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芳
(1.杭州臨安元生糧油專業合作社,浙江 杭州 311314;2.浙江農藝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1)
甬優15 由寧波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選育,是粳型不育系甬粳4 號A 和秈型恢復系F5032 配組育成的秈粳雜交遲熟中稻組合,2012 年通過浙江省審定(浙審稻2 012 017),2013 年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秈粳雜交中稻(農辦科〔2013〕9 號),先后通過福建、江西引種備案,適宜在浙江、福建、江西作單季中稻種植。與傳統的雜交秈稻相比,甬優15 表現產量優勢強,熟期適宜,米質優,且具有壯稈大穗,后期熟色佳,抗倒性好等優點。2018年在杭州市區農技推廣部門的指導下,杭州臨安元生糧油專業合作社引進試種,并開展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配套集成和稻米產業化開發嘗試。因其稻米外觀好,食味適口性好,甬優15 以“浙太”太陽米的品牌獲“2018 年浙江好稻米”金獎產品和杭州市名牌產品稱號。為更好地推廣種植秈粳雜交超級稻甬優15,介紹甬優15 的特征特性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2020—2021 年在杭州市臨安區太陽鎮種植甬優15,5 月中旬播種,6 月中旬移栽,2020 年、2021 年播齊歷期均較對照中浙優8號短2 d,2 年平均播齊歷期為97.5 d。2020年、2021 年全生育期分別較對照中浙優8 號長4 d、5 d,2 年平均全生育期為142.5 d(表1)。表明甬優15 灌漿期長于對照。甬優15 生育期較長,在當地可搭配小麥或油菜茬口,但季節較緊,需加強兩季作物的田間管理。

表1 甬優15 的生育期
甬優15 兩年平均有效穗11.8 萬穗/667m2,成穗率53.5%,株高127.9 cm,每穗總粒291.9粒,每穗實粒數252.6 粒,結實率86.6%,千粒重28.1 g(表2),同時具有莖稈粗壯、株型緊湊、后期青稈黃熟、有頂芒等特性。與對照中浙優8 號相比,甬優15 植株高、分蘗力弱、有效穗數少,但成穗率、結實率更高、穗型更大、千粒重更重。

表2 甬優15 的主要農藝性狀
甬優15 在2008—2009 年浙江省區試中米質指標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部頒3 等和4 等,2 年平均整精米率為63.8%,長寬比為2.6,堊白粒率為16.0%,堊白度為3.0%,透明度2 級,膠稠度為84 mm,直鏈淀粉含量為14.1%。2020—2021 年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對臨安區太陽鎮種植的稻谷樣品檢測結果表明甬優15 的米質指標達到部頒2 等,2 年平均整精米率為69.1%,長寬比為2.6,堊白粒率為7.0%,堊白度為2.4%,透明度1 級,膠稠度為84 mm,直鏈淀粉含量為14.9%(表3)。甬優15 整精米率高,膠稠度較長,米飯適口性廣。在大田生產后期做到干濕交替,確保灌漿充分,并且充分成熟后收割,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堊白粒率和堊白度,使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得到優化。

表3 甬優15 的稻米品質主要指標
據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保護所2008—2009 年抗性鑒定表明,甬優15平均葉瘟0.3 級,穗瘟2.4 級,穗瘟損失率2.5%,稻瘟病綜合指數為1.6,白葉枯病6.0 級,褐稻虱9 級,條紋葉枯病抗性1 級。據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保護研究所2019 年抗性鑒定結果,平均葉瘟3.5 級,穗瘟7.0 級,穗瘟損失率3.0%,稻瘟病綜合指數為4.8,白葉枯病6.5 級,褐稻虱9 級,稻曲病中抗。鑒定結果表明,隨著推廣種植年數增加,甬優15 稻瘟病抗性有退化趨勢,稻瘟病綜合指數從1.6 上升到4.8,抗性從抗轉變為中感,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稻瘟病防治。
2008 年甬優15 參加浙江省單季雜交秈稻區試,平均產量為591.8 kg/667m2,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6.7%,增產達顯著水平;2009年續試,平均產量為602.4 kg/667m2,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10.6%,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 年浙江省區試平均產量597.1 kg/667m2,比對照增產8.6%。2011 年甬優15 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634.5 kg/667m2,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9.2%。為驗證甬優15 的豐產性,2020—2021年在臨安區太陽鎮小麥茬口以當地主栽品種中浙優8 號作為對照,根據甬優15 特征特性,按“稀播壯秧、大田早發、主攻大穗”的技術路線,連續2 年開展對比試驗,甬優15 2 年平均產量為751.6 kg/667m2,比對照中浙優8 號增產116.1 kg/667m2,增產率18.3%,秈粳雜交稻表現出比雜交秈稻明顯的產量優勢(表4)。
小麥收割后立即翻耕并灌滿田水以淋溶清洗土壤,減少麥田化學除草劑殘留對水稻的影響。盡量清理小麥秸稈,如全量還田則需有足夠的時間使秸稈充分腐爛,以防水稻發僵,促進稻苗早發。需注意大田的平整度,方便后續水分管理和雜草防治。
根據小麥油菜收獲期確定播種期,在臨安區種植應選擇在5 月15 日前后播種。大田用種量為0.80~1.25 kg/667m2,其中手插水育大秧用種量為0.80 kg/667m2,按秧本比11∶2留足秧田;機插秧用種量1.25 kg/667m2,秧盤播種量50~60 g/盤。手拔秧在1 葉1 心至2葉期施斷奶肥,尿素5 kg/667m2,3~4 葉期施促蘗肥,尿素7.5 kg/667m2,在移栽前3~5 d施起身肥,尿素10 kg/667m2,同時噴施防病治蟲藥劑,做好帶藥下田工作。
作單季晚稻栽培,秧齡控制在25 d 以內,盡可能適當早栽,手插密度行株距27 cm×27 cm,每叢插2 苗,機插密度行株距30 cm×20 cm,每叢2~3 苗。做到淺水淺插勻插,盡量減少漏株、缺株。
淺水插種,移栽后4 d 秧苗返青,排干田水,曬田3~5 d,待田間泥土表層收燥,稻株新根發出后灌5~10 cm 水層,自然落干后再灌水并在分蘗期保持田間有10 cm 左右水層。
甬優15 植株高大,劍葉長,繁茂性好,肥料施用時減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用量,在750 kg/667m2產量水平下,一般純氮施用量為15 kg/667m2左右,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以1∶0.8∶1 為宜。施用有機肥有利提高產量,并且對提高稻米品質有明顯作用,一般可施用商品有機肥1 000 kg/667m2。切忌后期氮肥過量,避免引起倒伏減產。60%化學氮肥和全部磷肥以及商品有機肥作基肥施入,其余肥料在移栽后7 d 和14 d 作追肥施入,甬優15 原則上不施用穗肥。
播種前種子用藥劑處理,預防惡苗病等種傳病害;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薊馬和灰飛虱,本田期應根據水稻病蟲害預測預報做好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選用安全高效藥劑,在確保稻米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把病蟲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