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纖塵 闞 蓉 陳 炅 程華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多次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重要路徑、構筑未來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工作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二產“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為引領,聚焦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著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2016—2021 年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連續6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國家發展改革委2019 年9 月遴選公布首批66 個國家集群認定名單,安徽省4 個產業集群成功入選,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與北京、上海、福建等地齊平(江蘇和浙江各3 個)。
總體看,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黨的十九大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8.2%,比規模以上(以下簡稱規上)工業高8.5 個百分點,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018 年的29.5%升至2022 年的41.6%,年均提高2.4 個百分點,“主體集合、配套成龍、產業集聚、業態豐富”的特征不斷強化。
(2)水灰比計算過程中,要按照試配抗壓強度要求進行計算,通常控制值處于0.45~0.50之間,同時,還可以按照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水灰比、水泥標號的關系進行計算。
1.系統性產業集群特色彰顯。安徽擁有4 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前三,全面形成“集群—基地—工程—專項”梯次推進格局。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等4 個領域入選國家級集群,智能語音產業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
4.從集聚能力看,安徽仍處于起步狀態。區位熵越大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本文選取營業收入指標進行區位熵的測算。結果顯示,大多數地市的區位熵指數小于1,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多數地區發展相對分散。2018—2022 年間,合肥、宣城和蚌埠等市區位熵指數較高,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這些地市有著明顯的集聚。其中,合肥市在2018—2022 年間區位熵指數均居安徽各地市第1 位,集聚水平尤為顯著(表1)。
3.“三足鼎立”區域布局日益凸顯。各地結合自身實際、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其中,合肥、蕪湖、滁州3 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產值占全省的比重達到50%,集中了37 個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22 個省重大新興產業工程,集聚了全省三分之一的戰略性新興企業。
本節使用線性評價法和熵權法,綜合分析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效和空間,以三個指標(產值增速、產值占比、營業收入利潤率)衡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水平,利用SPSSAU 進行分析,得出安徽和16 個省轄市綜合評分。
本文采用非參數的數據包絡分析(DEA)的投入導向C2R 模型,測算2017—2022 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效率,以進一步分析影響其高質量發展的因素。
2.從區域看,皖北地區得分較低。2018—2022 年,合肥都市圈和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皖北發展水平較低。由于交通區位、產業結構落后以及產業重心在合肥和蕪湖,皖北地區戰新產業發展落后于合肥都市圈和皖南。
在工程項目的實際測量中,GPS-RTK測量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測量精度。在實際的測量過程中,雖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的系統性誤差,但是只要科學、合理地選取測量設備和測量工作站,控制好測量外界的影響,就可有效提高GSPS-RTK技術的測量精度和可靠性,進而推動GPS-RTK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3.從地市看,近六成市低于安徽平均水平。合肥市在長期實踐中明確了“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按照補鏈、延鏈、強鏈的發展推進舉措,集聚上下游企業快速發展、協同壯大。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良好發展,居安徽各地市第1 位。宿州、淮南、淮北等市由于產業結構轉型慢,低端產業占比較大,得分較低。
2.成龍配套產業生態初步構建。安徽統籌推進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的引培發展,2022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為6000 戶,是2015 年的2.1 倍,基本形成“23456789”的發展局面,即以兩成多的規上工業企業,貢獻全省三成的工業稅收、四成的工業產值、五成的上市企業、六成的工業產值增量、七個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八成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九成的年度新增上市企業。

表1 2018—2022年安徽省轄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區位熵
城市燃氣企業自身包含了諸多內容,例如城市居民及工商業戶的燃氣供應,燃氣管線設施維護和管理、汽車加氣站、燃氣管道投資建設等。燃氣企業往往以企業集團的形式實現運營管理,并且分步地域較廣,涉及的子公司數量眾多,如果管理水平不強將會給財務數據傳遞的實時性及財務信息質量帶來直接影響,企業在業務擴充,擴大運營范圍同時,會給財務管理工作開展增添難度。
(3)勞動投入。勞動投入應當同時考慮勞動時間和勞動質量。由于兩項數據皆不可獲得,本文以平均用工人員年平均人數作為勞動投入。
1.強調科創和產業融合互促。通過建立首席科學家、“預算+評估+負面清單”等制度,激發創新活力,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轉化鏈條。全省累計布局組建590 家省級以上產業創新平臺,創建151 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包含101 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量穩居全國第5 位。
圖2給出了2次諧波幅值隨時間的演化曲線圖. 可以看到, 無論對于平面、 柱面還是球面RT不穩定性, 2次諧波的幅值都是反相位增長的. 對于確定的某一時刻, 我們發現球面情況下2次諧波的幅值增長最快, 其次是柱面情況, 增長最慢的是平面情況下RT不穩定性的2次諧波. 這就說明了BP效應和空間效應加劇了RT 不穩定性2次諧波的增長.
