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ZHANG Chen
在我國社區營造中,“第三空間”設計逐漸成為提升社區空間品質的關鍵。以“第三空間”場景化設計為線索,結合我國典型案例,歸納出鄰里場景、創業場景、生態場景為空間主旨的“第三空間”設計特點與設計手法,最終形成社區“第三空間”場景化設計策略指引,為其他社區“第三空間”場景化設計提供參考。
第三空間;場景化設計;社區營造;空間品質
“第三空間”是由美國學者愛德華·索亞基于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三元組合論,結合多年來對城市空間的后現代批判研究提出的概念。“第一空間”被稱為“真實的地方”,“第二空間”被稱為“想象的地方”,“第三空間”被稱為融合真實和想象的“差異空間”。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將居住場所稱為“第一空間”,工作場所稱為“第二空間”,除工作及生活外的非正式社交場所稱為“第三空間”。
社區獨立式建筑是區別于社區底商的建筑類型,在前期多以售樓中心的形式出現,具有造型美觀、辨識度高等特征,宜打造功能性較強的社交空間。
基于地方城市規劃技術管理規定,對社區基本功能提出具體要求,故合理組織空間業態并通過第三方機構高效運營成為社區面臨的主要問題。
成都市和美社區位于成華區和麗路,占地面積1.5km2,常住人口約8萬,是典型的全商住樓盤社區,自2013年以來,社區將公共空間建設放在首位,堅持“一園六中心”的空間格局,“一園”為和美公園,“六中心”為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治理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凱德商業服務中心及養老服務中心。在運營方面,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商業化運營、企業化管理”的思路,依托社區企業,統籌運營社區服務綜合體,實現公益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在業態導入方面,以區域化黨建為抓手,立足群眾需要,一方面引導轄區商家企業成立“商企聯盟”,另一方面引入25個高品質生活性服務項目,為居民提供100余項服務資源,形成“15min便民生活服務圈”,有效覆蓋和美社區及周邊3個社區共15萬余人。在成都和美街道社區中心首層布置社區圖書館,2~3層布置舞蹈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形成復合功能的建筑單體(見圖1)。

1 成都和美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1.2.1 社區圖書館
部分社區鄰里中心以社區圖書館為主導業態,圖書館開敞式空間可為人群的聚集及交流提供良好的環境,其作為文化交流的有形媒介,可提升社區文化氛圍,促進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北京德賢華府社區將社區圖書館改造為一期售樓中心,建筑內部為開敞式空間,采用高低錯落的書架分隔室內空間,明亮輕快,通過暖色調裝飾材料營造溫馨的居家氛圍。
1.2.2 室內體育活動中心
室內體育活動中心是常見的“第三空間”,因國球乒乓球深受社區居民喜愛,部分社區鄰里中心專門設置乒乓球室,或在架空層空間設置乒乓球臺,其中社區鄰里中心的乒乓球室更為安靜,對居民日常生活影響較小。
1.2.3 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以“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為目標,在社區配套功能中引入養老服務。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綜合示范中心001號店通過“三大平臺”實現管家式服務:①養老服務供需對接平臺,精準對接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②指揮調度平臺,依托信息系統及時響應、調度、服務;③體驗展示平臺,設置中醫理療按摩區、慢病管理區、認知癥專區、適老化改造展示區,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體驗服務。通過中央信息化數據管理統一調配資源,重點對社區“15min養老服務圈”的老年人提供醫療、餐飲、保潔、文娛、心理健康等全方位服務。
成都的“創女時代”是公益性創業組織,以“鄰里月臺”為空間載體,實現自下而上的社區參與、居民自助互助和社區文化重建。
瓜山未來社區是浙江省未來社區課題中首批改造類項目,是由原有住房改造成的青年公寓。在創業場景中打造20.1萬m2人才公寓,設計強調個性突出、功能復合,注重共享交流空間,打破生活、工作、社交界限。在集眾創空間、孵化空間、加速器于一體的孵化全鏈條微創園中,配置共享會議室、路演廳、休息室等,為不同創業階段的初創公司提供辦公空間及設施服務,最大限度地實現職住平衡。
成都麓湖藝展中心是集餐飲、銷售、文化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體。以社群為基礎,通過“麓客社創中心”媒體平臺,舉辦涵蓋零售、新消費等方面的創意活動。工作人員對活動流程、參與人員資格等進行審核把控,最終呈現具有一定標準管控且繽紛多樣的創意活動場景。
社區的生態屬性是人們極為關注的屬性,故具有生態屬性的“第三空間”成為研究重點。在生態資源利用上,應尊重場地的山水脈絡,以自然條件為線索,確定各功能組團的用地邊界。在具體設計中,應注重生態環境與建筑功能的結合與滲透,將開放性強的建筑空間與大面積水域相結合,營造全新的空間體驗。
麓湖生態城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區天府大道兩側,是以人工湖為生態基底,社群共融的生態社區。麓湖總面積552萬m2,公園景觀面積111萬m2,湖域面積140萬m2,湖岸線長35km。麓湖既是我國第一個由陸生生態基底轉換為湖泊生態基底的成功案例,又是內陸第一個利用水生生態系統自凈的大型人工湖泊,通過不同的水生植物構成湖底生態鏈,形成良好的天然生態環境。基于人工湖的生態本底,運用“橋”元素串聯各組團,實現“人在畫中游”的效果。在景觀節點塑造上,運用風格各異的景觀元素,結合公共建筑打造公共景觀節點,如在麓湖藝展中心入口處打造公共空間,室外廣場的大臺階與湖水形成良好互動,可承載不同類型的展覽活動(見圖2)。

