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興
摘要:近年來,在我國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農業機械化技術逐漸得到廣泛應用,推動農業活動實現現代化發展。針對機械電器而言,作為農業經濟增長點的關鍵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自動化進程較為緩慢。對此本文針對農業機械電器控制原理的升級與改造展開分析,以PLC技術的優勢與原理為基礎,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電器的自動化水平。在提高農作物整體產量與質量的同時,推動電器控制領域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機械;電器;自動化;控制系統;自適應平衡
目前,受經濟結構的影響,社會發展與生活對于農作物需求在不斷增大,作為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相關人員需積極研發高質量技術,打破歷史發展的局限性,合理運用智能技術,促進電氣控制自動化發展。PLC技術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技術,在明確應用及機械控制原理的基礎上,將其應用于農業機械電器控制中,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增加生產力,擴大農業規模,為農戶種植效益提供保障。在強化PLC技術應用設計下,推動農業活動可持續發展。
1 PLC技術分析與應用
1.1 技術參數
從根本上來說,PLC技術主要是對農業機械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在經過合理編程之后將其用于農業機械控制改造中。基于自動化設計原理,可深入分析技術特點與應用優勢,結合實際需求設定相關存儲程序,在綜合計算農業機械數據之后,豐富控制功能。該技術在實施期間具有良好的抗干擾能力,通過高效運用空間資源,促使農業機械電器控制逐漸智能化、便捷化。同時,由于PLC技術可以對相關故障問題實施檢測,具有檢測精確度高的優勢,在深入分析農業機械故障成因之后,對其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避免阻礙種植進度。
PLC技術在運用期間需借助中央處理器、通信接口以及存儲器等多個構件的作用,在衡量實際性能水平的過程中,對其掃描速度、存儲容量以及實際擴展能力等多方面綜合分析。在其編程期間,則主要是運用多種語言,將其相互配合,制定電器控制系統的運行程序,提高控制管理的便利性。通過對常用指令表以及梯形圖科學編制,可以為后續功能的改造與升級奠定基礎[1]。
1.2 技術應用
為實現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全面控制,提升智能水平,相關人員可在農業機械中加大PLC技術的應用,弱化人力勞作強度。通過充分發揮該項技術的實際功能,在確保邏輯一致性的基礎上,綜合考量農業機械需求,嚴格落實農業機械守則,綜合提升農業機械電器的控制效果。在確保電器設備能夠穩定、流暢運行的背景下,運用技術措施強化農業機械精密度。在設計過程中,與傳統工業機械相比,需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從客觀事實角度出發,提升農業機械實用性。
根據農業生產活動的需求,可將其用于農業播種機、拖拉機以及農產品加工機等方面,完全符合農戶實際需求。不斷優化系統設計,對于農業機械電器內部結構以及線路實施簡化,確保系統運行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為從根源上消除電源方面的干擾,可在原有技術設計的基礎上,對電源線采取平行走線的方式,切實減少電源噪聲。另外,需對農業場景實施改良,在不破壞PLC技術功能的背景下,提高機械電器的可操作性。
2 PLC技術在機械電器中的控制原理
在運用PLC技術時,需充分運用中央處理器、編程器以及I/O設備的作用,結合農業機械電器的控制要求,對其合理設置數據輸入以及輸出點。以農業機械電池為電源載體,強化參數設計,增加對運維數據的整體控制。例如,為實現對農業播種機的控制,需明確PLC技術應用原理,在其上部安裝相關傳感器,使其在生產期間,能夠對脈沖信號全面收集與計算。通過將計算數據良好傳輸至PLC內,使其合理控制運轉速度,滿足農戶種植需求[2]。
在播種機械運行期間,需在導種管位置安裝光電傳感器,發揮其對射紅外線的優勢,使其在種子下落期間可以良好捕捉相關信息,能夠維持在正常狀態。通過運用PLC技術在農業機械電器內部設定光電傳感器設置程序,根據低頻信號以及高頻信號的輸送,良好實現對種子的自動化排放。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如果產生堵塞或者排空的現象,則會立即發送信號并報警,便于農戶及時掌握設備信息。在其恢復正常運轉之后,結合播種機械的運行速度,運用PLC技術進行計算,明確播種速率以及數量,一旦與預先規定數值產生差異則立即糾正,確保播種過程的規范性。
