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怡茵 林美珠 劉 璐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具有五個方面的科學內涵,即體現為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五個維度。這既體現了西方發達國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主要衡量手段的現代化特征,又重點突出了以人民至上的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同時,將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世界大同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追求作為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共同推進,是一個十分豐富全面而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衡量體系,是一個強勁持續共贏的全面發展動力系統,充分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同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根本區別。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正在穩步推進。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對于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
近年來,國內涌現眾多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文獻,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從不同的學科理論角度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內涵等。周密等(2023)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組織保障、物質基礎、實體支撐、內生動力、目標引領、發展格局等方面展開探索;何傳啟(2023)簡要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分層結構,并就加強現代化科學研究和現代化能力建設提出建議。二是結合我國實際建立中國式現代化指標評價體系。劉瑞等(2001)以經濟增長為引領,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蔣永穆等(2022)從理論來源、國際經驗、文化根基、基本原則與根本要求五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三是從中國式現代化其中的一個方面入手進行實踐路徑探索。李斌雄等(2023)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共同富裕為價值導向;方創琳等(2023)認為新型城鎮化及城鄉融合發展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動作用;孫久文等(2023)認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劉烈宏(2023)提出全方位推動以數字經濟為主題的信息通信業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綜上,中國式現代化指標評價體系的建立仍舊處于發展階段。本文基于現有研究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指標評價體系并開展實證研究,對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相關建議。
本文在總結和回顧現代化發展水平測評研究的基礎上,遵循科學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則,充分考慮實際情況,構建了包含總體層、目標層、指標層三個層級的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從經濟發展現代化、物質生活現代化、精神生活現代化、社會均衡現代化、和諧共生現代化5 個維度的28 個指標對全國31 個省(區、市)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展開評測(表1)。

表1 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本文主要研究全國31 個省(區、市)的 2014—2021年數據,利用R、SPSS、GeoDa 等軟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所用的原始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工業增加值數據來自各省統計年鑒(以最新數據為準),西藏地區數據以每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數據為主。2018—2019 年一般工業固體綜合利用情況數據來自《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1.缺失值處理。由于各項指標存在披露度不統一或者統計口徑調整等問題,本文相關數據存在一定程度缺失,本文采用線性插值法對缺失值數據進行插補。
2.數據預處理。
(1)數據的同向化處理。由于指標體系中存在正向指標、逆向指標,因此對原始數據采取如下同向化方法。

(2)主成分分析法中的數據標準化。本文在主成分分析法對同向化處理后的數據采取了中心化標準化,即:
在綜合評價方法運用的實踐中,有主觀賦權評價法和客觀賦權評價法。主觀賦權法依賴主觀判斷,缺乏客觀性。因此,本文采用客觀賦權法中的熵值法與主成分分析法獲得不同方法下的比重,并通過二次加權獲得最終權重進行綜合評價。
在主成分分析中,本文提取7 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9.4%。結合主成分矩陣,得到各主成分的線性組合系數及各指標權重。在與熵值法所得權重二次加權后,得到最終權重如表1 所示。
從表1 可知,在目標層中,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經濟發展、和諧共生、社會均衡等5 個維度的權重依次為0.3151、0.2678、0.1568、0.1647、0.0956,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雙提升是提高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指標層中,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從業人數、人均網上零售額、限額以上文化產業批發和零售業從業人數的權重位列前三;而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二三產業占比的權重處在后列。在新發展階段,既要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韌勁、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切實改善和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性,推進全方位的中國式現代化。
2014—2021 年全國平均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綜合得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從綜合得分情況(表2)來看,全國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從2014 年至2021 年呈逐年上升趨勢,年均值由0.292 上升至0.373,年均增長3.5%。

表2 2014—2021年各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綜合得分
從各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年均增速來看(表2),年均增速快于全國平均增速的有13 個地區,上海、西藏、北京、海南、福建、江西等6 個地區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年均增速位居前5 位,年均分別增長6.4%、5.3%、4.7%、4.6%、4.5%、4.5%。
為進一步觀察全國各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差異,本文采用 Ward 系統聚類方法,按照高、較高、中等、較低、低水平5 個類別對 2021 年各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水平進行分類。
1.高水平:北京、上海、廣東。這三個地區集聚大量人口資源、金融資源和企業資源,是我國發展最為先進的地區,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2.較高水平:浙江、江蘇。作為泛長三角地區,江浙自古多富庶,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起步區和有力支撐區。
3.中等水平:福建、天津、山東等東部沿海省份。該地區具有豐富海洋資源及工業基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承接區。
4.較低水平:河北、安徽、河南、湖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內蒙古、遼寧、吉林等地。此類地區經濟基礎相較東部地區較弱,但有大量的人口資源及文化底蘊,具備較強發展潛力。
5.低水平:山西、廣西、黑龍江、云南、貴州、海南、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等中西部省份。這些省份人口較為稀少、經濟基礎弱,但是在豐富的礦產資源及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下,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關注區域。
通過綜合評價發現,我國各省份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各區域間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呈現出明顯的東部>中部>西部的現狀。因此,本文基于實證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要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幫扶力度,解決好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性。對于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地區,在穩定好自身經濟的同時,也要大力發揮領頭羊的角色,要積極利用自身優勢拉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以點帶面、協作互助,發揮好高質量發展地區的先富帶后富的作用,促進區域間形成良性的協作發展態勢。
針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勢,有區別地制定經濟發展政策,實現具有本地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中部地區有著較好的農業和制造業基礎,勞動力資源充沛,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加強現代裝備制造和高技術基地產業的建設,實現中部崛起;西部地區要利用好自身的礦產資源,在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新格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我國中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發展進程較慢,人民的文化娛樂消費占比較低,與現代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存在一定差距,應當在醫療、教育、文娛等領域加強建設,促進各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