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彥晨 劉玉成 沈濤
摘要:本文針對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多型性進行了定義和分類,包括生物型和基因型的分類。接著探討了BVDV多型性的原因和演化,主要包括基因突變、重組事件、選擇壓力和跨種傳播等。同時,詳細闡述了多型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基因型和表型的多樣性,以及分離株的特征和差異。然后,探討了BVDV的傳播途徑,包括直接傳播途徑和間接傳播途徑,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最后,介紹了信息共享和移動應用的利用等知識普及與宣傳教育措施,以及疫苗計劃和監測系統的建立和優化。
關鍵詞: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傳播途徑;防控措施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是一種引發牛群腹瀉、發熱等癥狀的病毒。其多型性是指不同株系在基因型和表型上的變異和差異。多型性的認識對于有效預防和控制BVDV的傳播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從定義和分類入手,詳細介紹了BVDV多型性的原因和演化機制,以及其在基因型、表型和分離株特征方面的表現。同時,本文還闡述了BVDV的傳播途徑,包括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控措施。此外,本文還強調了知識普及與宣傳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合理的免疫計劃和強化的動物監測系統的必要性。
1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的多型性
1.1 定義和分類
1.1.1 定義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是一種能夠引起牛群出現腹瀉、發熱等癥狀的病毒。它的遺傳物質是RNA,外層被囊膜包裹。該病毒呈球形,能夠在一定的高溫條件下存活,但當溫度達到50℃以上時,可以被殺死。
1.1.2 分類
(1)生物型分類:根據其對細胞產生的病變效果,可以分為非細胞病變型(NCP型)和細胞病變型(CP型)。NCP型不會導致細胞發生病變,而CP型則具有較高的導致細胞病變的可能性。然而,不能單純地將導致細胞病變的毒型歸類為CP型,因為在某些情況下,NCP型病毒可能會轉變為CP型。
(2)基因型分類: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有2個主要的基因型,即BVDV-1型和BVDV-2型。BVDV-1型在全球范圍內都有分布,而BVDV-2型則主要分布在美國。相較于BVDV-1型,BVDV-2型對牛的影響更為嚴重[1]。
1.2 多型性的原因和演化
1.2.1 基因突變
BVDV的RNA基因組在復制過程中容易發生突變,這是導致病毒多型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突變可以發生在病毒的基因組中的任何位置,并且可以是點突變、插入或刪除突變等。這些突變可能導致病毒的生物學特性發生改變,包括其致病性、傳播能力和免疫原性等。
1.2.2 重組事件
BVDV的基因組在感染過程中可能會發生重組事件,即不同病毒株的基因組片段之間發生交換。這種重組事件可以導致新的病毒株的出現,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和生物型特征。
1.2.3 選擇壓力
在自然環境中,BVDV面臨著各種選擇壓力,包括宿主的免疫反應、藥物治療和疫苗接種等。這些選擇壓力可以促使病毒發生適應性演化,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宿主條件。這種適應性演化可以導致病毒的多型性增加。
1.2.4 跨種傳播
BVDV可以從一種宿主傳播到另一種宿主,例如從牛傳播到其他家畜或野生動物。在這個過程中,病毒可能會適應新的宿主并發生演化,導致新的病毒株的出現。
1.3 主要的多型性表現形式
1.3.1 基因型(genotype)的多樣性和變異
基因型是指病毒基因組的遺傳特征。BVDV的基因型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其基因組中的RNA復制酶和糖蛋白等區域的高度變異性。這種變異可以導致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應答,從而持續感染和傳播。此外,BVDV還存在多個基因亞型,這些亞型之間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導致其在致病性、傳播能力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1.3.2 表型的多樣性和變異
表型是指病毒在生物學特性上的表現。BVDV的表型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其感染細胞的范圍、復制效率、致病性等方面。不同分離株的BVDV可能在感染細胞類型、復制速度、細胞病變效應等方面表現出差異,導致其在牛體內的感染過程和致病性也存在差異。此外,BVDV還存在抗原性變異,這種變異可以導致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系統的識別,從而持續感染和傳播。
1.3.3 分離株的特征和差異
