易復發,建議長期隨訪、定期行結腸鏡檢查,以評估息肉是否復發或新發。
▲單個良性腸息肉摘除后,剛開始每年需復查1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后,可以改為每3年復查1次。多個良性腸息肉需要每年復查。
▲增生性息肉因生長較慢,患者可1~2年復查1次;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內瘤變者,一般6個月至1年復查1次;高級別上皮瘤變和鋸齒狀腺瘤容易復發和癌變,應當在息肉摘除術后3個月復查1次,若無異常,可延長至6個月或1年。
▲若發現癌變的息肉,切除后應進行更加密切的復查,具體頻度因人而異,由專業醫生判斷。
腸息肉患者如何調節生活方式?
發現有腸息肉的患者須調整飲食習慣,保持低脂飲食,少吃紅肉、成品肉類及甜食。要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營養物,如水果、蔬菜、谷物,有益于預防便秘、痔瘡、結直腸癌等的發生。
腸息肉患者還應戒煙限酒,控制血糖。限制體重,適度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