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青 ,沈 勰 ,陳發元 ,宗 儀 ,楊 磊 ,黃德樸 ,茍光劍
(1.貴州省煙草公司黔西南州公司,貴州 興義 562400;2.江蘇中煙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3.湖南中煙有限責任公司,湖南 長沙 410023)
烤煙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成熟度是煙葉品質形成的中心因素,生產實踐證明,在品種、土壤和栽培條件相似、田間煙株生長一致的情況下,采收成熟度好的煙葉,易烘烤,烤后煙葉品質好、等級高、香吃味也比較好。對煙葉品質的貢獻,成熟采收與田間栽培、烘烤技術分別各占1/3[1],煙葉成熟采收是煙葉生產的重要環節,正確采收,保證煙葉成熟度,是獲得優質煙葉的前提和基礎[2-3]。
不同成熟度的煙葉,其煙葉外觀及烤后質量表現出較大差異。研究表明,在未熟、初熟、適熟、過熟4 種成熟度檔次中,未熟葉,鮮煙顏色淡綠,組織緊密,烤后多為青黃煙,彈性差,油分稍有,色度弱,厚度稍薄,有硬實感;初熟葉,鮮煙顏色綠黃,組織結構尚疏松,烤后煙葉多呈淺黃色,桔黃色煙少,有油分,彈性較好,色度強,厚度稍薄;適熟葉,鮮煙葉顏色淺黃至淡黃,組織結構疏松,烤后煙葉桔黃色煙多,葉片厚度適中,有油分,彈性好,結構疏松,色度濃,顆粒感強,外觀質量較好;過熟葉,鮮煙葉顏色深黃或寡白,葉尖、葉緣枯焦,烤后煙葉顏色淡,油分稍有,厚度薄,光澤差,外觀質量差[4]。隨著成熟度的提升,煙葉外觀質量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5]。成熟度適宜的煙葉,其外觀質量較好,反之則較差。另有研究表明,烤煙延遲2 周采收,煙葉有雜色與破損,油分略少;延遲1 周,煙葉組織疏松;提前1 周采收,煙葉組織稍密,油分偏少;正常成熟采收,煙葉組織疏松,油分稍多[6]。現有研究表明,煙葉外觀質量與煙葉成熟度關系密切,因而可作為判斷煙葉成熟度的重要依據。探明煙葉成熟過程中的外觀特征變化規律,為煙葉采收時間選擇提供科學依據,對清甜香型烤煙不同部位煙葉成熟過程中的外觀特征及烤后外觀質量進行考察,分析煙葉外觀質量隨打頂后時間推移的變化特征規律。
供試烤煙品種為黔西南州主栽品種云煙87、引進新品種云煙121 和黔西南州選育的當地品種AY17。
試驗于2020 年在普安縣新店鎮爛木橋村小坪地進行。采用井窖式移栽,4 月15—30 日移栽,移栽過程不超過1 d。移栽苗選用壯苗,煙苗素質基本一致。試驗煙株的栽培管理措施,按黔西南州優質煙生產技術規范進行。
每個烤煙品種精選5 株有代表性的、發育正常的煙株,分下(不含腳葉的下部第3 葉)、中(中部第9 葉)、上(上部第15 葉)3 個部位定葉位掛牌,觀察葉片表面顏色、主脈顏色、茸毛脫落程度、莖葉角度大小等外觀特征。每次對觀察測定葉片進行拍照。
下部葉:打頂前4 d 開始觀察測定下部第3 葉成熟外觀特征,每3 d 觀察測定1 次,共進行6 次(至打頂后11 d),各處理依次記為XM1、XM2、XM3、XM4、XM5、XM6。
中部葉:打頂后15 d 開始觀察測定中部第9 葉成熟外觀特征,每5 d 觀察測定1 次,共進行6 次(至打頂后40 d),各處理依次記為CM1、CM2、CM3、CM4、CM5、CM6。
上部葉:打頂后40 d 開始觀察測定上部第15 葉成熟外觀特征,每5 d 觀察測定1 次,共進行6 次(至打頂后65 d),各處理依次記為BM1、BM2、BM3、BM4、BM5、BM6。
同一片煙葉連續觀測5~6 次后采收。根據烤煙煙葉成熟的要求,結合當地煙葉采收成熟度情況,分品種和部位,分別對XM3、XM4、XM5、XM64 個處理采用同一下部葉烘烤工藝下烘烤,CM3、CM4、CM5、CM64 個處理采用同一中部葉烘烤工藝下烘烤,BM3、BM4、BM5、BM64 個處理采用同一上部葉烘烤工藝烘烤,對各處理煙葉烤后外觀特征變化進行考察。
2.1.1 云煙87 由表1 和圖1 可知,打頂前4 d,云煙87 下部煙葉(第3 葉位)的葉面深綠,無黃色顯現,主支脈未變白;打頂前1 d,葉尖、葉緣顏色開始呈現淺綠色,葉面開始退綠;打頂后5 d,葉尖、葉緣呈淺綠色,葉面變黃40%左右,主脈、支脈逐漸變白至1/3 左右,茸毛逐漸脫落,莖葉夾角明顯增大;打頂后8 d,葉面呈現明顯黃色,葉面變黃60%,主脈支脈基本變白,茸毛大部分脫落;打頂后11 d,葉面變黃70%以上,葉尖、葉緣呈黃白色,主支脈基本全白,葉面不同程度出現黃白斑塊和病斑導致的組織壞死。

