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價格合適時,提前購買機票、門票、住宿等,有利于節省旅行開支,消費者能從中感受省錢的快樂。但是有的低價囤購的旅游產品因使用條款不明晰,導致出行體驗受到影響。
在“囤旅游”中
感受省錢的快樂
“春節陪爸媽去了巴厘島,3月份抽個周末去濟州島,清明節假期準備去越南,‘五一去巴拉望島潛水,端午節去新加坡,中秋節去印尼,‘十一去西班牙。”新年伊始,余曼這一年的假期旅游行程幾乎已經排滿了。她告訴記者,去年航空公司打折促銷時她就買好了去這些地方的往返機票,總共花了1.2萬元,“如果臨近假期再買,肯定不止這個價。”
除了航空公司和酒店等出售的優惠票,也有不少人通過旅游平臺或直播間,購買合適的套餐產品和門票。“很多優惠價格是即時的,可能下場直播就不是這個價了,遇到這種情況時我都會先買下來。”由于放假時間不能完全確定,王靜在下單時一般會選擇有效期長、隨時可退、確定出行后再預約時間的套餐票。
“囤旅游”并非遠途旅行的專屬,喜歡周末游的王茜愛好囤各類門票。“例如,上海迪士尼樂園、北京環球影城、河南洛陽老君山的門票等,每年我還會趁滑雪季來臨前購買早鳥票,雖然這些票價優惠不了太多錢,但是省錢的快樂得到了!”
越來越多的旅行愛好者選擇“囤旅游”的消費模式,即提前預訂機票、門票、住宿等,先囤起來再擇機出游。有平臺發布的《2023年度“囤旅游”報告》顯示,2023年“囤旅游”的消費者規模比2022年同期增長超過1倍,2023年“雙11”,囤度假旅游商品的95后和00后消費者人數,比2022年同期增長超過3.3倍。
有的產品使用條款不明晰
影響體驗
記者采訪發現,價格優惠、有效期長、出行前隨時可退等優勢,讓不少人愛上了“囤旅游”。但與此同時,臨時加價、出行限制、不確定性因素等,也容易影響“囤旅游”消費者的出行體驗。
2022年底,已經退休的李女士和同伴通過某平臺購買了199元游三峽的行程,并定好了2023年底出發。出發前,李女士想起她還曾買過一張399元的20條路線旅行卡,其中包含湖北的一些景點,她便想趁這次機會游覽一圈。
“到了之后才知道,這張旅行卡上不同省份的景點有固定的游覽時間,并非任何日期都能使用。”李女士直言,自己在直播間下單時比較倉促,只覺得很便宜,沒想到還有這么多限制。當時,已經身在湖北的李女士無奈之下只能重新安排行程。
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分析所負責人張楊提醒消費者,囤購旅游產品時應充分了解自身需求,選取合適的品類,避免沖動消費。同時,應充分了解使用條款,遇到問題時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
(摘自《工人日報》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