不同分離株的BVDV在基因組結構、復制效率、致病性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由于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的自然選擇和演化所導致的。例如,一些分離株可能在特定的地理區域或宿主群體中傳播更為廣泛,而另一些分離株則可能具有更強的致病性或更高的復制效率。此外,不同分離株的BVDV還可能對不同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表現出不同的敏感性,這進一步增加了防控該病的難度。
2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的傳播途徑
2.1 直接傳播途徑
2.1.1 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是BVDV的一種重要傳播途徑,主要發生在妊娠母牛感染BVDV后,病毒通過胎盤屏障感染胎兒。這種傳播方式可以導致新生犢牛在出生時就攜帶病毒,成為病毒的攜帶者或潛在傳染源。被感染的胎兒可能出現死胎、流產、畸形或出生后體弱多病等癥狀。這種傳播方式對牛群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為感染的胎兒可能成為持續感染的源頭,將病毒長期傳播給其他健康牛只。
2.1.2 直接接觸傳播
直接接觸傳播是BVDV的另一種主要傳播途徑,主要發生在感染牛與健康牛之間的直接接觸過程中。這包括經口感染,即健康牛通過接觸感染牛的唾液、鼻分泌物、糞便等含有病毒的分泌物而感染。此外,感染牛與健康牛之間的互相摩擦、舔舐等行為也可能導致病毒的傳播。這種傳播方式在養殖場、交易市場等環境中尤為常見,因為這些場所中牛只密度高,接觸頻繁,容易造成病毒的迅速傳播[2]。
2.2 間接傳播途徑
2.2.1 商業和社群環境的傳播
商業和社群環境的傳播是BVDV間接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畜牧業中,牛只的買賣、運輸、展覽等活動頻繁,這些過程中可能涉及多個養殖場、交易市場和運輸車輛的參與。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存在感染BVDV的牛只,病毒就可能通過這些活動傳播到其他地區或養殖場。此外,共用飼料、水源、設備等也可能導致病毒的間接傳播。因此,加強商業和社群環境的生物安全管理對于控制BVDV的傳播至關重要。
2.2.2 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播
無癥狀感染者在BVDV的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無癥狀感染者是指感染了BVDV但未表現出明顯臨床癥狀的牛只。這些牛只可能因為免疫系統的不完全成熟或其他原因而未能清除體內的病毒,從而成為潛在的傳染源。無癥狀感染者往往不易被發現,因此在防控工作中容易被忽視,從而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為了降低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播風險,需要定期對牛群進行病毒檢測,及時發現和隔離無癥狀感染者,并采取相應的治療和防控措施。
3 疫病防控措施
3.1 合理的免疫計劃
3.1.1 認識疫苗類型和使用方法
(1)認識疫苗類型
BVDV疫苗主要分為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類型。滅活疫苗是通過化學或物理方法使病毒失去活性而制備的疫苗,安全性較高,但通常需要多次接種才能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減毒活疫苗則是通過減弱病毒的致病性而制備的疫苗,接種后可以在牛只體內復制并產生免疫力,一般只需接種一次即可達到保護效果。在選擇疫苗類型時,需要根據養殖場的實際情況、牛只的年齡和健康狀況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2)使用方法
正確的使用方法對于確保疫苗接種效果和安全性至關重要。在使用疫苗前,需要仔細閱讀疫苗說明書,了解接種劑量、接種途徑、接種時間等信息。一般來說,BVDV疫苗可以通過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的方式接種,接種劑量需要根據牛的年齡和體重進行調整。接種時間也需要根據養殖場的免疫計劃和當地疫情情況進行安排,通常建議在犢牛出生后盡早接種,并在成年牛定期接種以維持免疫力[3]。
3.1.2 疫苗程序的制定和實施
在制定BVDV的疫苗程序時,需綜合考慮多個方面以確保有效防控。首先,應深入了解當地BVDV的疫情和流行的病毒型別,以選擇針對當地流行株的疫苗,從而增強免疫效果。其次,根據牛只的年齡、性別、品種和健康狀況來確定接種的對象及最佳接種時間,例如新生犢牛應盡早接種,而成年牛需定期加強免疫。選擇疫苗時,必須考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穩定性,并根據牛的年齡、體重和接種途徑來確定適當的接種劑量。為確保接種工作的順利進行,需根據養殖場的規模、牛的數量和分布制定詳細的接種計劃,涵蓋接種的時間、地點、人員、疫苗選擇和接種記錄等內容。在接種前,應做好接種人員和場地的消毒和防護工作,并嚴格按照接種計劃操作,確保每頭牛都接種到足夠的疫苗。接種后,定期對牛只進行監測,觀察其免疫效果和是否有不良反應,并根據需要調整免疫計劃。為每頭牛建立免疫檔案,記錄其接種疫苗的相關信息,有助于免疫情況的追蹤和管理。最后,根據疫情變化、疫苗接種效果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更新和優化免疫計劃,以提升防控效果。
3.2 強化動物監測系統
3.2.1 BVDV的篩查方法和檢測技術
通過綜合應用血清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和病毒分離與鑒定等方法,我們可以對牛只進行全面而精確的BVDV篩查和檢測。具體而言,采集牛只的血清樣本,我們可以利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技術,快速簡便地檢測出其中的BVDV抗體,從而篩查出感染過該病毒的牛只。同時,借助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等分子生物學手段,我們可以對牛只的組織樣本或血液樣本進行深入檢測,以發現BVDV的核酸,這種方法不僅靈敏度和特異性較高,而且能夠用于確診感染。
