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鐘茜 馮剛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分別于3月11日、3月10日在北京勝利閉幕。兩會期間,有關文化產業的各項議案提案不斷在網絡發酵,形成討論熱潮。尤小剛、饒曙光、傅斌星、孫昊、楊曉培、白一驄、曾映雪、冷凇等多位影視行業知名人士接受《綜藝報》專訪,分享了各自觀會感受。
尤小剛:創新賦能?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文化產業仍作為重要發展領域被提及。備受關注的“新質生產力”,實際上是在國際新形勢、新變局和新技術發展格局下,向大家提出的適應新時代,主動調整生產關系,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要求。“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與《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文化產業未來發展提出的新要求,與廣電媒體步入深度融合發展新階段,以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二三四”工作定位等工作要求一脈相承,為行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最近幾年,廣電行業加快媒體融合、深耕全媒體傳播。去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開展的“雙治理”(即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復雜)工作初見成效,收獲了社會的良好反饋。此外,隨著移動通信、AR等新技術飛速發展,廣電節目和劇集的內容形態也都在主動求變與時俱進。如廣電總局推出的“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就是管理部門主動作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表現。
電視劇、網絡劇、微短劇等內容的大小屏互動,線上線下互動,移動端和固定端的互動等,將會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用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全行業都在積極行動。國內電視劇制作產業界人士已經開始思考,全媒體傳播形式下的全新運行模式等問題,并以區塊鏈分布式記賬技術為基礎,整合內容資源和播出資源,開發出共享平臺新模式。目前,這個共享平臺已完成技術開發,進入聽證、論證階段。這是我們作為影視內容創作者和開發者,在新形勢下為行業融入新傳播業態的一次嘗試,希望能夠打開創作新局面。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是創新,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以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賦能影視產業改造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是文化強國題中應有之義,期冀與業界同仁群策群力共同實現跨越發展。
饒曙光:最大限度與時代對話,最大限度與人民共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加突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強調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闡釋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讓其真正成為全人類共同接受和推崇的價值。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不僅要解決語言障礙、貿易壁壘,還要解決價值觀障礙、價值觀壁壘。換句話說,中國電影要講好富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中國故事,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能力。
今年全國兩會,一些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引起業界關注。比如,防范打擊虛假影視投資詐騙,這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的任務,應該加大法律宣傳力度及法律打擊力度。編劇署名權保護也受到廣泛關注,劇本是一劇之本,但是目前行業對劇本的重視程度、法律對劇本的保護程度還遠遠不夠。
人工智能成為熱議話題,其對于影視創作、影視作品、影視格局、影視生態的影響越來越大。近期,全球首部完全由AI生成的長電影《Our T2 Remake》首映。這是一部由50位AI領域藝術家聯合創作的《終結者2》翻拍重制作品,講述人類對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故事,探討AI的影響。未來已來,中國電影人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有更強大的想象力、創意力、創造力,在電影創作生產的每個環節、每個層次都有新表達,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最大限度與時代對話,最大限度與人民共情,創作更多高質量的作品。
電影行業要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繁榮發展,需要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投資環境。同時,要加大對新觀眾培育培養的力度,特別是要從娃娃抓起,做好中小學影視教育,讓更多的年輕觀眾從小就養成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只有觀眾層面的配合和保障,才能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才能夠實現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目標。
傅斌星:以AIGC技術助力頭部內容創作和國際傳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帶來了關于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提案。
華策集團作為影視行業龍頭企業,在科技應用上一直走在行業前沿。在這一輪AIGC引領的科技浪潮中,華策集團積極響應、全面擁抱,以AIGC技術助力頭部內容創作和國際傳播。去年6月,華策集團成立AIGC應用研究院,目前研究院自研的編劇助手、劇本評估、視頻檢索、AI劇照等功能已在內部應用或內測。研究院還為全球影視版權交易一站式云平臺C-dramaRights量身定制AIGC多語種智能翻譯項目,只需1分鐘,就能生成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泰語等多個語種的翻譯內容和流暢音頻,助力華語內容國際傳播提速提效。
影視與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雙向奔赴、融合,“科技創新”是2024年影視行業的關鍵詞。所謂“新質生產力”,即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的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華策集團設立AIGC應用研究院,堅定“科技創新”的集團發展戰略,就是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布局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全行業高質量發展。
孫昊:讓影視行業成為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焦點話題。近年來,影視行業守文化之正、創時代之新,推出了一批富有時代感和創新力的作品。
