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從進
骨密度是衡量骨健康最常用的指標,從這個骨健康的晴雨表里,我們可以讀出很多健康信息。
什么是骨密度?
骨骼是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年齡增長,骨骼的骨量會逐漸流失,導致骨質疏松癥,使得骨折的發生率越來越高。
骨密度是指單位體積的骨骼重量,這里不僅包含骨礦物質,還有骨膠原等其他成分。受檢測技術的限制,我們說的“骨密度”主要是指骨礦物質密度(BMD),它反映的是以鈣為主的礦物質成分含量。
骨密度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檢測骨密度的方法有很多,對骨質疏松癥診斷、骨折危險預測及治療的療效監測等方面的作用不盡相同。比如反映骨礦物質密度的有雙能X線吸收法骨密度儀(DXA)和定量CT (QCT);而反映骨骼彈性強度的有定量超聲測量法(QUS)。
根據測量部位,還可分為中軸骨(腰椎、髖部)的骨密度測量和外周骨(手指、前臂、跟骨等)的骨密度測量。其中,中軸骨的DXA骨密度測量的精確度高、穩定性好、輻射低,是目前公認的用于骨質疏松癥診斷及隨訪監測的技術方法,也是流行病學研究常用的骨骼評估方法。
有哪些人需要檢測骨密度?
臨床上為了明確患者是否需要進行骨質疏松癥的治療,通常會對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或存在以下危險因素的人群進行骨密度檢測:①有骨質疏松癥家族史;②輕摔后發生過骨折;③身高下降;④體重過輕(BMI<19);⑤服用過糖皮質激素超過3個月;⑥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1型糖尿病、慢性胃腸道疾??;⑦女性45歲以前停經;⑧性腺功能下降等。
骨密度報告如何解讀?
所有檢測的骨密度值都能夠反映患者發生骨折風險的高低,骨密度越低、骨折風險越大。
在雙能X線吸收法骨密度儀檢測骨密度的報告里,我們一般用兩節以上腰椎整體和髖部(股骨頸或全髖)的T值和Z值來表示骨密度的高低,其中T值是與年輕人群比較的結果,而Z值是與同齡人群比較的結果。對于停經后的女性或50歲以上的男性,如果任何部位的T值≤-2.5,就達到了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對于其他人群一般需要綜合Z值及危險因素等,由臨床醫生進行臨床的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