3.2.2 監測策略的建立和優化
為了有效防控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確保牛群健康,我們采取了多項監測策略。首先,根據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和疫情風險,我們制定了定期監測計劃,對整體牛群進行持續、常規的檢查,旨在及時發現感染病例并遏制疫情擴散。其次,針對新生犢牛、新引進的牛只以及出現疑似感染癥狀的牛只,我們加強了重點監測,從而提高早期識別感染病例的能力,并迅速采取措施降低病毒的傳播風險。為了更好地應對BVDV疫情,我們還與其他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督部門等建立了聯合監測機制,共同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經驗,確保各方能迅速響應,提高整體防控效果。此外,我們定期對監測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評估當前的疫情風險、免疫效果等,為接下來的防控策略提供有力依據,確保我們的防控措施更加精準、高效。為了確保這些監測工作得以順利執行,我們也不忘對養殖場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與教育,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使其能更好地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來,從而提高整體的防控效果。
3.3 知識普及與宣傳教育
3.3.1 養殖者的意識提高
(1)開展培訓:定期組織養殖戶參加培訓,由專家講解BVDV的基本知識、傳播途徑、防控方法等內容。通過培訓,讓養殖戶了解疫病的危害性和防控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防控技能。
(2)制作和分發宣傳資料:制作關于BVDV防控的宣傳海報、手冊、視頻等資料,并分發到各養殖場和農戶手中。這些資料可以隨時隨地提醒他們注意防控,并提供實用的防控指導。
(3)建立示范養殖場:選擇條件較好的養殖場作為示范點,實施嚴格的防控措施,并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然后組織其他養殖場參觀學習,推廣成功的防控經驗。
3.3.2 信息共享和移動應用的利用
(1)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建立疫病信息共享平臺,集中發布和更新有關BVDV的最新研究成果、防控措施、疫情動態等信息,方便養殖戶、動物衛生監督部門、科研機構等各方及時獲取和分享信息,共同應對疫情。
(2)利用社交媒體宣傳: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關于BVDV防控的科普文章、圖文并茂的宣傳資料,提高養殖戶對BVDV的認識和防控意識。同時,鼓勵養殖戶積極參與討論和分享經驗,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
(3)開發移動應用:針對養殖戶的需求,開發手機應用程序(APP),提供BVDV防控知識、疫苗接種提醒、疫情上報等功能。這可以方便養殖戶隨時隨地獲取防控信息,提高防控效率。
(4)培訓與教育活動的舉辦:為了讓養殖戶更深入地了解BVDV防控的相關知識和實踐技能,定期組織他們參與線下的培訓和教育活動。例如,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為養殖戶詳細解讀BVDV的防控要點;還安排現場觀摩活動,讓養殖戶能夠直觀地看到正確的防控操作流程。
(5)宣傳資料的制作與分發:為了使防控措施得到更好的執行,我們專門設計并制作了簡潔明了、易于理解的宣傳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宣傳海報、手冊等,內容涵蓋了BVDV的基礎知識、防控方法和應急處理措施。我們定期將這些資料分發給養殖戶,確保他們隨時可以參考和學習,從而更好地了解和執行相關的防控措施。
4 結語
通過對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的多型性、傳播途徑和防控措施的深入探討,強調了對BVDV多型性的全面認識的重要性。多型性的存在在防控BVDV的過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不同株系的差異性可能導致不同的病情和防治效果。因此,養殖戶和相關人員應加強BVDV的知識普及與宣傳教育,提高對BVDV的認識和防控意識。
參考文獻
[1] 云立群,王曉斌,吳文堯.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的多型性及其對免疫的影響[J].上海獸醫學院學報,2015,36(1):75-81.
[2] 孟永華,陳永平.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的傳播途徑與控制策略研究進展[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4,36(5):355-359.
[3] 張平,馮士斌,徐志雷.牛病毒性腹瀉病毒防控策略的研究進展[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4,36(5):36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