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水玉 邵治錦 謝卓銘 YAN Shuiyu SHAO Zhijin XIE Zhuoming
在城市快速擴張過程中,位于中心區邊緣的老舊社區面臨挑戰,其與中心區的物質空間與經濟環境形成鮮明對比。以重慶市渝中區白象街社區現存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實地調研分析其區位、歷史、人群結構與需求、物質空間等,明確社區面臨功能滯后、空間斷裂和人群隔閡等問題,從包容性視角提出“串渝中、融社區、游建筑”的更新優化策略,制定適合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更新規劃方案,以期為城市中心區邊緣社區優化提供參考。
城市更新;包容性;城市中心區;邊緣社區
在城市中心區,老舊社區的人群結構復雜,其需求呈現多樣化特點。從包容性視角出發的社區更新能確保所有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得到尊重,對推動社會公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重慶渝中區白象街社區為例,探討通過規劃設計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的需求,構建與城市整體發展相協調的更新模式。白象街社區歷史悠久,見證了城市發展變遷,其現存困境反映了城市更新面臨的普遍問題,尤其在平衡社區內不同群體利益等方面。
包容性概念源于文化范疇,其后該理念在其他領域得到進一步深化與拓展。在城市研究中,較多學者從包容性視角出發,在城中村改造機制探析、社區公共空間提升以及傳統風貌區改造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此概念強調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對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和利益充分考量,促進區域發展和社會公正,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邊緣社區是指隨著城市邊界移動,原先處于城市邊緣地帶的社區逐漸“移動”至城市中心,成為“城中村”形式的社區。當前,邊緣社區是城市更新的重點區域,被視為城市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設計不應著眼于其與城市的分離或無序狀態,而應著力發掘其內部價值及社會功能。本文研究對象為在大城市中心城區不斷建設擴張背景下逐漸邊緣化的老舊社區,其中存在社區設施陳舊、公共空間缺乏、連通性不足以及社會融合度較低等問題,不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影響了社區發展和城市和諧。
通過實地調研白象街社區,總結現存問題主要包括功能過時、人群隔閡、空間割裂。從宏觀、中觀、微觀3個層次提出包容性更新策略,通過“串渝中”加強社區與渝中區的空間聯系與社會聯系;通過“融社區”引導社區功能整合,促進人群活動和交流;通過“游建筑”將建筑空間和功能復合利用,形成共享的生活空間。具體更新路徑如圖1所示。

1 更新路徑
白象街社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是渝中半島下半城的關鍵節點(見圖2)。歷史上,白象街社區曾是重慶商業活動發源地之一,曾經的繁榮在此留下深刻的印記。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白象街社區由開放繁榮轉變為封閉隔離,在城市發展浪潮中,未能緊跟新時代節奏,逐漸成為渝中區“孤島”,對社區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挖掘與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是本次研究的重點。

2 白象街社區區位分析
白象街社區的人群構成呈現多元化特征,反映出該區域歷史變遷的復雜性。通過實地調研將人群分5類,分別是老年人、上班族、兒童、商戶及游客。老年人對社區的依賴性較強,其需求包括健康服務設施、休閑娛樂場所及日常生活設施;上班族更關注居住品質和便利性,需要快捷的通勤方式及便利的生活服務設施;兒童需求集中于教育設施、兒童游樂設施、戶外空間等;商戶更關注配套設施的完善和經濟環境的穩定;社區多樣化建筑空間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其需求集中在文化體驗和休閑娛樂等方面。經人群活動分析發現,白象街片區的人群活動主要集中于解放東路兩側,南側長濱路的人群活動較少,反映出該區域缺乏相應的服務設施(見圖3)。

3 白象街社區人群活動分析
從白象街社區用地現狀來看,以居住用地為主,其中包含1所學校、1個污水廠、部分商業以及2個公園。目前,社區用地呈相對封閉的狀態,缺乏共享空間,且由于高差和功能的封閉性,各用地之間聯系不強,導致公共空間分散、整體連通性不強(見圖4)。

