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 胡議丹 CHEN Wei HU Yidan
分析重慶近現代園林的發展背景、發展歷程及特征,挖掘重慶近現代園林中的場所精神要素。以鵝嶺公園為例,分析場所精神在重慶近現代園林中的體現,以期為重慶園林設計提供借鑒。
園林;景觀設計;場所精神;地域性
重慶夏熱秋雨、冬暖春早,氣候宜人,植被豐富,山水環抱的自然風光和高低錯落的地形地貌為近現代園林建設提供了良好“素材”。重慶民居多依地勢而建,形成了“吊腳樓”等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園林發展與建筑一脈相承,因此重慶的園林大多依山而建,結合自身特點巧用地形,形成挑、跌、轉、爬、連等諸多營造形式。
重慶近現代園林發展大致分為以下階段:重慶開埠時期,園林建設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風格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宅院中多含歐式風格的建筑設施;國內外戰爭時期,中西方風格得到進一步融合,園林中多點綴豐富多姿的花木,增設功能性場所;1949年后,城市公園建設得到重視,諸多私家園林被改建為公共園林,豐富居民活動空間,此階段重慶各大園林依據自身特色快速發展;1997年后,重慶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空間格局發生較大變化,早期建設的園林不斷更新以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相關部門不斷開發探索新時代城市公園應具有的更多功能與內涵,“生態城市”“田園城市”“海綿城市”等新理念被廣泛應用。
1)強烈的時代特征 為適應特殊的歷史環境,重慶近現代園林除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外,還增設防御工程,如隧道及防空洞,同時增加許多公共交流空間。
2)中西合璧 我國傳統園林景觀通常由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構成。重慶近現代園林最初多通過自然山水和植被環境營造氛圍,再利用傳統園林營造手法進行建構筑物營造及草木種植,后期受西方文化與藝術形式的影響,建筑、材料、裝飾風格和平面布局等形成中西交融的多元化風格。
3)依形度勢 重慶地區兩江環繞,群山連綿,擁有極為優越的自然景觀環境。但因地形限制,園林無法按照傳統對稱式布局建設,常背靠山體,依山而建,靈活利用本地獨特的高差環境形成錯落有致的格局,如人民公園中盤踞著蜿蜒曲折的環山園路和石階梯步道,北碚公園建有曲折的環山園路、棧道和各式石階梯步道,構成豐富的道路系統。
挪威建筑理論家諾伯格·舒爾茨的《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一書中將場所與場所精神視為中心思想和關鍵議題,認為場所是具有明確特征的空間,是自然與人造環境有意義的結合,也是人們的生活、居住之所。而場所精神是人們在場所內所體驗到的整體氛圍。諾伯格·舒爾茨認為場所精神分為兩類,即定向感和認同感,前者要求人們能清晰辨認自身所在的具體空間方位,后者指人們處在空間中應具有熟悉感、安全感和歸屬感。無論園林設計還是建筑設計,設計師均需考量上述兩種場所精神,充分尊重場地自身的內涵特質,設計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設計師的代表作均可發現其中蘊藏的強烈的場所意識,這些設計擅于發掘場地及周邊環境所特有的場所精神并將其納入設計,設計成果并非千篇一律的供人聚集活動的“容器”,而是能讓人真正沉浸其中的特定空間。成功的場所建設需遵循發現與創新融合的原則,即設計師需要擁有強烈的場所意識,深入挖掘環境中的場所精神。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空間氛圍是端正嚴肅,蘇州拙政園的空間氛圍則是輕柔婉約。
園林場所不同于建筑場所,人們多在其中進行休閑娛樂活動,因此其不僅要滿足人們在功能和物質形態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要滿足人們在視聽感知及精神層面的追求。重慶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具有悠久的移民歷史,因此其文化極具包容性,在潮濕的氣候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園林藝術。結合重慶近現代園林發展,分析其中蘊含的場所精神要素,論述其尊重場地、彰顯山城特色的具體策略。
3.1.1 路徑
重慶近現代園林多建于真山真水中,園林路徑較為曲折,或以踏步為導向、或以植物為導向、或設置廊橋、或沿水流而上,各種路徑設計方式相輔相成、相互結合,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空間感受。以聚奎書院為例,其重要景觀節點位于黑石山頂,入口處以濃密的黃桷樹形成一座天然牌坊,游人從入口處向黑石山頂行進,路徑迂回曲折,穿過山林中的各色美景,至目的地時已心醉神迷。
3.1.2 節點
節點的布局與類型直接影響游客的場所體驗,重慶近現代園林在設計巧妙的曲徑中設置各類節點控制游覽節奏、體現場所精神。如孔祥熙公館上山道路狹長,故在沿街入口向山上步行數百米處設置可供小憩的涼亭,讓游人有機會駐足觀賞沿路美麗的山景。
園林的地域性指園林與其所處地區的自然環境保持特定關聯而展現出的特點,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會塑造出不同的園林風格。山地地貌是重慶自然環境的顯著特點,一方面,多種園藝設計手法在山地地形上難以實施,為重慶園林建設帶來挑戰;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山地景觀建設,重慶園林建設迎來新機遇,復雜的地形環境塑造了重慶獨特的園林風貌。如以小橋流水為主題的山水景觀和以亭臺樓閣為主的建筑小品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而且對城市空間形態產生重要影響。大部分重慶園林能讓游人感受到明顯的高差變化,領略山城美景,游人需經過長時間攀爬才能欣賞到主要旅游景點,而“一覽眾山小”的感受在江南園林中是難以體驗到的(見圖1)。獨特的地域環境塑造了獨特的場所精神,是自然贈予重慶的寶貴財富。
同時,因氣候濕潤溫和,重慶森林覆蓋率達25%,植被類型多樣,豐富的本土植被資源與層層疊疊的院落空間結合,為園林空間增彩,為重慶近現代園林的形成與發展奠定基礎。
每個場所均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歷史文化要素給園林空間帶來附加價值,是園林場所精神的重要內容。重慶近現代園林見證了重慶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與變遷,是近現代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為凸顯場所精神,園林各處的裝飾風格均體現這些歷史文化要素(見圖2)。

