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
清明將至,眾多市民開始準備祭奠逝者。南通市民政局與市場監督管理局,卻聯名下發一則名為《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通告》,隨機引發了全網的熱議。
該《通告》指出,全市范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制造、銷售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違反通告規定的,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會同同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予以沒收、可以并處制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通告》之所以引發公眾嘩然,其原因在于,清明節祭奠逝者是中國傳統習俗;大部分地方的祭奠活動,幾乎都包含了焚燒冥幣紙錢和紙扎實物的內容。
將公眾在傳統祭奠時慣常使用的冥幣紙錢和紙扎實物定義為“封建迷信殯葬用品”,令人愕然;再要求全市范圍內的所有單位和個人都禁止制造和銷售此類用品,幾乎等于將該市大部分從事殯葬品制造和銷售的商鋪和個人都定義為“違法經營”,并予以沒收和罰款的行政處罰。
該《通告》也說明,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市區的殯葬改革,摒棄喪葬陋俗,倡導文明祭祀,凈化城市環境。但是,這種無視傳統習俗的“一刀切”做法,無疑會引發南通市民的不解。據說在該《通告》發出后,南通12345平臺就接到不少投訴電話。




南通市民政局負責人不得不回應,“老百姓有些議論,可能是沒有吃透(文件)或是我們沒有解釋明白,但和老百姓慎終追遠是兩回事,沒有必然的聯系。我們是從市場行為強調禁止制造和銷售,沒有說禁止使用這個環節”。
對于澄清這一《通告》的正當性和合理性,這一解釋并無意義。因為沒有制作和銷售,當然就不可能有使用的行為,除非公眾在今年清明祭奠時使用的是之前囤積的殯葬用品。
此外,即使不處罰作為殯葬用品使用者的普通公眾,而只是處罰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的制造商和銷售者,其核心仍舊是將冥幣紙錢定義為“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其引申的意涵也同樣包括,焚燒冥幣紙錢和紙扎實物本身也屬于法律所禁止或至少是不鼓勵的“封建迷信活動”。這與大眾的一般認識出現齟齬。
南通市民政局與市場監管局這則通告的上位法依據在于《殯葬管理條例》第22條第2款,“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沒收,可以并處制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很明顯,南通市的通告是直接將冥幣紙錢和紙扎事務等同于本條的“封建迷信殯葬用品”,進而套用了這一條的罰則。
其實,將冥幣紙錢直接等同于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并非南通首創。同樣在本月,另一座城市的民政局也發布了《嚴禁生產、銷售封建迷信殯葬服務用品的通知》。
兩則通知,引發的問題基本一致:冥幣紙錢是否可以被理解為封建迷信殯葬用品?
何為“封建迷信”,法律并無統一定義,即使是作為通告上位法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未做任何解釋。
按照大眾的一般認知,所謂封建迷信是指盲目信仰和崇拜某種神秘力量或邪魅說法。在過去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動中,我們會將神漢、巫婆、算命先生、風水先生等活動都歸入封建迷信活動,而現在占卜、算卦、看向、測字甚至是相信星相、鬼神也會被歸入封建迷信。信仰這類怪力亂神,往往被認為是愚昧和未開化之舉,也不為法律所鼓勵。
但,迷信和民俗往往難以界分;有些活動和行為,即使最初帶有迷信的色彩,伴隨時間演進,也已成為民俗民情。
例如春節燃放爆竹,除在童話故事里還強調燃放爆竹的起因在于人們要驅趕“年”這頭怪獸,幾乎很少有人再關注其背后的迷信意味,而更多只是傳達公眾迎接新年的雀躍歡喜。焚燒冥幣紙錢,與此類似。
相信大部分在清明節為逝者焚燒冥幣紙錢的人,都不會真的以為逝者就會在陰間使用這些錢幣;焚燒紙錢和紙扎的實物所寄托的,也只是生者對逝者的哀思和祈福。因為長期的祭奠習慣,焚燒冥幣紙錢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民俗,而遵從這種祭奠習慣,與其說是追求迷信效果,毋寧說是對有著悠久歷史的民俗民情和祭拜儀式的遵從。
也正因為其更多代表的是一種民俗而非迷信,《通告》將其擴張解釋為“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并對制造者和銷售者予以沒收和罰款的處罰,不太妥當。
從合法性角度而言,這種做法通過擴張解釋法律條文的構成要件,而擴大了處罰的范圍和對象;從妥當性角度出發,這種做法也與普遍和持久的祭奠習俗互相悖離,并引發公眾的質疑。
南通市民政局和市場監管局下發此通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擯棄喪葬陋習,倡導文明祭祀。這一目標所針對的,的確是祭祀活動中經常會看到的,例如向天空拋灑紙幣、大肆操辦喪事、對祭奠物品進行無端攀比等喪葬陋習。
這些陳規陋習,的確需要整治和革除,但辦法不該訴諸簡單粗暴的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也不該將正常的民俗祭奠用品一律歸入“封建迷信用品”而嚴禁制造和銷售。
從法律而言,要設定并實施禁止和處罰,不僅需要一定層級的規范依據,而不是一紙通告就可以普遍禁止和設定處罰;對于何種行為才屬于上位法規定需處罰的行為,也須參考法律的整體意涵予以細致論證和縝密解釋。
如果僅認為某行為與社會道德不符,或者為了實現某一行政目標,就通過處罰和強制,對個人行為予以制止,可能就逾越了權力的邊界。
如果只是為倡導文明祭祀,扭轉不良風尚,政府可通過鼓勵、指導、宣傳、建議、獎勵等柔性方式達成目標。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鄙倌旰⑼级?,清明節是祭奠逝者、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在此節日,人們會通過一定的祭奠儀式表達哀思。即使與我們所期待的文明祭祀活動存在差距,但對于綿延長久的祭祀習俗,執法者也應保持一定的寬容和尊重。(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張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