2 麓湖生態城
河北秦皇島阿那亞社區選址于秦皇島昌黎縣黃金海岸邊,總占地面積6500畝,包括海濱岸線、沙灘沙丘、灘涂濕地等。基于生態本底,通過文化建筑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精神層面的“第三空間”,如海邊圖書館、阿那亞禮堂等標志性建筑,小體量文化建筑空間與廣闊的自然景觀空間形成對比,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第三空間”(見圖3)。

3 阿那亞禮堂(圖片來源:網絡)
在“第三空間”場景化設計中,鄰里場景是人群社會關系的集中體現。大尺度圍合空間包括鄰里中心舞蹈室、歌唱室、議事廳等;小尺度空間包括架空層乒乓球室、會客廳、兒童活動區等。
1)鄰里中心場景一般選址于社區底商或社區公共空間。在裙房內布置鄰里設施,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獨立式社區公共設施空間具有與住宅功能分隔明確、靈活多樣等特點,將售樓中心改造為鄰里中心,或在局部進行未來鄰里場景的實體展示。根據“10min生活圈”社區規模,形成社區“第三空間”配置清單,根據不同功能形成不同空間尺度的鄰里場景。
2)具體空間設計應遵循動靜分區原則,動區布置幸福學堂、社區早教中心等,靜區布置圖書室、文化室等。以空間兼容為導向,合理組織空間功能的分時利用。建筑設計須確保功能空間方正便于使用,軟裝設計須充分考慮家具的可變性與可移動性,如社區早教中心與文化室、圖書室與電子閱覽室均可進行功能轉換。
3)在后期運維管理中,建議采用“黨建引領,業主公約”的雙向管理模式,一方面由社區居委會確定功能空間的運維管理機制,另一方面由社區居民參與制定社區公約,形成軟性的社區監督管理機制。
創業場景設計應與鄰里場景靈活結合,通過各種傳媒渠道進行宣傳,舉辦創業沙龍、共享辦公等活動,打造“共享辦公+創業服務+租賃服務”的創業場景空間,具體設計應從以下層面出發。
1)社區規劃層面 明確創業場景的空間組團,實現共享辦公、創業服務、租賃服務的空間協同效應,形成良好的職住平衡關系。
2)空間設計層面 關注空間的開放性與經濟性,如利用架空層空間打造創業會客廳。
3)室內設計層面 采用明快、鮮艷的顏色,寓意活力與希望,打造更適合年輕人的“創客”空間。
生態場景設計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結合現狀用地與山水特征,依山就勢,以山水景觀為脈,形成整體社區空間結構,具體設計應注重以下方面。
1)保護現狀山水環境 從自然環境中提煉社區的空間結構與組團分區,確定社區的規劃形態。
2)建筑呼應場地地形 包括建筑高度順應場地高程變化、建筑材料與地質地貌的呼應。
3)景觀統一與個性設計 麓湖生態城將“橋”作為整體景觀設計的線索,以道法自然、就地取材為原則,營造不同材質、造型各異的景觀橋,呈現生動的生態場景。
當前,社區“第三空間”品質逐漸被重視,如何高效、合理地組織“第三空間”功能是提升其空間品質的關鍵。在鄰里場景中,分析其基本配套與創新配套功能,在功能復合的基礎上對建筑空間進行排列組合;在創業場景中,打造“共享辦公+創業服務+租賃服務”的創業空間;在生態場景設計中,以麓湖生態城為例,營造生態場景與建筑功能有機結合的公共空間,分析生態資源對建筑空間情感的影響,以實現“第三空間”的設計初衷,為“第三空間”場景化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