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鷺 ,文 靜 ,李 穎 ,先 丹 ,謝 偉 ,李 丹
(1.貴州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畢節市中心分校,貴州 畢節 551700;2.畢節市植保植檢站,貴州 畢節 551700)
馬鈴薯是我國繼水稻、玉米和小麥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晚疫病是世界范圍內馬鈴薯生產上的第一大病害[2],蔓延快,易引起大流行,危害大,甚至造成毀滅性的危害[3]。畢節市作為馬鈴薯的重要產區,常年種植規模26.67 萬hm2以上,馬鈴薯晚疫病發生面積廣,危害程度大,已是畢節地區馬鈴薯首要病害[4]。科學有效的監測技術對指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控尤為重要,可有效控制馬鈴薯晚疫病流行危害,對保障馬鈴薯生產安全和生產主體的經濟利益具有重要意義。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流行與當地氣象因子(溫度、濕度及降雨量等)有密切相關性[5]。基于此,貴州省馬鈴薯晚疫病預警及信息發布系統(以下簡稱“系統”)通過在馬鈴薯種植區域建立無線自動氣象站(QD-3354WV),采集風、溫、濕、雨量、露點、氣壓等氣象因子,通過配置遠程控制模塊將數據傳輸至電腦端,轉換為Excel 數據,然后應用比利時CARAH 預警系統模型,計算出馬鈴薯晚疫病侵染次數、侵染程度和侵染濕潤期(防治適期),及時發布預警,科學指導施藥防治[6-9]。受種植區域環境及馬鈴薯品種感病特性的影響,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及防治時間在不同馬鈴薯種植區及不同馬鈴薯種植品種上存在差異[10]。因此,為引進該系統在畢節市馬鈴薯主產區進行示范應用,針對畢節市馬鈴薯主栽品種,基于該系統指導,在畢節市赫章縣馬鈴薯種植區開展馬鈴薯晚疫病化學防治試驗,分析在系統指導下畢節市馬鈴薯主產區防控馬鈴薯晚疫病的最佳施藥時期與次數,為畢節市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提供指導依據。
試驗在畢節市赫章縣水塘堡鄉水潮村倒石碑組進行,海拔2 020 m,馬鈴薯種植面積30 hm2,土壤為砂壤土,馬鈴薯晚疫病常年發生嚴重。
試驗馬鈴薯品種為費烏瑞它(感病品種)、宣薯2 號(感病品種)、青薯9 號(中抗品種),以費烏瑞它為指示品種。試驗品種均由試驗地農戶提供。
供試藥劑及施藥器械: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美國世科姆公司生產),電動靜電噴霧器(型號為3JWB-16A,太倉市金港植保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1.3.1 氣象數據采集 在試驗地100 m 以內建立QD-3340MV 無線自動氣象站,從馬鈴薯長出第1 株苗開始,以小時為單位,采集風、溫、濕、雨量、露點、氣壓等氣象因子數據,通過配置CDMA 遠程控制模塊將數據遠程傳輸到電腦,并轉換成Excel 數據進行分析。
1.3.2 藥劑試驗 試驗設置4 個處理,每個處理3 次重復,每個小區面積20 m2,隨機區組排列。處理A:從中心病株生成(以試驗區第1 株病株出現為準,下同)開始,對照系統指導防控時間,每代第1 次侵染濕潤期形成時施藥1 次。處理B:從中心病株生成開始,對照系統指導防控時間,每隔1 代的第1 次侵染濕潤期形成時施藥1 次;處理C:從中心病株生成開始,對照系統指導防控時間,每隔2 代的第1 次侵染濕潤期形成時施藥1 次;對照(CK):施清水。具體施藥時間和施藥方法見表1。

表1 馬鈴薯晚疫病藥劑試驗施藥處理設計
各處理最后一次施藥后5 d 開展藥效調查,采用五點交叉取樣法,每處理定5 點,每點定5 株,共查25 株,記載發病株數和發病植株嚴重度級別,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病情分級標準和發生程度分級指標參照《馬鈴薯晚疫病監測技術規范》(DB52/T 568-2009)[11]執行。
病情指數=[∑(病級×相對應病葉數)/(調查總葉片數)×9]×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馬鈴薯成熟后對各小區產量進行測產驗收,計算產量和增產率。
增產率=[(處理區產量-對照區產量)/對照區產量]×100%
從表2 可知,從中心病株生成開始,按照系統提示進行馬鈴薯晚疫病施藥防控,各施藥處理的發病程度皆輕于對照。處理A 發病程度最輕,處理B 其次,處理C 第三,對照最嚴重,平均病情指數分別為23.26、61.78、76.00 和96.54。經Duncan 方差分析,各處理間病情指數差異顯著。

