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齊心 ,吳玙彤 ,何潤霞 ,李 晨 ,熊 力 ,郭小江 ,楊紅文 *
(1.貴州省畜禽遺傳資源管理站,貴州 貴陽 550001;2.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5;3.道真縣畜牧漁業發展中心,貴州 遵義 563500;4.貴州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8;5.貴州省草地技術試驗推廣站,貴州 貴陽 550001)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生豬生產和消費國[1]。21 世紀以來,我國生豬產業發展迅速,逐步實現規?;?、規范化、現代化發展[2]。作為全國生豬重要產區,貴州擁有香豬、柯樂豬、黔北黑豬等7 個地方豬品種,數量排全國第4 位,全國前20 強生豬產業化龍頭企業中有16 家落戶貴州62 個縣(市、區),全省生豬養殖產值占畜牧業產值比重長期保持在55%左右,在規?;?、規范化、現代化發展方面都取得了積極成效,是貴州農業中最具率先實現現代化潛力的重點產業。2020 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將生豬產業列為全省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3]。2022 年,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聯合貴州省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出臺《關于促進生豬產業穩健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從發展體系、機制和保障等方面綜合施策,力爭用5~10 年的時間,推動基本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調控有效、產銷協調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經過近幾年發展,貴州生豬產業取得“兩逆轉一提升”,即仔豬、肥豬從凈調入逆轉為凈調出,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比重大幅提升的明顯成效,為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為科學把握貴州生豬產業發展定位和重點方向,推進貴州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基于貴州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分析貴州生豬產業在全國生豬產業中的競爭力水平,并針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提升對策。
“十二五”以來,貴州生豬產業規??傮w呈現穩中有升趨勢,生豬飼養量占全國3%左右,年均生豬存欄1 511.9 萬頭、出欄1 793.90 萬頭、豬肉產量159.70 萬t,生產規模處于全國中上游位置。2022 年,全省生豬存欄1 542.70 萬頭、出欄1 984.70 萬頭、豬肉產量178.90 萬t(表1);分區域看,遵義、畢節和銅仁3 個市生豬養殖規模排全省前3 位,生豬出欄量占全省總出欄量1/2(表2);威寧、七星關、播州、習水、開陽、盤州、思南、松桃、黔西、興義等10 個縣(市、區)生豬出欄量占全省總出欄量1/3(表2)。

表1 2011—2022 年貴州及全國生豬生產情況

表2 2022 年貴州省部分市(州)、縣(市、區)生豬生產情況
目前關于農業比較優勢分析的方法較多,如潘丹等[4-5]利用資源稟賦系數法、概率優勢分析法對全國蛋雞生產布局、畜產品生產區域結構等進行研究;陳其兵等[6]利用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和聚類分析法對特定市縣經濟作物比較優勢進行分析;時延鑫等[7-10]利用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對部分省份肉牛、糧食、生豬的生產優勢進行分析。綜合各類研究成果,考慮相關數據的收集難易程度和不同測算方法得出結果具有相似性,采用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分析法對貴州生豬產業比較優勢情況進行分析。
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包括效率優勢指數(EAI,Efficiency Advantage Indices)、規模優勢指數(SAI,Scale Advantage Indices)和綜合優勢指數(AAI,Aggregated Advantage Indices)。針對生豬生產,效率優勢指數指特定地區、特定時期生豬產量水平與該地區全部畜產品產量比值,與同一特定時期全國同一比值的比率。該指標從資源內涵生產力上反映特定地區生豬生產的效率比較優勢,展現特定地區自然條件、科技水平及物質投入等對生豬生產能力的影響。計算公式:
式中,EAIij表示i省生豬產品的效率優勢指數,Nij表示i省生豬的產量,Ni表示i省全部畜產品的產量,Nj表示全國生豬的產量,N表示全國畜產品的產量。若EAIij>1,說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省生豬生產具有效率優勢;若EAIij<1,說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省生豬生產處于劣勢。EAIij值越大,生豬生產的效率優勢越明顯。
規模優勢指數指特定地區、特定時期生豬生產規模與該地區全部畜產品生產規模比值,與同一特定時期全國同一比值的比率。該指標從規模經濟效益上反映特定地區生豬生產的規模比較優勢,展現該地區養殖習慣、市場需求、養殖制度、資源稟賦等對生豬生產專業化程度的影響。計算公式:
式中,SAIij表示i省生豬生產的規模優勢指數,GSij表示i省生豬養殖規模,GSi表示i省全部畜禽的養殖規模,GSj表示全國生豬的養殖規模,GS表示全國全部畜禽的養殖規模。若SAIij>1,說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省生豬生產具有規模比較優勢;若SAIij<1,說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省生豬生產規模處于劣勢。SAIij值越大,生豬生產的規模優勢越明顯。式中畜禽主要指豬、牛、羊、家禽。為便于計算,統一將牛、羊、家禽折算為豬單位,參照《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11],其折算系數:1 頭牛=3 個豬單位,1 只羊=0.25 個豬單位,1 只家禽=0.025 個豬單位。
綜合優勢指數是效率優勢和規模優勢綜合作用的結果,全面反映特定地區、特定時期生豬生產的優勢程度。效率優勢和規模優勢兩者具有顯著的相互制約關系,只要其中一方處于劣勢,整體將不具備綜合比較優勢。計算公式為:
式中,AAIij表示i省生豬生產的綜合優勢指數,若AAIij>1,說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省生豬生產具有綜合比較優勢;若AAIij<1,說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省生豬生產沒有綜合比較優勢。AAIij值越大,生豬生產的綜合比較優勢越明顯。
從表3 可知,“十二五”以來,貴州省生豬生產的效率優勢指數均大于1,平均為1.28,最高為1.33(2019 年、2020 年),最低為1.23(2017 年、2018 年),各年份間指數變化幅度不大;規模優勢指數均大于1,平均為1.07,除2019 年提高到1.13 外,其他年份保持總體平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貴州省生豬生產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相對較??;綜合優勢指數均大于1,平均為1.17,其整體走勢與規模優勢指數的走勢保持一致,說明貴州生豬產業在全國具有較為明顯的競爭優勢,與貴州生豬生產規模處于全國中上游位置的現狀相對應,也說明貴州生豬產業具備作為區域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并可繼續做大做強的基礎條件。