3 PLC技術在機械電器中的設計分析
3.1 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播種機作為一種現代化機械設備,對農業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不僅可以對種植區域實施播種,同時還具有耕地、填土等多項功能。為增強使用效果,相關人員運用PLC技術實現對播種機的優化升級,強化自動化控制水平。對于播種機運行的各個環節實施控制調節,以點帶面最終形成對整個控制系統的有效升級。在自動化控制中,主要包括對設備實施啟動等不同口令,實現對主機與部件的良好連接,使其能夠正常運行,并發揮實時通信功能。在此背景下,受各個部件功能的反饋信息,主機能夠對播種機下達相關指令,在快速、精準操作下,實現預期播種目標。
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需對耕地、播種、回填等多個環節進行控制,以此為播種工作的順利完成提供保證。除此之外,可以運用FCS、DCS系統,合理搭建通信網絡,完善總線控制模式,使其強化播種機的可操作性。在營造安全網絡運行環境的情況下,促進生產數據的順利傳輸。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工作人員可對播種機設計多種電氣控制功能,提高種植活動的便捷性。在運用DCS系統時,為深化農業播種機的自動化水平,需運用其分散式控制模式,對于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區域可以及時發現并處理,為播種機打造可靠的運用環境。從硬件設計角度出發,對指示燈、報警喇叭、馬達、觸摸屏等構件制定標準,為全面實現自動化奠定牢固的基礎。結合裝置的運用模式,需優化控制方案的設計水平,完善報警、測速以及監測功能,確保系統精確化運行,提高種植活動的智能性[3]。
3.2 裝置順序啟動技術
在農業生產時間期間,農業機械設備的良好應用需建立對流程的精細化控制之上,對于各項生產活動需設計相對應的操作標準與方式,以此強化生產工作的準確性。研究人員在編寫程序期間,需對機械設備的內部部件進行全面分析與了解,強化PLC控制系統功能。從算法層面出發,對機械設備功能高效控制,使其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對需執行流程動態化落實。在保證農業生產活動能夠快速進行的同時,保證其生產流程的規范性以及嚴謹性,有效提高播種質量與效率。在設計流程時,應對感知模塊進行控制,使其對機械運行中產生的生產信息進行處理,并順利發送至主板中,依靠其數據能力查找與生產信息相對應的機械活動類型,在此基礎上良好發射對應指令信號。為強化對各部件動作的控制,可運用電磁線圈的通斷電效應,在實際順序啟動之前,根據具體操作方案實施初始化核查,為系統有序、流暢運行提供支撐。
例如,在對農產品加工機械應用時,需結合農產品加工需求,深入分析加工工序流程,以其為載體實現對加工機械的科學設計。在設計期間,為提高農產品控制效率,注重對參數設置模塊的設計,并優化流程控制模塊。對于農產品實際加工時間、電機正轉延時等指標科學設置,同時,對物料運行狀態實時調整,綜合控制產品加工的溫度,深化加工設備的可操作性。結合實際生產情況,可設計人工或者自動化控制模式,滿足農戶的不同需求。在自動化控制模式下,須明確溫度控制標準與需求,使其在感應物料情況之后科學控制加熱開關[4]。
3.3 裝置延時控制技術
為確保農業機械設備各個部件能夠精準執行操作要求,相關人員可借助PLC控制系統,使其在機械運作期間實現精細化生產。其中,裝置延時設置作為一項關鍵技術,對于生產過程的流暢性具有積極意義。通常情況下,在其他工業機械控制期間,裝置延時設置主要是對信號實施循環等待,在這期間,延時控制信號會反復、多次傳輸給裝置。在控制期間,可在規定時間段內對所傳輸的信息實施存儲,運用數據存儲裝置對等待信息深度控制,制定相關約束條件,確保能夠對指令信息再次調出,促進機械控制的細節化。在此背景下,PLC控制模式可以試下機械電器的穩定運行,并且能夠滿足多項任務同時輸送的高難度需求。
結合多個動作流程,在機械設備完成當前操作之后,控制面板會對當前活動發出停止信號,使其在受到控制之后投入到下一活動流程。例如,播種排種機,在設計PLC自動化控制期間,為提高農作物播種效率,須在前期對各項數據實施掃描并處理,全面控制邏輯線圈,對于系統播種量、施水量實時控制,實現智能化調節目標。合理設計顯示模塊,為避免在運行期間產生打滑現象,可采用同軸連接的方式,實現對相關數據的精細化采集。通過將地輪以及編碼器實現有機連接,優化控制方案,確保在顯示屏幕可以顯示水位高度、播種情況以及故障信息。以具體需求為核心,科學設置排種時間,便于控制系統結合排種時間要求對機械動作實施調整;使其在順利完成一項操作之后,順利、無縫銜接進入排種流程,在不斷反復操作的情況,增強生產活動的規范性與標準性。