表2 各處理馬鈴薯晚疫病病情指數
從表3 可知,從中心病株生成開始按照系統提示進行馬鈴薯晚疫病施藥防控,處理A 防治效果最好,達76.01%;處理B 其次,防治效果為36.32%;處理C 最差,防治效果為21.69%。經Duncan 方差分析,各處理間防控效果差異極顯著。結合處理A 的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程度最輕、處理C 的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程度較重(表1)的情況,表明按照系統提示進行馬鈴薯晚疫病施藥防控,以每代第1 次侵染濕潤期形成時施藥1 次的防治效果最好,而每隔2 代的第1 次侵染濕潤期形成時施藥1 次的防治效果最差。

表3 各處理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
馬鈴薯成熟后對各小區產量進行測產驗收,從表4 可知,從品種角度比較,青薯9 號產量最高,平均為2 221.10 kg/667m2;宣薯2號次之,平均產量為1 903.31 kg/667m2;費烏瑞它較低,平均產量為1 612.80 kg/667m2。經Duncan 方差分析,品種間產量差異顯著。從施藥方式角度比較,處理A 產量最高,平均為2 335.96 kg/667m2;處理B 次之,平均產量為1 991.70 kg/667m2;處理C 第三,平均產量為1 752.06 kg/667m2;對照最低,平均產量為1 569.87 kg/667m2。經Duncan 方差分析,處理A 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顯著。綜合表明馬鈴薯產量與施藥次數和品種自身的農藝性狀相關。

表4 各處理的馬鈴薯產量kg/667m2
從表5 可知,各施藥處理均較對照增產。其中處理A 增產幅度最大,增產698.43~877.33 kg/667m2,增產率36.91%~69.94%,平均增產率為51.03%。處理B 增產幅度第二,平均增產率為27.25%;處理C 增產幅度第三,平均增產率為12.03%。從品種看,費烏瑞它增產幅度最大,平均增產477.89 kg/667m2,平均增產率38.10%(其中處理A 區費烏瑞它增產877.33 kg/667m2,增產率69.94%,為所有試驗小區中最高);宣薯2 號增產幅度第二,平均增產454.02 kg/667m2,平均增產率29.05%;青薯9 號增產幅度第三,平均增產438.81 kg/667m2,平均增產率23.16%。

表5 各施藥處理馬鈴薯增產情況
從表6 可知,各施藥處理均較對照增收。其中處理A 增收效益最高,較對照平均增產766.09 kg/667m2,馬鈴薯單價以2 元/kg 計,平均新增產值1 532.17 元/667m2,減去防控成本329 元/667m2[施藥次數×(藥費27 元+人工費20 元)/(667m2·次)],平均新增純收益1 203.17 元/667m2。處理B 增收效益次之,較對照平均新增產量421.83 kg/667m2,平均新增產值843.67 元/667m2,減去防控成本188 元/667m2,平均新增純收益655.67 元/667m2。處理C 增收效益最低,較對照平均新增產量182.19 kg/667m2,平均新增產值364.39 元/667m2,減去防控成本141 元/667m2,平均新增純收益223.39 元/667m2。經Duncan 方差分析,各處理間新增純收益差異顯著。

表6 各處理馬鈴薯的新增經濟效益
綜上,處理A 的防控成本雖然遠高于處理C,但結合處理A 的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最好、處理C 的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最差(表2)的情況,處理A 因其防控效果遠高于處理C,其馬鈴薯的新增純收益也遠高于處理C。表明按照系統提示進行馬鈴薯晚疫病施藥防控,在每代第1 次侵染濕潤期形成時施藥1 次,最終的馬鈴薯經濟效益最好,而每隔2 代的第1 次侵染濕潤期形成時施藥1 次,最終的馬鈴薯經濟效益最差。
總體來看,在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指導下,分別在不同侵染濕潤期(每1 代、每2 代、每3 代)第1 次形成時施用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對馬鈴薯晚疫病均能取得一定的防控效果。從施藥方式看,在第1 次侵染濕潤期形成時開始防治,連續施藥7 次的處理馬鈴薯晚疫病發病最輕,平均病情指數為23.26,防治效果最好,達76.01%;產量最高、平均為2 335.96 kg/667m2,增產幅度最大,平均增產766.09 kg/667m2,平均增產率為51.03%,新增純收益最顯著,平均為1 203.17 元/667m2。從馬鈴薯品種看,在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指導下,連續施藥7 次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與不施藥的對照處理相比,感病品種的增產幅度大于抗性較強的品種,經施藥處理的費烏瑞它、宣薯2 號、青薯9 號分別較其未施藥處理平均增產877.33 kg/667m2、722.51 kg/667m2、698.43 kg/667m2,平均增產率分別為69.94%、46.23%和36.91%。綜合防治效果與純收益,在馬鈴薯晚疫病每代第1 次侵染濕潤期形成時施藥1 次的防治方法最優,可在生產中推廣應用。試驗結果也表明,通過加密布設馬鈴薯晚疫病無線自動氣象站,充實貴州省馬鈴薯晚疫病預警及信息發布系統監測站點,擴大監測區域,可有效指導馬鈴薯種植區開展馬鈴薯晚疫病科學防控,對馬鈴薯增產增效,促進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具有較大的潛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