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晨 崔葉亮 稅嘉陵 LI Qiuchen CUI Yeliang SHUI Jialing
城市荒野不僅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而且在調節城市微氣候、凈化空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荒野面臨嚴重退化與消失的風險?;诖耍治龀鞘谢囊案拍罴胺诸?,總結其生態價值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以重慶廣陽島山地生態修復為例,從輕梳理、淺介入、微創修復及系統修復等方面提出修復路徑,實現城市荒野的生態價值,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風景園林;城市荒野;生態景觀;生態修復
城市荒野是城市內部及其周邊區域以自然過程主導的景觀單元,是城市中的自然生境。相較人為干預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具有更加豐富的生物種類及穩定復雜的生態系統結構,蘊含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潛力。因此,保護和利用城市荒野是完善城市生態網絡、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韌性及應對人地矛盾激化的重要途徑。
傳統的“荒野”概念通常指遠離人類活動、未受干擾的自然區域,但隨著城市化推進,城市內部也保留或形成具有自然特征的土地。2007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舉辦的“景觀,荒野,野性”會議中提出城市荒野概念,指城市中自然主導而非由人主導的土地景觀,尤其指在自然演替過程中的地貌景觀,呈現出植物自然生長景象,如自然山林、自然濕地、河道、無人管理的田園、被遺棄的棕地等[1]。
我國學者對城市荒野展開相應的研究,孫天智等[2]從城市荒野的分類、實際用途及多重價值等方面進行界定。盡管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城市荒野是在城市中以自然演替為主的土地,是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物種種源地[3]。
從荒野的自然程度、人為干預程度及管理狀態等方面將城市荒野劃分為:①原生荒野,指城市中殘存的自然生境,其空間由原生動植物群落占據優勢;②次生荒野,指在長期不受人為干擾的情況下,經次生演替形成野生生物物種豐富的野化區域;③類荒野,模仿地域特點人工建設的區域。
城市荒野雖受到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但仍保留自然生態元素和特質。該特質使其具有城市其他綠地所不具備的生態潛力。
1)提供生態系統服務 城市荒野為城市提供氣候調節、水資源保護、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維護、文化娛樂、環境教育等生態系統服務[4]。該服務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人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2)提高城市生態空間的異質性 城市荒野通常具有豐富的地形和微氣候多樣性,包括不同的土壤類型、植被覆蓋、水體等。此種空間異質性不僅能展現城市本土風貌及自然演替進程,還能為多種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條件,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維持。
3)保證原生植物群落的優勢主導 城市荒野中的植物群落通常以原生植物為主,其能在城市環境中自我繁衍,并與其他物種形成穩定的共生關系,逐漸改善城市荒野中的生態條件,更易形成頂級植被群落。
4)保障動植物的基因流和多樣性 作為城市中的綠色斑塊,城市荒野不僅是鄉土物種的重要棲息地,而且是珍稀物種得以存活和繁衍的寶貴避難所。其承載著豐富的遺傳信息,是不可或缺的基因庫,為城市中的野生動物提供遷徙通道,對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5)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 城市荒野中的生態系統通常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能應對城市環境中各種干擾和變化。此種自我調節能力源于城市荒野內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或受到干擾時,城市荒野能迅速作出反應,通過物種間的相互制約和環境的自我修復機制,使生態系統重回穩定狀態。
綜上所述,城市荒野在實際項目中具有廣泛的運用價值,可為城市生態恢復、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以重慶廣陽島山地生態修復為例,提出城市荒野修復路徑,最大化實現城市荒野的生態價值。
廣陽島位于重慶主城銅鑼山、明月山之間的長江段,枯水期面積約10km2,三峽大壩175m蓄水位線上面積約6km2,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江心綠島。在大開發階段,其自然人文本底遭到嚴重破壞。千百年來形成的小尺度梯田、自然水系不復存在,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人文古跡大面積損毀,開發痕跡隨處可見。島內平場形成2.68km2開發地塊,種植土被嚴重破壞,留下7個大土堆、25處高切坡、2處采石尾礦坑及25.45km市政道路。
廣陽島生態修復根據地形地貌分為山地森林區、平壩農業區和坡岸濕地區。其中山地森林區位于廣陽島北部,面積約275hm2。大開發時期,原住居民全部遷出,農宅倒塌、田地荒蕪,構樹、刺桐等次生林快速演替,留下25處高切坡、2處采石尾礦坑裸露。山地森林區以自然恢復為主,劃定保育范圍,禁止無關人員進入,近身尺度通過輕梳理、淺介入的方式開展生態修復,分級、分片、分層逐年改造林相,提升林貌。針對山谷采用“尋源、探路、扶野、豐物、點景、宜人”的山地理水技術,引表蓄流、疏通溪溝,恢復湖塘,整理田地田坎,幫扶野生優勢物種,修復院壩、田園步道,點綴老物件,梳理山茶溪、芭蕉溪、蘆竹溪、甜橙溪,恢復“九湖十八溪”自然水脈結構,修復高峰果園、陰涼壩、山頂人家、戴勝湖結構、田園步道等場景,還原巴渝原鄉風貌。
廣陽島山地生態區位于原廣陽島高峰村北側,山脈為西南-東北走向,村落沿山脊分布,溝谷多農田及水塘。隨著原住居民遷出,高峰村高度野化,原有農田、水渠、水塘荒廢,宅基地、廟宇已殘垣斷壁,植被如雨后春筍覆蓋全島。
通過現場踏勘可知,原有宅基地坍塌荒廢,現狀林草雜亂無序,水塘及溪溝散落分布,山體崖壁呈帶狀分布,局部道路切坡嚴重(見圖1)。

