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君 徐西瑩 王毓攀
摘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找準和培育集體特色產業,依托各村優勢資源,因村制宜,探索形式多樣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山東省濟寧市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立足良好的自然資源優勢,用好國家的各項政策,在實踐中積極拓寬發展思路,以黨建為引領,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產業。本文結合實例,重點闡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的優勢和村集體在產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并提出促進村集體產業發展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集體;產業模式
DOI:10.12433/zgkjtz.20240414
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振興,應立足于村級,聚力發展村級集體產業,依托各村優勢資源,合理利用和配置資源,在關注經濟效益的同時關注生態效益。在優秀帶頭人的帶領下,村集體可吸引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或組建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合作或聯合的方式不斷擴大規模,借助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山東省濟寧市擁有833.7萬人口,6031個村,耕地面積902.7萬畝,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產業,成效顯著。截至目前,濟寧市共有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3165家,入社社員17.6萬戶,4034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29.8%。
一、村集體在產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
(一)村集體具有土地統合和調整的功能
村集體對土地的管理是村級組織為了維護村莊整體福利而實施的一種對土地權利的干預,《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第八條規定,村集體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引導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兗州區漕河鎮管家口村黨支部書記積極探索學習,黨員和干部帶頭引導村民進行土地流轉,以每戶每年人均1000元的費用流轉在冊土地和閑散土地共1300畝。建設60畝葡萄園種植基地,建設高標準冬暖大棚12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600畝。2018~2020連續三年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70萬元。村集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組織能力,更容易得到村民的信任,村集體層面的推進,是最有效的集中連片推進方式,能通過土地調整引導細碎化地塊集中,為發展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
(二)村集體具有整合資源的優勢,生產服務能力突出
村集體既是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宣傳者,又是貫徹執行者,在國家有關政策指導下整合資源,可以集聚產業發展所需資金、技術人才和土地等生產要素。從分散的經營轉變為適度規模的經營,便于以村集體產業的名義申請國家相關的農業項目,更有利于爭取補貼。
泗水縣金莊鎮卞家莊村是個人口有1606人的大村,工業興、農業強。在村支部書記的帶領下,盤活資源,強化資源整合力,結合村集體自身資源、區位等優勢謀出路、拿實策、報規劃、跑手續、爭扶持,村干部和黨員帶頭流轉土地,并挨家挨戶到村民家里做工作,流轉村民土地,采取土地入股、投資分紅、資產租賃等方式,創新產業業態建工業園區。建有11萬m2的標準廠房,眾多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入住,能提供800多個就業崗位。工業園區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村里的農業園區建有高標準大棚,采取“黨支部領辦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能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政治和組織優勢,放大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優勢,充分帶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有力推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發展。村集體年收入近300萬元,村民享受著村莊振興起來后的各種福利。
(三)村集體具有較強的組織和動員能力
村集體在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民的組織化和農業生產的合作化,發展村集體主導的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方面具備資源基礎和實現農業組織化的制度優勢。從濟寧“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的實踐過程看,村集體基于土地要素整合、提供技術推廣和市場服務等方式與小農戶建立橫向聯結關系,通過土地流轉制度和產地市場交易制度協調小農戶與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雙層經營制度依然是現代農業經營中有效的制度安排。通過村集體把處于弱勢地位的小農戶按照平等、自愿互助的原則組織起來,引導農民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克服“公司+農戶”模式中雙方利益的不穩定性,緩解矛盾沖突,提高農戶集體行動的能力,還能更好地建立小農戶與集體經濟的利益聯結機制,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