2023年以來,影視行業不斷與其他產業融合,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文化+對外貿易”等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進一步激發了文化產業市場活力。此外,隨著國家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實施,5G、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在影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應用更加廣泛,文化產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速度加快,交互式、沉浸式業態層出不窮。業界應積極行動,讓影視行業成為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去年,耀客文化制作了《真心英雄》等現實題材精品,拓展了包括《金庸武俠世界》在內的其他創新賽道。未來,立足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及提升新質生產力要求,耀客文化在繼續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將持續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提升工業化水準,拓展產業邊界。
楊曉培:以創新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2023年,國產劇集向陽而生,在熒屏上描繪了中國的時代發展,既有“小家個體”,也有“大家溫度”。
讓中國故事走向世界,是文藝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西嘻影業一直以創作新時代影視劇精品為初心,堅守匠心創作的戰略。《夢中的那片海》采用年輕化視角,以小細節營造大氛圍,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引發觀眾共情共鳴。《神隱》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取經典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中國刺繡技藝,傳遞非遺之美。
小人物的大世界,可以獲得更廣泛的共鳴,也是優秀作品的母題之一。國產劇集的美學風格和敘事方式正在持續更新,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融合表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我們創作的反映國人生活“當下性”的故事,會隨著中國的富足強大、文化的繁榮發展,化為國人文化自信的點點繁星。
身為文藝工作者、影視從業者,我們要努力探索一條有效路徑,創作既能彰顯家國情懷和民族文化,又能獲得全球影視市場廣泛認可的作品,讓中國故事走向世界,讓中國精神和時代楷模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
白一驄:人工智能帶動影視創新發展
對于人工智能的熱議從去年全國兩會延續至今。今年全國兩會,一些代表委員聚焦人工智能在醫療保險、交通運輸、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影視創作、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提出了各自建議。
從聊天機器人到文生視頻,人工智能展現的技術躍進十分驚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由此可見,人工智能將賦能各行各業,企業與個人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人工智能與影視行業的融合進一步加深。盡管業內對人工智能仍存疑慮,但已經有很多創作者嘗試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日常工作。人工智能不僅能為影視行業提供創新思路,在前期基礎搭建中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如編劇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解決大部分試錯、創意等問題,將更多精力放在情感揣摩、思想高度及創新等部分。
人工智能不僅能為影視行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技術支持,更能督促創作者抓住契機,提升個人能力。以往制作提案,不僅周期長,還要花費一些成本。如果能訓練好人工智能,將會大幅縮短影視創作周期。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其在影視創作中的應用不再局限于文本、繪圖、概設等基礎工作,多模態的通用智能技術將帶給影視創作者更多便利。
期待影視行業擁抱科技、擁抱創新,加大創新與科技的融合,創造更多影視佳作,也期待人工智能在各領域蓬勃發展,互利共贏。
曾映雪:關注人工智能,期待微短劇行業未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檔案等事業。”廣播影視再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帶給從業者信心與動力。報告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旅游市場全面恢復”等內容,對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做出了部署,也為文旅融合提供了政策導向。我們會抓住機遇、不斷創新,通過影視+文旅,滿足大眾文化需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無限可能——未來的影視作品將不再受限于傳統表現形式和敘述方式。完美世界影視將不斷創新,讓科技成為創作的核心動力。
此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們關注到“關于建立微短劇評優評選機制的建議”。近年來,微短劇行業迅速發展,優質微短劇的影響力不斷提升。適時引入評獎機制,設立相關評判標準,在劇本、演員、服化道等方面設置細分獎項,能推動微短劇行業形成良性競爭環境,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微短劇熱也反映了消費者對碎片化時間利用、追求情感共鳴和多元文化體驗的新需求。隨著觀眾對于短時、高質量內容需求的不斷增加,微短劇精品化、多樣化趨勢更為明顯。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微短劇的商業模式也更加豐富,如內容付費、商務合作等。
近兩年,完美世界影視在微短劇賽道做出一些探索,推出《全職主夫培養計劃》《覺醒吧!戀愛腦》《當家小娘子》《大過年的》等作品,目前已經開啟品牌商務合作,未來也希望嘗試IP衍生、異業合作或聯動,包括今年備受關注的“微短劇+文旅”。期待看到微短劇的更多落地形式,進一步挖掘其多元商業模式。
冷凇:微短劇市場潛力巨大,建議加大行業管理與作品推優力度
今年全國兩會,作為新興業態的微短劇因量質齊升受到代表委員關注。目前微短劇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閉環,顯示巨大的市場潛力。然而,隨著微短劇的快速發展,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微短劇的行業管理和優秀作品的推廣顯得尤為重要。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范宗釵建議,不斷深化評獎制度改革,強化國家級文藝獎(節)活動的示范引領作用,做大做強做優國家級獎(節)活動。優化評獎機制十分值得關注,在評選優秀作品時,建議更多地考慮網絡作品,將其納入評獎范疇。對于優秀作品的成功經驗,建議及時傳播,讓更多人了解。此外,建議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優秀內容創作。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董事長、黨委書記龔政文今年提出兩項建議,一是國家加強對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的支持保障,二是支持湖南在長沙馬欄山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近年來,湖南臺一方面在重大主題作品上持續破圈,實現了年輕化傳播;另一方面,如《聲生不息·寶島季》《乘風2023》等節目堅持青春潮流,電視的公共服務功能和青春潮流題材實現雙向奔赴。
近年來,各地電視臺紛紛建立融媒體中心,臺網界限逐漸模糊。從媒體融合角度來看,可逐漸考慮不再嚴格區分傳統電視臺與網絡視聽平臺。網臺劇、臺網劇,網臺綜、臺網綜已成為發展趨勢。
近期,人工智能成為熱點。在藝術領域,它僅僅是一種賦能高效生產的工具,無論是語言訓練,還是大模型構建,仍需人工參與。在科幻、奇幻等創意內容方面,AI表現了優勢;但在要求準確性的現實題材及歷史題材方面,其短板明顯。隨著首部AI短劇、AI動畫片的問世,影視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未來或能逐步實現視頻內容的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