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瑤,陳國珍
(瀘州市瀘縣生態環境監測和應急服務中心,四川 瀘州 646100)
瀘縣又稱龍城,位于四川南部,長江、沱江交匯區,東與重慶市的永川區、瀘州市合江縣連界,南與瀘州市龍馬潭區和江陽區相鄰,西與自貢市富順縣接壤,北與重慶市榮昌區和內江市隆昌市相連[1]。瀘縣地形差異較大,具有山區立體氣候的特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風向以靜風為主。
本文通過分析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質量6項目(SO2、NO2、CO、O3、PM2.5、PM10)的變化趨勢、污染特征,為瀘縣大氣污染治理提供參考依據。
瀘縣城區有省控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1個,監測點位覆蓋瀘縣城區,監測結果能代表瀘縣城區整體的空氣質量狀況。本文數據來源于該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
本文評價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標準及其修改單二級濃度限值[2]。分析評價方法按照《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 663-2013)和《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技術導則(討論稿)》進行[3]。
(1)污染綜合指數是各項污染物的單項因子的指數和,數值越大,表明環境空氣質量越差,反之即越好。見式(1):
式中:Pi=Ci/Si;P—空氣污染綜合指數;Pi—i項空氣污染物的分指數;Ci—i項空氣污染物的季或年均濃度值;Si—i項空氣污染物的環境質量標準限值;n—計入空氣綜合污染指數的污染物項數。
(2)污染負荷系數法是指單項污染物的分指數在綜合指數中所占比例,污染負荷系數越大,其對綜合指數的貢獻越大,對環境質量污染程度的影響越大。見式(2):
式中:fi—污染物i的負荷系數;Pi—污染物i的分指數;P—環境空氣污染綜合指數。
(3)Spearman秩相關系數法[3]。見式(3):
式中:γs—Spearman秩相關系數;n—時間周期的數量,n≥5;Xj—周期j按時間排序的序號,1≤Xj≤n;Yj—周期j內污染物濃度按數值升序排序的序號,1≤Yj≤n。
如果秩相關系數絕對值大于表中臨界值,表明變化趨勢有統計意義。正值表示上升趨勢,負值表示下降趨勢。如果秩相關系數絕對值小于表中臨界值,表示基本無變化。
SO2年均濃度呈波動下降趨勢,先由2016年的16.7 μg/m3上升至2017年的19.9 μg/m3,然后在2018和2019年連續兩年大幅下降,2019年較2017年降幅達35.2%,2020年有小幅上升,2021和2022年繼續下降,2022年較2016年下降了7.1 μg/m3,降幅為42.5%。SO2年均濃度整體達標,整體保持良好。詳見圖1。

圖1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各指標年變化特征
NO2年均濃度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趨勢,由2016年的27.1 μg/m3迅速下降至2017年20.2 μg/m3,降幅達25.5%,2017—2019年NO2濃度相對穩定,在20.2~20.5 μg/m3之間,2020年較2019年急速上升,由20.4 μg/m3上升至27 μg/m3,升幅達32.4%,2021年較2020年小幅上升后下降,NO2年均濃度整體達標。詳見圖1。
CO 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濃度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趨勢,由2016年的1.4 mg/m3下降至2017年的1.1 mg/m3,再逐年上升,2020年和2021年的濃度均為1.6 mg/m3,在2022年濃度下降為1.0 mg/m3,2022年較2016年下降28.6%,整體呈“倒N”型變化特征,CO 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濃度整體達標。詳見圖1。
O3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數濃度前四年呈上升趨勢,由2016年的107 μg/m3上升至2019年的143 μg/m3,四年共計上升33.6%。再由2019年的143 μg/m3下降至2020年的126 μg/m3,2021年至2022年再次呈上升趨勢,2022年上升到145 μg/m3,整體呈“N”型變化特征,2022年較2016年上升35.5%,O3濃度整體達標。詳見圖1(d)。
PM2.5年均濃度整體下降趨勢明顯,2016—2020年連續五年大幅下降,由67.4 μg/m3下降至41.8 μg/m3,降幅達38.0%,2021年較前一年有小幅回升后下降,2022年較2016年下降25.4 μg/m3,降幅達37.7%,但仍未達標。詳見圖1。
PM10年均濃度變化趨勢與PM2.5濃度變化趨勢一致,下降趨勢明顯,濃度由2016年的94 μg/m3下降至2022年的64.5 μg/m3,降幅31.4%,其中:2016—2020年連續五年大幅下降,由94 μg/m3下降至59 μg/m3,降幅達37.2%,2021年有所回升,2022年較前一年有小幅下降,2019-2022年瀘縣PM10年均濃度達標。詳見圖1。
2.2.1 環境空氣各指標月變化特征
2016—2022年,瀘縣SO2、NO2和CO月均濃度均維持在較低水平。SO2、NO2濃度在12月~次年1月相對其他各月略高,CO濃度在1~4月相對其他各月略高,O3月均濃度呈現“M”變化特征,12月~次年1月濃度最低,5~6月和8月濃度最高;PM2.5和PM10月均濃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呈“V”型變化特征,12月~次年1~2月濃度最高,7月濃度最低。詳見圖2。

