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 麗
堅守實體經濟,鞏固發展優勢,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挑大梁、作貢獻,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首要任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產業層面的直接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指充分利用現代化生產要素、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基礎設施,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具備完整獨立、先進發達、安全穩定、協同高效、開放競爭和綠色低碳等基本特征,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協同的有機系統。對照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特征,全面分析江蘇產業發展現狀、特征和效率,剖析短板弱項,提出加快構建江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政策建議,對助力江蘇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門類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20 個門類、97 個大類、473 個中類和1380 個小類,江蘇覆蓋面分別達到100%、97.9%、95.8%和95.1%。二是規模大。三次產業增加值均居全國前列,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居第一、第二,第一產業居第六。三是主體多。2022 年末,江蘇產業法人單位數329.7 萬個,占全國的8.9%。其中,第二產業法人單位數97.1 萬,居全國第一;第三產業228.2 萬個,居全國第三。四是結構優。第二、三產業雙輪驅動特征明顯,2023 年前三季度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44:5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7%、50.2%和48.1%;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升至41.3%、49.8%。
2022 年,江蘇實體經濟總量達到10.5 萬億元,占GDP 比重為85.7%,高于廣東(82.7%)、浙江(84.9%)。其中,制造業為壓艙主力,增加值為2.5萬億元,占GDP 的比重為37.3%,總量、占比均列全國第一。產業集群化發展是江蘇制造的鮮明特色,全省共有16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其中10 個入選國家級,數量居全國第一;擁有電子、電氣、化學、鋼鐵、通用設備等5 個產值“萬億級”行業;擁有12 家燈塔工廠,數量居全國第一;晶硅光伏、風電裝備、品牌服裝等7 條產業鏈達到國際中高端水平。
江蘇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設施農業、林果業、畜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總體機械化率達到62%,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 個百分點。江蘇以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帶動鄉村振興。2018—2022 年,全省共建成64 個農業產業強鎮,在東部大省中位居前列。2022 年,新認定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5個,產值超10 億元的鎮有21 個,超億元的村有49 個,數量全國最多。
2022 年,江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1%,比上年提高0.4 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營業收入4.2 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為1.3 萬億元,分別位居全國第一位、第三位。2023 年前三季度,江蘇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7%,明顯高于同期GDP(5.8%)和服務業(5.3%)增速;對服務業的貢獻率為18.3%,拉動其增加值增長1 個百分點。
江蘇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一是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加。2022 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3835 億元,同比增長11.5%,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速;占GDP 的比重首次突破3%,升至3.12%,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二是創新產出效率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省有效發明專利42.9 萬件,其中維持時間在10 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8.9 萬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0.4 件。三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2022 年,全社會研發經費中企業投入為3360 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占比為87.6%;年末為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4 萬家,位居全國第二。
江蘇金融綜合實力位列全國第一方陣。2022 年,江蘇金融業增加值9690 億元,僅次于廣東,同比增長7.2%,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發展格局。一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提升。2022 年,省內企業通過發行、配股、增發、公司債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7232.9 億元。2023 年前三季度,江蘇社會融資規模新增3.3萬億元,信貸投放量全國第一。二是科技與金融結合緊密。截至2022 年末,全省累計發放“蘇科貸”貸款756 億元。全省80%以上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設立天使投資基金(資金)。
一是勞動力豐富。2022 年末,全省就業人員4805 萬人,超過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就業人口占15—59 歲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即勞動參與率)連續多年穩定在90%以上。二是科教資源充裕。江蘇擁有高校168 所,數量全國第一;建成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前沿研究中心、應用數學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近40 家。三是人才集聚程度高。江蘇打造人才服務云平臺海外人才專區,建成90 個省級以上留創園和42 個省級留創示范基地。
由于各地資源稟賦類似、技術水平接近等原因,地區間產業結構相似度較高,競爭大于合作。特別是蘇南地區,五市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平均水平已達到0.8,其中無錫和蘇州產業相似度超過0.9。南通、鹽城和連云港沿海地區35 家省級園區的產業定位相似度也比較高,多以電子信息、電力能源、石化、新能源和新材料為主。
2023 年《財富》世界500 強排行榜中,中國共有142 家企業上榜,江蘇僅有3 家,浙江有8 家,廣東有19 家。英國知名品牌評估機構“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公布的“2023 年全球品牌價值500 強”名單中,中國品牌入選79 個,江蘇僅有洋河入圍(第330 位),廣東有15 個,浙江有5 個,山東、四川和內蒙古均有2 個。
世界生產力布局加速重構之際,江蘇以加工制造嵌入全球產業鏈的發展方式面臨中斷、收縮和外移等風險。部分企業向海外轉移后進行供應鏈本地化重構,產業鏈上相關中小企業將受較大沖擊。此外,江蘇也面臨 “卡脖子”“斷供”等風險,新興產業整體對外技術依存度達65%。
2022 年,江蘇規模以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僅相當于廣東的56.9%、34.4%和59.8%。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3 中國服務業民營企業100 強”名單中,江蘇只有10 家企業,多集中在批發零售業等傳統服務業。廣東、浙江分別入圍19 家、17 家,多涉及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和互聯網相關服務業。