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的比重接近三成,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的貢獻率由2018 年的9.1%升至2022 年的18%。2018—2022 年,合肥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6.7%,比全市工業平均水平高5.6 個百分點,占全市工業比重由45%升至56.1%。從集聚能力看,2022 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聚了22.6%的企業、48%的資產、43.6%的產值、37.7%的用工。從盈利能力看,新能源產業是利潤總額最大的產業,年均增長16.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3 個百分點。從產值增長看,新能源汽車是近年來增長較快的產業,2022年產值增速為33.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9.6 個百分點。節能環保產業增長穩健,產值年均增速為8%。
1.產業供應鏈韌性亟待加快提升。一是關鍵核心環節自主能力偏弱,如合肥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中關鍵裝備、軟件等主要依靠進口,產學研優勢尚未發揮。二是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如滁州智能家電產業中的空調壓縮機、電機、芯片設計等關鍵零部件缺失,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協同效應。
2.中小企業培育仍待加強。在人工智能、智能終端元器件、芯片高端設計等行業,頭部企業實力薄弱,產業集群規模小,經濟發展帶動力和推動力不足。蕪湖市機器人行業除埃夫特外,多為中小、初創型企業,產業鏈引領和帶動效應不強。
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臥位,透視確定手術節段和皮膚切口線。消毒鋪巾,在皮膚標記處分別作4個約2.0 cm的縱行切口,通過肌間隙達椎弓根開口部。透視下用空心手錐在椎弓根11點或2點位置,矢狀位平行于椎體上下終板,向內傾斜9° ~ 15°將穿刺針經椎弓根插入傷椎上下椎體內。導入導絲、攻絲,擰入長尾形空心椎弓根螺釘,同側選用單軸及萬向椎弓根螺釘各1枚,預彎連接棒,置入連接棒后先鎖緊萬向螺釘,實施撐開復位后再鎖緊單軸螺塞。折斷椎弓根螺釘U形尾端,縫合切口。
3.人才供需矛盾比較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和引進滯后,復合型和科技領軍人才匱乏,中高端技能人才嚴重供給不足,阻礙產業基礎能力建設。以技術技能人才為例,安徽制造業對技術技能“兩支”人才隊伍需求量約占產業用工需求的30%,但企業技術技能人才招聘成功率僅為50%。
昌樂縣位于泰山和沂蒙山脈的東端。境內留有好幾個保存完好的古火山口——方山、孤山等。當地曾傳說,遠古時候,每到夜晚,居住在方山腳下的人們經常看到山頂上會升起一個閃著藍光的火球。有人說火球有洗臉盆那么大,也有人說還要更大一些,但白天上山察看卻找不到任何痕跡。許多日子過去,一天晚上人們忽然被一陣轟隆隆的巨響驚醒.只見山上藍色的火球驟然增大,熠熠的藍光映照了半個天穹,一直到近天亮才逐漸消失。從那以后,山頂的藍光失去蹤跡。有人說.它被玉皇大帝收去了;也有人說,它鉆人地下,等待貴人去尋找發掘。
1.從縱向看,2022 年出現小幅下降。2018—2022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向好。2018—2022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綜合評分分別為0.4301、0.4871、0.5535、0.5967、0.5216, 其 中2018—2021年保持上升趨勢,2022 年出現回落。這說明安徽戰新產業韌性十足,但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宏觀環境,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下行,一定程度影響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實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制;扶貧資金使用報賬制;扶貧項目管理責任制;紀檢審計跟蹤制。防止扶貧資金被貪污、擠占、挪用、截留。
1.方法和公式。在投入產出空間內,對所有決策單元進行綜合分析,運用線性規劃確定有效生產前沿面,通過比較決策單元到生產前沿面距離來判斷各決策單元是否技術有效。用產出集合P(x)定義生產可能集,該集合代表利用投入向量x 所得到的產出向量y 的集合。基于該產出集合,可以定義如下距離函數:
2.指標選擇和數據處理。本文選取2017—2022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7 個產業作為決策單元,通過歷年的規上工業企業統計調查取得數據。
(1)產業產出。產出指標選擇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總產值包含中間投入,而增加值僅包含資本和勞動力投入,不包含中間產品的轉移價值。因本文投入指標沒有選擇中間投入,故選取工業增加值作為產出指標,并且使用分產業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進行平減。
(2)資本投入。本文使用資產總計估算資本投入,公式為:
其中,kt0為2016 年資產總計,△kt為t 年的資產總計增量,pi(t)為t 年投資品價格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pj(t)和ps(t)分別為t 年的建筑安裝價格指數和設備價格指數,建筑安裝價格指數以建筑業生產總值和建筑業生產總值指數推算獲得,設備價格指數以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表示。wj(t)和ws(t)分別為建筑安裝工程費用和設備、工器具購置(其他費用計入設備、工器具購置)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