圖1 云煙87 下部煙葉(第3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表1 云煙87 下部煙葉(第3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2.1.2 AY17 由表2 和圖2 可知,打頂前4 d,AY17 下部煙葉(第3 葉位)的葉面深綠,無黃色顯現,主脈支脈未變白;打頂前1 d 至打頂后5 d,葉面葉尖、葉緣呈淺綠色,葉面黃色開始逐步顯現,主脈、支脈逐漸變白至1/3 左右,茸毛逐漸脫落,莖葉夾角逐漸增大;打頂后8 d,葉尖、葉緣、葉面黃色顯現明顯,主支脈變白速度加快,莖葉夾角明顯增大;打頂后11 d,葉面變黃70%以上,葉緣呈黃白色,已出現枯尖,主脈支脈基本全部變白,葉面出現大面積黃白斑塊。

圖2 AY17 下部煙葉(第3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表2 AY17 下部煙葉(第3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2.1.3 云煙121 由表3 可知,打頂前4 d,云煙121 下部煙葉(第3 葉位)的葉尖、葉緣呈深綠色,葉面無黃色顯現,莖葉夾角較小;打頂前1 d 至打頂后5 d,葉面葉尖、葉緣呈淺綠色,葉面黃色開始逐漸顯現,主脈、支脈逐漸變白,茸毛逐漸脫落;打頂后8 d,葉尖、葉緣呈黃綠色,葉面開始顯現較明顯黃色,主脈、支脈變白2/3 左右,茸毛脫落明顯加快,大部分脫落,莖葉夾角明顯增大;打頂后11 d,葉尖、葉緣呈黃白色,葉面變黃60%~70%,葉面黃色顯現明顯,莖葉夾角進一步增大。

表3 云煙121 下部煙葉(第3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2.2.1 云煙87 由表4 和圖3 可知,打頂后15 d,云煙87 中部煙葉(第9 葉位)的葉尖、葉緣呈深綠色,葉面無黃色顯現,莖葉夾角較小;打頂后20 d,葉尖、葉緣呈淺綠色,葉面開始有黃色顯現;打頂后25 d,葉面變黃50%左右,莖葉角度明顯增大;打頂后30 d,葉尖、葉緣呈黃綠色,主脈、支脈變白明顯;打頂后35 d,葉面變黃70%左右,葉面黃色顯現明顯;打頂后40 d,葉面出現黃白斑塊。