4 白象街社區物質空間分析
經現狀分析得出白象街社區問題集中于功能過時、空間斷裂、人群隔閡3個方面。
1)功能過時 體現在其區位條件優越,但缺乏與城市公共服務功能的聯系,規劃應考慮加強社區與渝中半島的聯系。
2)空間斷裂 表現在社區道路連通性不佳和空間零碎,社區早晚高峰期交通擁堵,存在人車通行矛盾。社區內部空間零散且較為封閉,人群之間活動聯系不足。規劃應結合人群活動,強化社區內部以及社區與城市公共空間之間的聯系。
3)人群隔閡 不同社區之間在空間層面和社會層面均存在一定的隔閡,此現象與老年人群體對鄰里交往的需求相背離,應通過改善物質空間消除隔閡,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
通過分析白象街社區現狀,明確社區內部核心問題,提出更新規劃的主要目標為構建包容共享的社群共同體,旨在通過優化社區空間布局和功能配置,引導居民之間互動交流,強化社區與城市其他功能區有效融合,以促進社區的全面發展并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4.2.1 串渝中
1)功能定位重塑 結合渝中區“去住宅化”的發展戰略和“開放社區”的發展方向,將其定位為開放共享的包容社區,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成為促進社會交往和文化交流的空間,營造充滿活力、包容性強的社區環境。
2)綠色網絡織補 基于社區現存公園、空地和建筑,完善區內綠色空間并銜接渝中區的綠色網絡系統,包括城市陽臺、濱江綠帶和公園綠地。通過增加綠化面積和優化綠色空間布局提升居住區環境品質,促進社區生態可持續發展。
3)步道體系完善 依據上位規劃,完善步行廊道、濱江步道和環城墻步道3類步道體系,加強社區與渝中區其他區域的聯系(見圖5),增強社區的可達性和步行友好性,鼓勵居民和游客步行探索社區及周邊區域,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有效緩解交通擁堵。

5 “串渝中”策略示意
4.2.2 融社區
1)重組社區模式 為增進白象街社區的包容性和連通性,通過空間整合和邊界優化改善空間配置(見圖6)。整合社區空間并調整街區尺度,將具有相似特性的住宅聚集在一起,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此外,通過合理調整社區的水平邊界,改善封閉邊界帶來的空間隔離,在垂直空間中融入公共樓層和屋頂花園等,既保障居民私密性又加強社區內外的聯系。

6 重組社區模式
2)分級配套設施 在5min生活圈內應重點完善社區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涵蓋養老中心、幼兒園和運動設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在10min生活圈內應強化鄰里中心的公共服務功能,增設行政服務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豐富社區生活并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在15min生活圈內將社區與城市級公共服務設施相連,包括公園和交通樞紐等,以實現社區與城市服務的無縫對接,打造高效便捷的環境。
3)多元公共空間 結合不同人群需求,構建3類公共空間,滿足為生活創業型、全齡友好型和宜居保障型(見圖7)。在生活創業型公共空間中,支持社區居民的創業需求,提供靈活的工作空間、可共享的辦公室和會議室等;在全齡友好型公共空間中,創建適宜所有年齡段居民使用的環境,包括兒童游樂場、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的社交和休閑需求;在宜居保障型公共空間中,改善保障性住房環境,設置社區健康中心和應急救助站等,以保障居民能及時應對緊急情況。

7 多元公共空間
4.2.3 游建筑
1)功能復合化利用 通過對建筑進行多功能設計,使單一建筑同時滿足商業、居住、辦公、文化活動等多重功能需求(見圖8)。該策略不僅能有效提升社區內建筑的使用效率,還能促進不同功能空間的相互激發和協同發展,為白象街社區居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

8 “游建筑”策略示意
2)空間共享化設計 在社區內部進行共享空間設計,包括共享庭院、公共休息室和多功能活動空間等,促進社區內部的互動與交流,優化社區空間的使用,加強社區成員之間的聯系,營造開放、互助的社區氛圍。
在白象街社區更新規劃方案中,為實現開放的社區環境,應采用包容性規劃理念。通過細分街區,結合底層商業空間的活化,提升街區的開放性和社區的活力值。此外,規劃多層面、立體化的步行網絡系統,以加強社區內外交流。在綠地規劃方面,沿步行道增設綠化、濱江綠帶及屋頂綠化,將自然美景融入社區。同時,在關鍵節點空間打造公共廣場,作為社區居民互動的核心區域。通過更新設計提升白象街社區的居住品質,為城市邊緣社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見圖9)。

9 更新規劃方案
本文以重慶渝中區白象街社區為例,探討城市中心區邊緣社區更新優化策略并提出規劃方案。研究發現,城市中心區邊緣社區與周邊區域呈明顯分異狀態,存在功能過時、空間斷裂和人群隔閡等問題。從包容性視角出發,提出“串渝中、融社區、游建筑”的更新優化路徑,通過加強與渝中半島的空間聯系、提升社區融合度以及優化建筑空間等策略,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城市中心區的邊緣社區更新優化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在未來實踐中,需進一步深化研究,不斷完善邊緣社區更新策略,為城市居民創造優質宜人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