圖4所示為實驗組方案輪數(橫坐標)與平均得分的關系和對照組自我改進次數與平均得分的關系。對照組方案較少,只有5輪,得分變化不大,在6.0上下浮動。實驗組持續了10輪,開始5輪的平均得分都比對照組略低,但整體趨勢緩慢上升,最后兩輪的平均得分都超過了7.0分。
2.著力創優一流營商環境。2017 年5 月,安徽公布《安徽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條例》,這是國內第一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地方性法規。實施“四送一服”雙千工程,組織千名機關干部,深入千家企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連續6 年舉辦“創響中國”安徽創新創業大賽,累計評選出600 個“雙創之星”項目。
3.數據結果。從整體來看,2017—2022 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的經濟效率在0.80—0.95 的區間內波動,處于較高水平,表明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率總體良好,但尚未達到DEA 最佳,仍有提升空間。
從產業經濟效率分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產業經濟效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在2018—2022 年期間均保持較高水平;生物、節能環保產業經濟效率在部分年份高于平均水平,但波動較大。
3.1 定向運動作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引進的新興項目,發展迅速,具有區別于其他運動項目的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普通高校定向運動可持續發展需要以人為本,善于運用一切資源,聯合一切力量,多交流、多溝通、多學習,實現普通高校定向運動的自治和規范,以促進普通高校定向運動可持續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018—2022 年均到達生產前沿面,經濟效率達到1,說明產業的勞動和資本投入實現充分利用。生物產業,2018—2020 年經濟效率均低于0.85,2021—2022 年位于生產前沿面,經濟效率達到1。節能環保產業,2018—2020 年位于生產前沿面,經濟效率為1;2021 年經濟效率降至0.705,離開生產前沿面。新能源產業,2020 年和2022 年經濟效率較高,2018 年、2019 年和2023 年經濟效率相對較低。綜合來看,經濟效率處于0.9 以上的頻率在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經濟效率處于上升趨勢。從2019 年的0.4 升至2021 年的0.6 和2022 年的0.5。高端裝備產業在0.5—1.0 之間波動,新材料在0.5—0.9之間波動,這兩大產業的效率下降趨勢相對明顯。
把招商引資、招大引強作為戰新產業發展的重要源泉。要發揮新興產業聚集地建設執行小組以及十大新興產業推進組工作專班作用,立足主導產業錯位發展,精準開展補鏈延鏈強鏈,創新產業生態招商模式,推出場景招商新模式,加大重大項目和頭部企業的招引力度。
堅定不移推動戰新產業存量增量“兩手抓”策略,重點支持條件較好的城市如合肥、蕪湖等,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培養更多的產業集群以躋身“國家隊”。可以通過創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字號”平臺,統籌布局省(重點)實驗室、省產業創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優化提升全省科技力量。
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一是堅持把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加快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全面發展,建設新能源汽車強省。二是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一流的新材料產業聚集地,聚焦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領域。
加快建設自立自強的科技強省、智能綠色的制造強省。以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戰新產業的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生態圈。通過做大做強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后備軍,持續優化經濟結構,釋放發展潛力。
以要素、法治、政務、創新等方面的期盼作為改革和優化的主攻方向,針對營商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明確提升舉措。一是完善省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運用信息化手段貫通服務場景,推廣人才碼,實現政策“一網推送”、計劃項目“一鍵申辦”、服務事項“一碼通享”,打造網上人才之家。二是建立“助創專員”制度,結對聯系人才企業提供政策解讀、審批代辦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