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晨琛
精準的課堂提問,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利器”,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而且能有效提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控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精準的課堂提問不僅僅是一種實踐技巧,更是一種教育哲學,有其背后的設計邏輯與驅動方式。
一、課堂精準提問的設計邏輯
(一)從“大”問題到“小”問題
課堂中教師經常會問一些有較少條件限制的“大”問題,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像這樣沒有聚焦的“大”問題往往因過于寬泛,學生無法明白教師提問的用意,從而進行漫無邊際的回答,違背教師原本的設計意圖。因此,精準的數學課堂提問指向必須清晰明確,切勿“泛泛而問”。指向明確的“小”問題是指所提出的問題要具體、清晰,具有針對性,為學生提供思考方向。同時,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往往是學生思維開啟和發散、解題思路生成和明晰、解題方法得到提升和鞏固、思維品質得到提高和發展的重要入口。
比如,在“認識軸對稱圖形”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讓學生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于是出示了軸對稱圖形的主題圖,問:“看了這幅圖,你想說什么?”話音剛落,學生們就搶著回答,但是他們的回答大多停留在圖形的表面,夸贊圖片的精美,并沒有涉及到與數學相關的知識。學生的回答顯然不能讓教師滿意,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課堂提問的指向不夠明確。為此,可以改問:“看了這幅圖,你發現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特點?”這樣設問,學生更容易找到數學問題的生發點。
(二)從“淺”問題到“深”問題
本文的“淺”問題指的是浮于表面,無法引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問題,“深”問題是指向知識的生長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創新思維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精準的課堂提問要求教師追求問題的質量和價值。
比如,在“找因數和倍數”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個數的倍數是無限的這個知識點,教師先讓學生找5的倍數,問:“能找完嗎?”當得出否定的答案之后,提問:“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對數的倍數的探究就到此為止,并沒有去深究其背后的緣由。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可以將提問改為:“找完了嗎?誰能把它寫完?”當學生回答寫不完后,追問:“怎么會寫不完呢?”讓學生探究倍數寫不完的原因。通過巧妙設計有邏輯關聯的問題,可以將學生的零散思維點進行整合,激發他們進行深度思考。
(三)從“散”問題到“集”問題
本文的“散”問題是指課堂中提出的多個零散的單一問題,而“集”問題是指課堂中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的核心問題串。精準的數學課堂提問要找準學習起點,明確學習目標,尋找關鍵節點,設置探索空間,從而設計出核心問題串,形成學習路徑。課堂核心問題的呈現通常會以問題串的形式出現,由一個主體的深度基本問題和若干追問相配合,問題串內的每個問題之間呈現以逐層深入的編列規則組織的順序。
比如,在“一位數除以小數”的課后教學討論中教師認為本堂課的核心問題是:“你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嗎?”“應該怎樣算?”“你能總結出方法嗎?”教師設計的問題都指向了單一的知識點,問題間并沒有緊密的關聯。為此,可將本堂課的核心問題串改成:“怎么列算式?”“這個算式有什么意義?”“怎么計算出結果?”“這幾種解法哪個是對的?并說明理由。”“你能用剛才的方法做下面的幾道練習題嗎?”“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怎么做?”每個問題都為下一個問題的提出做了鋪墊,一步步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
二、課堂精準提問的驅動方式
(一)注重問題提出,激活數學思維
教學提問藝術的核心功能在于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各種思維能力。通過精準的提問,我們能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教學中恰到好處的提問能夠瞬間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引發他們思緒的涌動,并有所發現和領悟。
比如,在“初步認識分數”的教學中,當教師在黑板中展示了學生不同圖形的1/4后提問:“這些圖形不僅形狀不同,而且涂的形狀也不一樣,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來表示?”通過探究不同圖形的1/4,找到這些1/4圖形的共同點,從而剝離分數的本質屬性,理解分數的表達與圖形的形狀并不相關,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單位“1”是什么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將整體平均分成多少等份”以及“用分數來表示這些等份的數量”,這才是分數最本質的內涵。
(二)注重問題推進,建立思維梯度
在數學學習中,遵循著“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的基本規律。因此,在課堂提問時,教師也應該按照拾級而上的原則,掌握好提問的坡度和深度。既不能只提出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失去挑戰性和學習的動力;也不能一開始就提出過于困難的問題,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教師應該逐漸增加問題的難度,如同逐級攀登,這樣學生就能輕松達到知識的巔峰。
(三)注重問題反饋,把握學習進度
完整的課堂提問過程包括:教師的發問、侯答、叫答以及學生的理答。所謂“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全面評價和分析,在評價學生回答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回答的正確與否,還要考慮學生回答的合理性、邏輯性以及思維的發展過程。通過“理答”,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反饋,促進其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往往反映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水平,精準的課堂提問不僅要求問題的準確性,更要求教師反饋的準確性。當學生的回答錯誤時,教師應及時糾正,并分析錯誤的原因。而當學生的回答正確,但方法與預期不同時,教師也應該深入剖析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向全班解釋自己的思路。通過交流與討論,可以促進學生彼此之間的思維碰撞,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對比幾種方法,拓寬學生的思維,優化思考方式。
總而言之,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精準問題是實現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因素,不論是其設計還是實施,都需要教師盡可能地考慮每一位學生,認真洞察學生需要,細心體察思維進程。為了追求數學課堂上的精準提問,教師需要不僅要對數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還需要持續地研究和改進課堂提問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