2 鵝嶺公園桐軒裝飾紋樣
我國傳統園林設計不會直接將所有景色一覽無余地展現,通常通過一系列曲折的空間路徑,借助顯、隱、藏、露等手法將游人引導至園林深處,鵝嶺公園同樣遵循該設計原則(見圖3)。

3 鵝嶺公園“一收一放”的空間結構關系
鵝嶺公園保存最完好的園西部地勢較為復雜,景觀小品設計精巧,被稱為“外花園”,進入其中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片草地,而后是蜿蜒的紅荷湖,湖面形態多樣且收放自如,湖上有“S”形石拱橋。自紅荷湖北行便到達冷然臺,此處空間封閉,但可從縫隙中一覽兩江一城的美景。過臺后豁然開朗,再通過空間較為狹小的亙山廊到達第一江山臺和飛閣,視野再次打開,達到整個游覽路徑的高潮。整個空間路徑和節點隨地勢起伏,趣味逐層鋪疊,引人入勝。
在重慶獨特的山城地形中,鵝嶺因其“江勢隨山闔復開”的卓越觀景位置成為鵝嶺公園的名片,除紅荷湖,園內其他主要景點均可遠觀山川、城市與江水交融的壯闊景觀。設計以自然山水為主,但又不囿于此。《園冶》曾寫到“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鵝嶺公園除對路徑和節點的設計運用外,更善于采用借景手法(見圖4)。

4 鵝嶺公園內借景關系
鵝嶺公園原名宜園,又名禮園,于清末宣統年間修建,地理位置優越,是渝中半島的主要脊線,與朝天門、夫子池地區相比更為醒目,有《園冶》中“高原極望,遠岫環屏”之意境。公園總面積約38畝,整體依方位可分為中部、東部、西部三部分。園中布局模仿蘇州園林風格,因地制宜地采用借景、對比等設計手法,并在此基礎上增添西南園林布局特色。
鵝嶺公園中多以兩江作為借景對象;園內鏡面水池較少,多呈狹長狀以適應多坡地形,岸線曲折蜿蜒(見圖5);園內各元素組合多用豎向構圖,形成高低錯落的別致園景,具有典型山地園林特征;選用重慶地區常見的園藝植物,以本土的黃桷樹作為主要樹種,加入海棠、松樹、荷花等作為裝飾元素;園中存在大量山石和水體,使整個園區富有詩情畫意。

5 鵝嶺公園曲折的水池岸線
園林建筑種類繁多,設計元素豐富。其中桐軒展現山城獨特風格,緊鄰懸崖,既有傳統的中式斗栱,又有西方風格的柱頭和拱門,室內裝飾還融入世界地圖,體現出重慶開埠后新文化和新思潮對園林和建筑的深遠影響。
鵝嶺公園又名禮園,系清末西南富商李耀庭的私家園林,是重慶最早的私家園林。李耀庭生于清朝末期,年輕時參軍,后棄軍從商,成為重慶商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這在鵝嶺公園的設計中均有體現,江南園林的設計風格、中西結合的植物景觀、巴渝特色的蜿蜒石橋等均反映出其受到多元思想的熏陶。
獨特的山地地形和近現代歷史環境造就了重慶近現代園林的特殊性與時代性,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本文選取鵝嶺公園為落腳點,結合場所精神理論,梳理、挖掘重慶近現代園林的發展演變與精神內核。園林不應是單純的觀賞場地,而應是凝聚場所精神的有獨特風格的空間,園林設計應縱觀場地的結構、地域、歷史文化要素,體現場所精神,展現設計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