表3 貴州省生豬產業比較優勢指數
貴州地方豬品種多,具有耐粗飼、易早熟、肉香細嫩、肥而不膩、基因純合等特點,但開發利用不充分不均衡,目前全省地方豬品種養殖量僅占生豬養殖總量的6%左右。同時,種豬企業自主創新意識總體不強,長期存在重引種、輕培育的傾向,陷入“引種—退化—再引種”的惡性循環,育種方面專業人才儲備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弱,飼養的常規品種中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占90%以上[12]。
貴州省生豬規?;B殖比例逐年提高,但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明顯,生豬仍以小規模散養為主。2020 年,貴州生豬規?;瓿鰴?00 頭以上)養殖比重為27.2%,而全國平均為57%[13]。
貴州山地特征明顯,喀斯特地貌分布廣,46%的土地為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和耕地,61%的土地坡度大于25°,加之豬場選址對糞污處理條件、交通、供水、供電、防疫等方面的要求較高,規?;s化養殖項目選址受制約。
貴州玉米主要通過自然曬干,含水量差異較大,不利于工業飼料標準化生產;玉米銷售組織化程度不高,飼料生產企業傾向于從東北和西北地區集中統一和批次化采購。加之大部分豆粕從廣東省陽江港、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等地購入,導致貴州工業飼料原料成本較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高190 元/t左右,比湖南省、四川省高150 元/t 左右,比云南省高60 元/t 左右。工業飼料原料成本高,制約生豬產業發展。
全省集中定點屠宰加工生豬數量占總出欄數比例為32%,較全國平均水平低18 百分點左右。全省有豬肉制品加工企業70 家,但全年產量僅為1.5 萬t,企業規模總體偏小,且產品以腌臘肉制品為主,占比95%。
總體上,貴州生豬產業優勢較為明顯,發展潛力較大,但種源不足、成本較高等問題也不容忽視。為此,可從穩定養殖規模、做大產品加工、建強產業鏈條、助推三產融合等方面著力,通過以下措施提升貴州生豬產業競爭力。
按照豬場規模大小,每年分類改造升級一批規模豬場,引導豬場強化防疫、糞污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自動化環境控制、飼喂和糞污處理系統應用水平。大力推廣“大場帶小場”模式,鼓勵中小養殖場以設施、勞動力、產品等為紐帶,與“大場”開展業務合作和聯合經營,探索“小場貸款、大場擔保、政府貼息”等資金籌措方式,每年新增培育一批家庭農場[14]。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及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創辦企業[15],推動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快速提升。
加強常規品種選育,支持貴州省內的富之源、德康、溫氏、智源、愛科欣等企業同步推進聯合育種和企業集團育種,培育生長速度快、大體型、生產性能全國領先的“黔系”杜長大種豬。同時,加大柯樂豬、黔北黑豬、香豬等地方特色品種保護開發,支持科研院校持續開展以地方品種為育種素材的品種選育,培育肉香細嫩、生長速度較快、瘦肉率較高的特色種豬,滿足多樣化、中高端特色生豬產品消費需求。
推動屠宰加工龍頭企業在持續做好屠宰加工的基礎上,加快建設豬肉制品精深加工生產線,推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支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對貴州特色豬肉制品的生產工藝進行綠色化、工業化、智能化改造,擴大產品規模,提升產品品質,提高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加大產品研發,突破低鹽腌制發酵、風味與營養協同重組等加工技術瓶頸,努力把西式產品注重營養、方便與中式產品注重色、香、味、形的飲食文化特點結合起來,提升傳統肉制品市場競爭力。
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路徑,以糞污就地就近還田利用為主攻方向,堅持生產環保統籌兼顧、養殖種植協調發展、分區分類精準施策、市場政府兩手發力,全面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每年選擇部分生豬養殖重點縣開展整縣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探索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整建制推進體制機制模式。大力推廣豬—沼—菜(糧、果、茶)等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每年打造一批示范點,構建種養循環產業鏈。
充分發揮貴州地方豬品種資源豐富、肉質優良等資源優勢,借鑒壹號土豬、湘村黑豬“引進一個龍頭企業、打造一個產業鏈條、培育一個產業集群”的成功經驗,鼓勵并引導大型龍頭企業參與地方豬選育和開發利用,引導特色豬種原產地市縣發展“一縣一特”“一片一特”,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