江蘇數字經濟發展模式多是數據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驅動發展,向原創及科技驅動發展模式轉型能力不足。如集成電路產業,雖然規模位居全國首位,但封裝環節占比過高,設計及制造占比偏低。此外,在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直播經濟等新業態上,江蘇始終處于被動跟隨狀態,云計算指數和AI 指數均低于廣東、上海和北京。
江蘇高耗能行業能耗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80%。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50%以上。2022 年,江蘇全員勞動生產率25.4 萬元/人,折合3.8 萬美元/人,和生產率較低的現代化國家捷克(5.4 萬美元/人)、西班牙(7.3 萬美元/人)相比尚有較大差距。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宜采用綜合評價法來對其進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數據包絡分析等方法,對近10 年來江蘇產業體系運行綜合效率進行評價。
第一步,按照現代產業體系“四位協同”來初選15 個評價指標①實體經濟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R&D 人員全時當量、R&D 經費投入總量、R&D 經費投入強度、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企(事)業本外幣貸款、上市公司數量、新增社會融資規模、證券交易額、6 歲以上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占比、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數、就業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15—59 歲勞動年齡人口。,收集近10 年數據(略)。第二步,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計算指標間關聯度后,剔除“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證券交易額”兩項關聯度相對偏低的指標。第三步,計算皮爾遜相關系數,對13個指標進行相關性和同向性檢驗,進一步剔除不符合“同向性”原則或關聯度不高的3 個指標,即“15—59 歲勞動年齡人口”“就業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第四步,根據數據包絡分析法(DEA)的指標篩選原則,最終確定以“實體經濟增加值”作為產出變量,按照灰色關聯度高低,將“R&D人員全時當量”“企(事)業本外幣貸款”“6 歲以上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占比”等3 項指標作為投入變量,對江蘇產業體系運行效率進行綜合評價。
將2013—2022 年每個年份作為決策單元,選擇規模報酬可變模型(BBC),采用SPSSPRO 在線分析軟件進行分析操作,測算出江蘇省近10 年產業體系的綜合效益、技術效益、規模效益和規模報酬遞增(減)情況(表1)。

表1 江蘇產業體系效益分析表
1.2013—2022 年,共有4 個年份表現為DEA 強有效,其余年份為非DEA 有效,表明江蘇產業體系的運行效率還有一定的改善空間。
2.2013 年、2017—2019 年表現為DEA 強有效,綜合效益為1,說明這些年份相對于其他年份,投入產出達到相對最有效率。
3.2014—2016 年、2020—2022 年表現為非DEA有效,綜合效益低于1,說明投入的要素最終未實現最大化產出。其中,2020 年綜合效益值最低,且技術效益和規模效益均低于1。結合實際看,當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正常經濟秩序受到了沖擊干擾,導致產業體系也出現明顯失調。
4.結合投入冗余分析(表2)中的松弛變量S-②意義為“減少多少投入時達目標效率”,即基于當前的產出,投入要減少多少才能達到高效率。該值越小越好,最小值為0(即最優狀態)。來看,非EDA 有效的6 年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問題,其中2020—2022 年的冗余情況最為明顯,特別是企(事)業本外幣貸款對應的松弛變量S-逐年提升。

表2 投入冗余分析
根據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結合實際狀況,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江蘇產業體系的總體運行效率較好,但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近3 年來受新冠疫情、全球化放緩等外部因素影響,產業體系運行效率下降明顯,穩定性有待增強,且金融、人力資源等要素資源利用率不高。二是科技要素投入總量大,但結構亟需優化。科技要素投入總量高,但未能有效充分利用,主要原因可能與投入結構不均衡有關。目前江蘇研發經費中用于基礎研究的比重為4.14%,遠低于發達國家15%至20%的水平,且低于廣東(5.43%)、浙江(4.56%)。三是金融要素供給充分,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一方面,疫情三年,經濟運行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導致企業和居民通過增加信貸資金增加投資與消費的意愿繼續低迷。2020年、2021 年制造業貸款在本外幣貸款中的份額比前幾年均有明顯下降。另一方面,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不平衡、不協調。目前民營企業主要融資渠道還是銀行貸款,很少能通過發行債券、主板上市、“新三板”掛牌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四是人力資源豐富,但高精尖人才缺乏。江蘇6 歲以上大專學歷人口占比已提高到22.5%,且占比逐年提升,但相比廣東、浙江,江蘇對全球創新人才、國內頂尖人才的吸引力相對不足,尤其缺少戰略科學家、創新型科技人才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人才。
繼續鞏固江蘇在汽車、集成電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的發展優勢,引導企業從終端產品競爭延伸至前端技術標準競爭。聚焦石化、建材、紡織等傳統行業,加快推進綠色化轉型升級,支持企業開展綠色產品認證,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綠色產品生產企業集聚區。
既要發揮大企業實力強、抗風險能力大的優勢,也要發揮小企業創新能力強、執行效率高、產品轉型快的優勢,推進大中小企業在產業鏈延伸方向上相互配套、分工協作,形成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生態。
加快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服務、現代物流和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進高校、科研機構、產業研究院、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等優質創新主體嵌入集成電路、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核心產業鏈,圍繞共性關鍵技術開展協同攻關。在標準化、大規模、高精度、多工序的流程類行業率先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要素配置與供需對接的高效互動。
推動更多重大科技項目、重要應用場景、重大企業供應鏈向民營機構開放。清單化鼓勵和引導更多民間投資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點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推動外企與本土企業、研發機構聯手打造創新聯合體,共同培育開放式創新生態,加大“抱團式”關鍵技術攻堅力度。
整合省內低成本金融資源,建立科研資金與政府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等金融資本的聯動機制,支持科技項目成果加速產業化。適當提高對未來產業風險容忍度,支持未來產業創新企業上市融資。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支持金融機構提供差別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有效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加快培育一批年齡在30—40 歲,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具有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力的青年戰略科學家。深入梳理“卡脖子”技術清單,專項培育科技領軍型人才。搶抓近年來海外人才回流機遇,積極引進基礎研究、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高精尖緊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