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的優勢
(一)合作各方分工合理、優勢互補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把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以及群眾的能動性結合在一起,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由村黨支部成員(原則上是黨支部書記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和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可以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重新構建集體和群眾之間的經濟連接紐帶,把碎片化的資源要素整合,抱團發展,規模經營,走共同富裕之路。合作社在動員和組織村民生產方面具有制度優勢,凝聚村民按照企業制定的標準和流程進行生產。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具有新品種和新產品研發、精深加工、品牌和營銷運作的實力。但由于農業生產具有空間上的分散性,龍頭企業管理層級多,生產監督成本較高。農戶擁有土地和世代積累和傳承的農業技能,適宜負責農業種養殖生產。
企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由農戶進行種養殖生產;農戶在農業生產中所需要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由合作社提供;合作社解決不了的資金、技術、加工和品牌由企業負責。合作各方通過產品交易、資金、技術、品牌、信息等融合,實現了市場信息共享、資金周轉、貸款擔保、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以及品牌共享。
(二)規模經營,效率提升
企業需要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基地確保農產品生產,與農戶相比,合作社通過社員的合作從分散的經營轉變為適度規模經營且更加注重與企業長期的合作,經營規模的擴大可以節本增效,穩定作業面積和服務對象,提高資產利用率。對于企業而言,通過這種模式可以穩定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供給,保證產品品質。
(三)有利于三產融合發展
由于經營規模擴大和產品標準化程度提高,以及企業的品牌效應和產業鏈的延長,這種模式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降低了產業發展風險,最終實現了整個產業鏈上的利益增值,達到了合作共贏的目標。這種合作模式既利用了合理化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率的提升,又使產業鏈上各主體緊密合作或聯結,各環節優劣勢互補。企業統一制定專業的產品生產規程和統一標準,以優惠的價格向農戶提供自主研發或改良的種苗及優質的農業生產資料,并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合作社根據企業的需求和標準統一向社員和農戶提供農資采購、生產、技術、信息和購銷等服務;社員和農戶按照企業標準和合作社管理進行生產,為企業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
以鄒城市蘑菇產業發展為例。鄒城有30多年的蘑菇種植歷史,目前種植面積1730萬m2,年產達到了30萬t,產值30億元,品種達到了20多個名優品種,產品輻射全國各地。2015年,以食用菌產業為特色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落戶鄒城以來,山東友泓、友和、利馬、常生源等龍頭企業也不斷成長。菌種研發提檔升級,通過新品種的選育和引進為鄒城食用菌大產業持續不斷提供新技術、新品種,保障在全國范圍內領先和技術上的優勢。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龍頭企業帶動,企業建設現代化的蘑菇廠房,免費提供給蘑菇種植戶生產經營,由企業提供菌種和技術,合作社統一管理,標準化生產,帶動了農戶增收,提升了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能力。鄒城市巧妙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或聯合,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吸引福建省、浙江省等社會資本下鄉,聚力政府、企業、科研、合作社、農戶等主體打造特色產業,集菌種研發、食用菌生產、精深加工、銷售、文化康養以及休閑旅游等,實現了三產融合發展,形成了以石墻鎮為中心的國家農高區科技發展區,以大束鎮為中心的蘑菇小鎮產業聚集區,以太平鎮為主的工廠化優勢發展區,促進食用菌深加工。
三、促進村集體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村集體產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濟寧市村集體產業總體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發展條件和環境也越來越給力,但產業基礎較薄弱、規模小、層次低、三產融合有待深入、產業鏈條不夠完善等仍是村集體產業可持續發展要面臨的問題,在實踐中如果不經過客觀分析和科學決策就盲目選擇項目、發展方式粗放又急功近利,會使集體產業陷入困境。對此,第一,要立足各村優勢資源,發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示范引領作用,利用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打造利益共同體,推動一體化生產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深度挖掘農業非傳統功能和拓展農業多樣功能實現一二三產業縱向和橫向融合,推動和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實現村集體產業轉型升級。