圖3 云煙87 中部煙葉(第9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表4 云煙87 中部煙葉(第9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2.2.2 AY17 由表5 和圖4 可知,打頂后15 d,AY17 中部煙葉(第9 葉位)的葉尖、葉緣呈深綠色,葉面無黃色顯現,主脈、支脈未變白,莖葉夾角較小;打頂后20 d,葉尖、葉緣呈淺綠色,葉面開始有黃色顯現;打頂后30 d,葉面變黃50%左右,莖葉角度明顯增大;打頂后35 d,葉面變黃60%左右,葉面黃色顯現明顯;打頂后40 d,葉面開始出現黃白斑塊。

圖4 AY17 中部煙葉(第9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表5 AY17 中部煙葉(第9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2.2.3 云煙121 由表6 可知,打頂后15 d,云煙121 中部煙葉(第9 葉位)的葉尖、葉緣呈深綠色,葉面無黃色顯現,莖葉夾角較小;打頂后20 d,葉尖、葉緣呈淺綠色,葉面開始有黃色顯現,葉面變黃明顯加快;打頂后30 d,葉面變黃50%左右,莖葉角度明顯增大;打頂后40 d,葉尖、葉緣呈黃色,葉面開始出現黃白斑塊。

表6 云煙121 中部煙葉(第9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2.3.1 云煙87 由表7 和圖5 可知,打頂后40 d,云煙87 上部煙葉(第15 葉位)的葉面、葉尖、葉緣呈深綠色,主脈未變白;打頂后45 d,主脈、支脈逐步變白;打頂后55 d,葉面變黃60%,主脈、支脈變黃2/3,葉面開始有明顯成熟斑;打頂后65 d,葉面變黃70%并出現黃白斑。

圖5 云煙87 上部煙葉(第15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表7 云煙87 上部煙葉(第15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2.3.2 AY17 由表8 和圖6 可知,打頂后40 d,AY17 上部煙葉(第15 葉位)的葉面、葉尖、葉緣呈深綠色,主脈、支脈未變白;打頂后45 d,主脈、支脈逐步變白;打頂后55 d,葉面變黃50%,葉尖、葉緣呈黃綠色,主脈、支脈變黃2/3,葉面開始有明顯成熟斑;打頂后65 d,葉面變黃70%,并出現黃白斑和病斑導致的組織壞死。

圖6 AY17 上部煙葉(第15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表8 AY17 上部煙葉(第15 葉位)成熟過程外觀特征變化
2.3.3 云煙121 由表9 可知,打頂后40 d,云煙121 上部煙葉(第15 葉位)的葉面、葉尖、葉緣呈深綠色,主脈、支脈變白1/4;打頂后55 d,葉面變黃60%,葉尖、葉緣呈黃綠色,主脈、支脈變黃2/3;打頂后60 d,葉尖、葉緣呈黃綠色,葉面開始有明顯成熟斑;打頂后65 d,葉面變黃70%并出現黃白斑。

表9 云煙121 上部煙葉(第15 葉位)成熟過程的外觀特征變化
2.4.1 下部煙葉 由表10 可知,采用同一烘烤工藝,不同烤煙品種下部煙葉的烤后外觀特征均以XM4處理最好,表現為柔軟,身份稍薄,油分較多,顏色正黃至金黃;XM5處理次之,表現為柔軟,身份稍薄至薄,油分較少,顏色正黃;處理XM3和XM6最差,表現為尚柔軟或柔軟,葉面有少量含青,身份稍薄或薄,油分少,顏色淡黃或偏暗。

表10 不同處理下部葉烤后的外觀特征
2.4.2 中部煙葉 由表11 可知,采用同一烘烤工藝,不同烤煙品種中部煙葉烤后的外觀特征均以CM5處理最好,表現為柔軟,身份中等,油分較多至多,顏色金黃(正黃)至橘黃(金黃);CM3處理最差,表現為生僵至尚柔軟,有少量含青,身份稍厚,油分少,顏色淡黃。