3.4 I/O端口信號
在控制系統運行期間,I/O端口作為關鍵組成部分,可以實現對信號的順利接收與發出,對于各項操作知識具有指導作用。相關人員在對農業機械電器控制優化時,需對端口信號重新定義,充分發揮實際功能并促使系統通信能夠正常運轉。在輸入并輸出信號之后,須借助位移傳感器的優勢實現信息轉換。順利將信息傳送至機械設備各子部件,有效控制使用情況,進而達到精細化控制標準。與傳統只需要傳送信號模式相比,相關人員對外部通道進行優化,使其分為內外兩部分并分別發揮不同的功能。其中,對于外部通道的功能設計,主要表現為信息的傳遞,而內部通道則可以實現對機械各模塊信息之間的溝通,在實現信息聯結的背景下,優化通道設置。采取繼電器控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觸點控制模式下的弊端。
為強化I/O端口的運行速率,對其傳輸通道編碼進行改造,采取十三進制數字,優化通道物理地址改變的便捷性,進一步增加I/O端口的綜合擴展性。從根本上來說,作為一種設備控制器,可以實現對各個部件的正確指揮,結合制定功能要求以及操作標準,良好協調各部件的工作,使其從多維度出發為主機提供服務。實際分配的合理性會直接對控制系統整體水平造成一定影響,對于緊急停止信號以及操作按鈕信號需全面分配給I/O模塊,優化控制邏輯,綜合考量設備布局,從全局角度出發實施合理設計[5]。
3.5 自適應平衡控制裝置
農業機械具有多樣性,其中,拖拉機作為一種廣為應用的接卸設備,在應用中往往需要面對多樣化的工作環境,對于環境適應性較強。在復雜多變環境的影響下,如果機械發生事故造成車身傾斜的現象,則需對其及時處理。通過更改并調整實際作業線路,確保拖拉機恢復正常使用狀態。與傳統常規方式相比,如今可以運用自適應平衡控制裝置,避免降低作業效率。在硬件設計方面,需運用PLC控制技術,順利驅動電液比例控制閥,充分發揮傳感器在檢測期間的優勢,確保順利輸出模擬量信號。在選擇檢測裝置時,結合拖拉機工作環境以及內容綜合考量,合理選擇位移傳感器以及傾角傳感器。通過全面、實時接收模擬信號,為實現自動化控制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合理運用故障報警器,實時檢測系統液壓缸狀況,判斷其是否達到極限狀態,一旦產生異動則會迅速報警。
為深化系統運行性能,需增加對系統硬件設計的重視,合理設置I/O端子,優化安裝數量以及位置。另外,在信號輸入過程中,需注重面板操作、信號采集等多項數據,以此充分反映系統的運行狀態。優化報警信息在顯示屏的呈現方式,便于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并處理,為后續維修工作的良好開展提供保障。針對軟件設計工作而言,可對控制以及信號采集模塊進行改造,確保控制模塊可以實現對拖拉機整體機身的控制,良好增強平衡度,避免產生傾斜情況進而造成安全事故。在實際操作期間,對于傾斜角信號值需實時檢測,以系統內部既定極限值為參考因素,確保實際檢測結果的合理性。如果與之相比處于較低水平,則系統會直接發出暫停指令,較高的情況下則會發出調節信息。確保信號全面覆蓋,實現拖拉機車身的自適應調節目標,增加農業生產活動的安全性,進而延長拖拉機使用壽命。
4 結論
綜上所述,農業活動作為我國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需深化PLC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使其促進農業生產以及機械設備的自動化控制。通過結合實際需求,對于拖拉機以及播種機等常見農機設備進行改造,升級控制原理。高效運用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裝置順序啟動技術、裝置延時控制技術、I/O端口信號、自適應平衡控制裝置,在極大程度上深化農業機械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轉型,從根本上推動農業智能化、機械化、技術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俊輝.PLC技術下聯合收割機電氣控制系統設計[J].農業與技術,2023,43(21):47-50.
[2] 葛彬,王漢文,葉小波,等.關于某家用電器靜電彈簧控制板一拖多自動檢測裝置的研究與應用[J].日用電器,2023(7):116-120.
[3] 王京,王偉,王坤,等.基于PLC的鑄造熔煉爐溫度控制系統設計[J].熱加工工藝,2023,52(3):75-78.
[4] 牛麗,丁海波.基于PLC的整流器瀝青灌裝機械手及控制設計[J].計算技術與自動化,2021,40(3):28-32.
[5] 陳冰,崔羊威.電氣控制與PLC應用關鍵技術的改進方法研究[J].電子測試,2021(1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