第二,提高跨界合作效率,實現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升級,推動農村產業復合型融合發展,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區域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化集群或農業產業園區,實現高效種養業、縱向延伸產業、橫向配套產業的分工協作和有機鏈接,培育發展多業態復合型融合發展模式。鄒城市大束鎮釣魚臺村結合村莊實際,發展食用菌種植和休閑鄉村旅游,吸引年輕人回村發展產業帶動致富。先后建設溫室大棚67個,所有大棚由社員進行承包,社員參與經營分紅;發展美麗經濟,打造玫瑰花基地、培育精品采摘園、開設農家菜園,打造了休閑、采摘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發展休閑經濟,開發休閑垂釣、農家樂等鄉村旅游項目,沿河打造40個釣臺、100個釣位,租賃盤活兩處閑置農院改造運營農家樂,逐步實現三產融合,將釣魚臺村打造成為休閑旅游特色村,實現300余人就業,村集體增收60萬元,帶動15個村每年保底收入5萬元,促進了共同富裕。
(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鄉村引才模式,為村集體產業發展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
結合村兩委換屆,從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尤其村黨支部書記入手,通過“雁歸工程”回引黨支部書記,把有經營頭腦、致富本領、奉獻精神、民主作風、群眾基礎好的優秀人才選拔到村兩委班子中,例如,鄒城市大束鎮鴻山村支部書記是山東大學畢業的博士,在鄒城市人才回引政策下帶著濃厚的鄉愁情懷回鄉,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致富增收。
濟寧市創新鄉村振興合伙人模式。第一,破解鄉村引才難題,支持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圍繞鄉村發展需求,精選產業合伙項目面向社會廣泛發布合伙人“招募令”,并量身定做優惠政策,利用技術入股、創意合作、直接注資、協助招商、擴充平臺等多種形式,實現鄉村人才集聚效應,吸引企業家、專家學者、技術能手等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以人才振興帶動鄉村文旅產業市場化運營,實現就業有崗位、農產品有出路、村集體有收入。泗水縣濟河街道夾山頭村、圣水峪鎮東仲都村、南仲都村等所在的泗水縣龍灣湖鄉村振興示范區創新實施鄉村合伙人機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立足村內生態資源優勢,通過招募合伙人,聚集了一批設計師和藝術家挖掘本地特色民俗文化與生態資源,吸引藝術家、行業帶頭人、非遺傳承人,聚集在龍灣湖鄉村振興示范區,打造文創小街等新型文旅業態,鄉村旅游生機勃勃,解決了上千名村民家門口就業的問題。鄉村合伙人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踐行了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將現代創意藝術、自然生態、村居環境有機融合。第三,以文旅新業態推動鄉村三產綠色發展。在山水田林湖草綜合系統開發中不斷創新,有新業態就有創業的機會,年輕人就愿意回來。
(三)積極引導村民調整產業結構,穩妥發展高附加值的農作物
糧食作物種植成本高、收入低,多數村莊在集體產業項目的選擇上大多種植附加值高的農產品,例如,果樹、蔬菜、中草藥等產品,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村民需要的糧食全部外購,面對這種情況,需要處理好發展多種形式的經營與糧食生產的關系。在保障本村糧食充分供給的基礎上,利用非耕地以外的“四荒”資源,挖掘自然資源的潛力。單獨種植糧食作物,經濟效益低,農民缺乏積極性,如果多元化經營組成合作社多種經營中的一種,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相比,雖然效益不是很高,但風險低,有利于村集體產業經營的風險控制。
四、啟示
村集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領導者的管理決策,在村支書的帶領下找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突破口,注重產學研結合,吸引和培養人才,注重創新投入,更離不開能夠確保和協調各個利益相關者利益關系的、健全的運營管理機制以及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一旦打開村集體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就會自動聚集各方資源和力量,各種形式多樣的經營模式或方式是否可以落地取決于能否契合現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能否帶來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能否協調不斷延伸和三產不斷融合的產業鏈上各環節各主體間的生產和利益關系。濟寧“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開啟了村集體產業發展的新篇章,期待更多更加有效的新業態、新模式在鄉村振興中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郭亮.村級組織的土地控制:功能及其弱化——理解地權沖突的一個視角[J].學術月刊,2018,50(08):104-113.
[2]潘璐.村集體為基礎的農業組織化——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一種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21(01):112-124.
[3]趙放,劉雨佳.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國際經驗借鑒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8(09):122-128.
[4]劉濤.村社集體發展合作社的價值和路徑分析[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0(09):58-60.
[5]蘇銳.山東省泗水縣龍灣湖:“鄉村合伙人”讓綠水青山變金山[N].中國文化,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