表11 不同處理中部葉烤后的外觀特征
2.4.3 上部煙葉 由表12 可知,采用同一烘烤工藝,不同品種上部煙葉烤后的外觀特征均以BM6處理最好,表現為尚柔軟至柔軟,身份稍厚至中等,油分較多至多,顏色橘黃(深黃、金黃)至深黃(橘黃、紅黃);BM5處理次之,表現為尚柔軟,身份稍厚,油分較多,顏色正黃至金黃;BM3處理最差,表現為僵硬,含青較重,身份厚,油分少,顏色青黃。

表12 不同處理上部葉烤后的外觀特征
3 個參試烤煙品種煙葉成熟過程中,不同部位煙葉的外觀隨打頂天數的推移呈現如下變化:1)下部葉打頂前葉尖、葉緣呈深綠色,葉面無黃色顯現,莖葉夾角較小;打頂后葉尖、葉緣、葉面逐漸退綠變黃,主脈、支脈逐漸變白,茸毛逐漸脫落;打頂后5 d,葉面變黃50%左右,主脈、支脈變白1/3 左右,莖葉角度明顯增大;隨打頂后時間的推移,葉面變黃、主脈、支脈變白速度明顯加快,打頂后11 d,葉面不同程度出現黃白斑塊。2)中部葉打頂后15 d,葉尖、葉緣呈深綠色,葉面無黃色顯現,主脈、支脈未變白,莖葉夾角較小;打頂后30 d,云煙87 葉面變黃60%左右,主脈、支脈變白2/3 左右,云煙121、AY17 葉面變黃,主脈、支脈變白略慢,打頂后35 d 葉面變黃60%左右,主脈、支脈變白2/3 左右。3)上部葉打頂后40 d,葉尖、葉緣呈深綠色,葉面無黃色顯現;打頂后55 d,葉面變黃60%左右,主脈、支脈變白2/3 左右;打頂后60 d,葉面變黃70%左右,葉面開始出現黃白斑。
對不同打頂后時間采收的煙葉進行烘烤,3 個參試烤煙品種下部煙葉均以打頂后5 d采收的外觀質量最好,表現為柔軟,身份稍薄,油分較多,顏色正黃至金黃;打頂后35 d 采收的外觀質量次之,表現為柔軟,身份稍薄至薄,油分較少,顏色正黃;打頂后2 d、11 d 采收的外觀質量最差,表現為尚柔軟,葉面有少量含青,身份稍薄或薄,油分少,顏色淡黃或偏暗。中部煙葉以打頂后35 d 采收的外觀質量最好,表現為柔軟,身份中等,油分較多至多,顏色金黃(正黃)至橘黃(金黃);打頂后25 d采收的外觀質量最差,表現為生僵至尚柔軟,有少量含青,身份稍厚,油分少,顏色淡黃。上部煙葉以打頂后65 d 采收的外觀質量最好,表現為尚柔軟至柔軟,身份稍厚至中等,油分較多至多,顏色橘黃(深黃、金黃)至深黃(橘黃、紅黃);打頂后60 d 采收的外觀質量次之,表現為尚柔軟,身份稍厚,油分較多,顏色正黃至金黃;打頂后50 d 采收的外觀質量最差,表現為僵硬,含青較重,身份厚,油分少,顏色青黃。
綜上,對于甜香型烤煙品種云煙87、云煙121、AY17,根據其成熟過程及烤后的煙葉外觀特征變化,其不同部位煙葉適宜采收時間,下部葉為打頂后5 d 左右,此時煙葉葉尖、葉緣呈淺綠色,葉面變黃40%左右,主脈、支脈變白1/3 左右,莖葉角度60°左右,茸毛部分脫落;中部葉為打頂后35 d,此時葉面變黃至60%~70%,主脈、支脈變白2/3,莖葉角度85°左右,茸毛大部分脫落;上部葉為打頂后65 d,此時葉面變黃70%,主脈變白2/3 以上,支脈基本全白,莖葉角度大于90°,茸毛基本脫落,葉面出現黃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