1 廣陽島山地生態區現狀
生態修復策略以自然、生態、柔性的方法為主,以人工、工程、硬性的方法為輔;以輕梳理,淺介入為主,微創修復為輔,針對少部分創面修復;穩固邊坡,修復湖岸,改善土層,恢復生境,修繕路徑,重修風貌,為水林湖田草營造良好基底[5](見圖2)。

2 修復范圍
1)緩坡 修建道路時形成的道路切坡易導致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樣性降低,故須保護并恢復切坡的自然狀態,提高土壤穩定性,促進生物多樣性恢復。增加鄉野植物,種植野菊、狗牙草等適應性強的本土植物,增強固土能力;回歸自然原鄉,避免人工過度干預,讓切坡自然演替,逐步恢復到原始的自然狀態。
2)砂巖田埂 對破損田埂進行修復和加固,防止水土流失??墒褂绵l土植被增強田埂的穩定性;在田埂上種植地被野花、野草等植物,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同時可美化環境,提升景觀價值。在適當區域恢復鄉野路徑,方便人們行走和觀賞自然風光[6]。在設計路徑時,應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保持原生態風格(見圖3)。

3 鄉野路徑改造前后對比
1)坡面 以保護為主,安裝主動防護網,穩固土壤,減少侵蝕,防止石土滑落;以智能監測設備為輔,實時監測坡面狀況,確保坡面安全[7]。
2)廢棄山路 利用當地材料如紅砂巖、老石板等,重新鋪設鄉野路徑,模仿自然形態,減少對環境的干擾。
3)裸露巖石邊坡 對巖石邊坡進行保護,簡單清洗去除雜物。在適當位置點植苔蘚和草本植物,增加生態多樣性。同時,保持巖石的自然風貌,避免人工過度干預。
4)裸露土質耕地 通過溝壑疏渠和攔水固土措施,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種植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植被,恢復土地的生產力和生態功能。
5)圬工防護邊坡 保留現有圬工防護結構,通過增加藤本植物和再造鷹巢等生態措施,提高邊坡的穩定性和生態多樣性。
6)廢棄跡地 主要包括:①廢棄石橋,在保留其原始狀態的基礎上適當修繕,再現原鄉野路橋風貌;②廢棄蓄水壩,通過清理渠道、修復堤壩、增加植被等方式進行改造;③廢棄宅基地,通過梳理基地輪廓、藝術化再現原鄉野路橋風貌的方式,改造為當地歷史文化的展示空間。
1)崖壁 將陡峭的崖壁放緩,減少坡度,增加穩定性,對崖壁上的土壤進行改良,采用復層種植技術,增加植物種類,形成多層次植被結構,提升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梳理崖壁喬灌草群落,營造中大型鳥類(如褐冠鵑隼)的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
2)土質邊坡 將土質邊坡削至30°以下,對廢棄的建筑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如利用廢棄的石塊、磚瓦等砌筑休憩座椅等設施,營造休憩空間(見圖4)。
1)張爺廟遺址 基于張爺廟遺址特點和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建筑修復,對廢棄建筑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重塑建筑形象,使其成為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景點,再現原住居民的精神信仰和對山的崇拜。
2)農家樂遺址 對農家樂遺址中的舊物和墻體進行改造,如將廢棄灶臺、雞棚、家具、農具等改造為景觀設施及小品,增加場地的趣味性及情感共鳴。同時結合周邊環境設置休憩空間。
3)坡面剝落 使用植被混凝土進行坡面修復,根據坡面條件選擇適宜的植被種植方式。通過改善坡面的土壤環境,為植物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增加植物多樣性,建立多層次、多樣復雜的植物群落,提升坡面的生態穩定性和景觀效果。
4)切坡面砂質泥巖風化 根據砂質泥巖特點和風化程度,選擇適宜的修復方式。通過改善風化切坡面的土壤環境,為植物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種植適應性較強的多肉植物、草本植物等,形成層次植被結構,重建土壤生境。
經過修復,廣陽島已實現還島于民,變身為城市功能新名片,成為重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典型案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樣板標桿,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窗口縮影,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的引領之地。
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城市更新面臨生態與文明和諧共存的挑戰。城市荒野構建需與不同生態類型和生態過程相協調,避免單一范式。城市荒野生態價值研究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理解、評價與體驗等文化內涵和情感精神訴求,有助于回應當前社會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并為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進而充分發揮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類福祉、改善人與自然關系、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助力建設健康、多元、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