圖2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各指標月變化趨勢
2.2.2 環境空氣各指標季節變化特征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質量各指標(除O3外)的濃度均呈現出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冬春兩季明顯高于夏季和秋季的現象,O3的高濃度則出現在夏季,春季次之,冬季濃度最低,季節差異明顯。總的來說,瀘縣冬季空氣污染最為嚴重,夏季空氣質量相對較好。詳見圖3。

圖3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各指標季節變化特征
2.3.1 環境空氣各指標分指數及綜合指數變化趨勢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23~4.06,整體呈波動下降趨勢,2022年較2016年下降明顯,降幅達22.4%。單項污染指數中:SO2分指數先升后降,2017年達到峰值0.32,然后逐年下降,最終降到2022年的0.17,2022年較2016年下降39.3%;NO2分指數呈現“波浪”型的波動趨勢,2022年較2016年下降了8.8%;CO分指數呈現先降后升再降的趨勢,2022年較2016年下降28.6%;O3分指數呈現“N”型波動上升趨勢,2017—2019年逐年上升,2020年有所下降,2021年和2022年繼續上升,2022年較2016年上升幅度較大,上升了35.8%;PM2.5和PM10分指數變化特征和綜合指數一致,呈波動下降趨勢,PM2.5分指數2022年較2016年下降37.2%,PM10分指數2022年較2016年下降32.1%[4]。詳見圖4。

圖4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各指標分指數及綜合指數變化趨勢
2.3.2 瀘縣環境空氣各指標污染負荷變化特征
2016—2022年,瀘縣SO2、CO污染負荷呈波動型下降趨勢,2022年較2016年分別下降1.3%和0.5%;NO2和O3污染負荷呈波動型上升趨勢,NO2污染負荷2022年較2016年上升2.1%,O3污染負荷2022年較2016年上升9.5%;PM2.5和PM10污染負荷變化趨勢一致,均呈“V”型變化特征,且均在2016—2020年連續五年下降,在2021-2022年有回升趨勢,但較2016年相比,仍有明顯下降,PM2.5污染負荷2022年較2016年下降7.1%,PM10污染負荷2022年較2016年下降3.1%,顆粒物總負荷2022年較2016年下降10.2%。詳見圖5。

圖5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各指標污染負荷變化特征
2.3.3 環境空氣質量趨勢檢驗
采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法對瀘縣2016-2022年間環境空氣各指標年度變化趨勢進行檢驗,結果顯示:SO2、PM2.5和PM10濃度呈顯著下降趨勢,NO2、CO、O3濃度有不顯著上升趨勢。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質量變化趨勢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質量變化趨勢檢驗
2.4.1 優良天數變化特征
2016-2022年,瀘縣優良天數率呈波動上升趨勢,前兩年呈上升趨勢,2018年有小幅下降,2019年和2020年繼續呈上升趨勢,2021年下降,2022年又有所回升,優良天數率總體上升明顯,由2016年的65.7%上升至2022年的83.3%,共計上升17.6%。詳見表2。

表2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及首要污染物統計表 單位:天
2.4.2 首要污染物變化特征
瀘縣環境空氣質量首要污染物從2016年以PM2.5為主,PM10次之的狀況轉變為2017-2022年以PM2.5為主,O3次之的狀況。詳見表2。
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整體呈波動下降趨勢,七年間降幅達22.4%;優良天數率呈波動上升趨勢,七年間升幅達17.6%,這表明,瀘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瀘縣環境空氣質量有較大改善。
2016—2022年,瀘縣顆粒物年均濃度及分指數均呈下降趨勢,顆粒物污染總負荷雖然整體呈下降趨勢,7年間降幅達10.2%,但從2021年起,有回升趨勢,2022年顆粒物總負荷為52%,且PM2.5年均濃度仍未達標,顆粒物污染問題依舊突出,仍然是目前瀘縣環境空氣污染的主要因子。
2016年瀘縣首要污染物為PM2.5,PM10次之,2017年至2022年首要污染物為PM2.5,O3次之;SO2分指數和污染負荷2022年較2016年分別下降了39.3%和1.3%;O3濃度、分指數及污染負荷2022年較2016年均上升,分別上升35.5%、35.8%和9.5%,臭氧污染日漸加重;NO2分指數2022年雖然較2016年下降了8.8%,但是污染負荷2022年較2016年上升了2.1%。
由此可見,瀘縣的大氣污染類型已經從以SO2、NO2和PM10為特征污染的傳統煤煙型污染轉變為以機動車尾氣、O3和PM2.5為特征污染的復合型污染。
2016-2022年,瀘縣各項污染物(除O3外)的濃度均呈現出冬季、春季(12月-次年2月)明顯高于夏季和秋季的現象,O3的高濃度則出現在春末及夏季(5-6月及8月),季節差異明顯。其中,冬季空氣污染最為嚴重,夏季空氣質量相對較好。
通過對2016-2022年瀘縣環境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分析發現,瀘縣顆粒物污染依然嚴峻,O3污染日益顯著,瀘縣環境空氣質量的改善,應在控制顆粒物的形成和排放的同時,加大對O3污染的防控力度,特別是控制形成O3的兩種重要前體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產生和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