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新 朱娜娜 SONG Lixin ZHU Nana
隨著“兒童友好”理念不斷推行,我國多地陸續提出全面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計劃。游戲空間作為兒童的主要活動場所,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分析我國兒童游戲空間設計現存問題,將身體現象學理念引入兒童游戲空間設計,結合國內外相關設計案例,總結兒童游戲空間設計策略。
現象學;游戲空間;兒童友好;設計策略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1]。游戲行為影響兒童的認知、學習和身體發育,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空間環境是兒童游戲行為的載體,對兒童身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2-3]。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認為:游戲是孩子的生命[4]。當下我國兒童游戲空間的設計兒童參與度偏低,兒童對游戲空間的真實需求往往被成年人主觀臆斷。兒童游戲行為有其獨特的流程,隨著時代發展,簡單建成的游戲設施和游戲空間已不能滿足兒童的心理和物質需求,兒童對體驗型和互動型場所的需求激增,游戲空間環境亟需改善(見圖1)。

1 兒童游戲行為流程
梅洛·龐帝在胡塞爾現象學思想的影響下提出身體現象學概念,關注人的意識與外部事物的關系,對現象本質加以還原性描述,提倡研究應回歸事物本身[5]。身體現象學從意識主體回到身體主體,強調知覺體驗,這種體驗與人的身體密切相關[6]。身體現象學與景觀設計領域結合是一種新的研究視角,揭示了身體感知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技術參考[7]。其可促使設計師重新思考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重新審視景觀建造的本源,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景觀的感知、體驗和參與需求。當前,身體現象學理論在景觀設計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使現代景觀設計的內涵和價值得以提升。
我國兒童游戲空間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政府監管力、政策引導力和政策執行力不足;②專為兒童設計的游戲空間較少,難以形成以點連線、由線及面的完整體系;③設計形式單一,創新較少,兒童是擁有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特殊群體,單一設計手法無法滿足其對多樣化、刺激性和挑戰性的需求[8];④兒童對游戲空間的設計參與較少,明晰兒童體驗、感知和互動的方式,了解其真實需求和感受,才能為其提供更高質量、更具趣味性的游戲空間,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兒童游戲空間是特殊類型的公共空間,不僅是兒童游戲和娛樂的場所,而且具備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特質,是最貼近居民生活圈的戶外活動地點,對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十分重要。身體現象學理論強調身體在認知構建中的核心地位,在兒童游戲空間設計中具有重要意義,具體應用形式如下。
使用者在景觀設計中的地位遠超景物本身,優秀的景觀設計應強調人與景觀之間的相互作用,重視使用者的生理特點和行為活動特點。兒童在游戲空間中的身體感知直接影響其游戲行為和游戲體驗。綜合考慮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身體感知要素的設計方案可提升兒童游戲空間的吸引力,為兒童提供多維度的身體感知體驗。如通過創建不同主題的游樂分區,運用木材、石材等自然材料,加強多種感官體驗,有效激發兒童游戲興趣(見圖2)。
場所是具有整體性的空間實體,其各個部分不僅是簡單的拼接組合,而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成就,共同凸顯其特征、內涵和韻味,形成與周圍環境相關聯的情境,使用者參與其中時可產生情感和聯想,獲得獨特的場所感知。華潤置地社區公園以“星空”為主題,采用開放式和沉浸式設計理念,沿通往售樓部的景觀動線以星座元素打造星光大道,通過聲、光、電等元素營造現代感和藝術性,促進兒童互動并沉浸其中,滑板樂園同樣融入星球的形態,結合滑板場地打造運動與社交屬性相結合的兒童游戲空間,其設計方案將場所主題貫穿始終,強化場所精神,促進兒童參與其中并產生場所感知。
兒童游戲空間可被視為連續的空間序列,其中游戲設施等景觀要素具有傳遞文化信息的敘事功能,通過漸進式的空間組織與構建,設計游戲空間主題、景觀小品風格、植物組團樣式和場所情境主題等,向兒童傳遞游戲空間的設計內涵。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丹德農公園游樂區為整個公園注入活力,沿王子高速公路延伸,與丹德農地區的歷史古跡形成遠距離呼應,通過游戲設施和景觀元素的設計展示空間演變過程,創造富有獨特文化敘事性的游戲空間,使兒童在游戲中獲得對當地歷史文化的深層理解。
兒童游戲空間需確保空間尺度合理,遵循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動作尺度,考量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高、體重等特征,以實現空間環境對兒童游戲行為的引導性和包容性。尺度過小會存在安全隱患、限制兒童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尺度過大易使兒童產生不安全感、浪費空間資源,均不利于激發兒童的參與性。
兒童游戲空間設計需提供多樣的感官體驗,引導兒童與環境互動。如通過智力拼圖、智力積木等游戲幫助兒童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和空間尺度意識,進一步結合虛擬現實技術設計游戲環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見圖3);科學地選擇植物種類、色彩和種植尺度,利用植物的多樣性、季節性特點吸引兒童探索自然、學習知識、感受四季變化,實現體驗式教育。

3 智力積木游戲場景
兒童可通過感知游戲空間邊界的變化增強空間感知能力,因此,設計中可考慮采用多樣化的空間界面變換手法(見圖4)。同時,兒童在游戲中會面對各種挑戰,該挑戰應適合兒童的能力水平,可設置不同難度級別的游戲設施,以鼓勵兒童主動參與、積極探索。

4 多樣化的空間界面變換手法
兒童心智發育尚未成熟,缺乏安全意識,兒童游戲空間設計應首要考慮安全性因素。為防止兒童意外受傷,游戲設施應經過合理的結構設計,選擇環保材料,邊角處做好防撞處理,必要節點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和引導設施,提醒兒童和家長注意安全。
身體現象學理論的介入使設計師追溯設計本源,探尋身體感知與景觀設計之間的關系。本文將身體現象學理論引入兒童游戲空間設計,從身體感知、場所感知、敘事感知三方面闡釋其應用形式,提出考慮兒童生理特征、加強兒童感官體驗、豐富活動空間類型、保證兒童安全的設計策略,以兒童身體感知為中心,重新思考兒童體驗與游戲空間之間的關聯,旨在為今后各類兒童游戲空間設計提供借鑒,倡導創造更具吸引力和參與度的專屬于兒童的活動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