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靜 劉雙
(北京中農富通農業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矛盾、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顯著,人們接觸綠色、回歸自然的需求難以解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具有農業和旅游業雙重產業屬性的休閑觀光農業應運而生。生態農業觀光園作為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優良載體得到迅速發展。
然而,現階段我國在生態農業觀光園建設過程中存在主題定位不準確,生態保護不到位,功能分區不合理等問題,同時,在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與設計方面的研究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較為薄弱。因此,開展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具有必要性。
本文以庫爾勒紅旗生態農業觀光園為案例,結合經濟開發區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提出了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的原則、目標與建設路徑,并借助定量分析方法測算、分析、評估園區的生態環境效益,探索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以期為類似城市地區的規劃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推動城市化進程中生態農業發展。
1.1.1 規劃性質
休閑觀光農業具有農業和旅游業的雙重產業屬性。庫爾勒地區燦爛的農耕文明和豐富的農業資源為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基礎條件。另外,隨著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的意愿漸強,形成了巨大的客源市場和旅游需求,這些特征契合農業休閑觀光的發展要求,也促進了農業觀光園在該地區的落地。
本規劃為紅旗農業生態觀光園項目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是將紅旗農業生態觀光園打造成為庫爾勒市農業生產與休閑旅游的重要節點而作的戰略規劃。此次規劃是在現有城鄉發展規劃及庫爾勒市總體規劃基礎上,結合項目區現有資源及產業發展現狀,對其進行的概念性規劃。
1.1.2 規劃范圍
項目區位于新疆庫爾勒市西尼爾鎮,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部,距離市中心18km,項目區南北長度4km,東西寬度500m,北部和南部落差3m,規劃總面積約106.66hm2。
圖1 庫爾勒市地理區位
圖2 項目區地理區位
庫爾勒市位于新疆中部,是南疆首位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天山南坡經濟帶的發展極,是南疆地區唯一具備公路、鐵路、航空和管道立體運輸網絡的城市。項目區位于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部,距離218國道1.5km,交通區位優勢十分顯著。
注:資料來源于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2010—2030年)。
1.1.3 現狀綜合條件分析
在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中,生產資源、生活資源以及生產資源的運用是空間布局、產業發展、景觀營造的基礎,梳理“三生”資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農業生態園的發展方向。
圖4 項目區交通區位條件
庫爾勒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氣候溫暖舒適,植被種類繁多,交通便捷,有利于農業生態園更好的發展。與此同時,生態農業觀光園對“三生”資源的共通,對建設農業生態園的景觀建設有著指導性作用,為農業生態園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打下基礎。
1.1.3.1 生產資源豐富
庫爾勒因盛產馳名中外的“庫爾勒香梨”,又稱“梨城”,項目區內主要種植種類為梨樹,總面積約30hm2,最高產量達到4t·667m-2,楊樹種植面積約7.73hm2,產業發展基礎較好。此外,該地區場地條件良好,基礎設施完善,項目區可借助地域品牌進行產品宣傳和市場開拓。可最大限度保留現有產業的基礎上,結合園區未來發展方向,補充產業內容。
1.1.3.2 文化資源富足
項目區所在地有軍工文化背景,且文化資源豐富,周邊有獨特民族風情,主要包括蒙古族“那達慕”,維吾爾族“麥西來甫”等民間文化藝術(羅布人文化、蒙古族文化等),可以聯動周邊生態旅游資源協同發展。
1.1.3.3 生態資源優越
庫爾勒市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帶,是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光熱資源比較豐富,冷熱懸殊,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空氣干燥。城區主導風向東北風。庫塔干渠自北而南流經項目區東側,水資源相對富足。項目區內地勢平坦,地形平整起伏小,利于開發。除此之外,該地區景觀資源豐富,擁有博斯騰湖、巴音布魯克草原、天鵝湖、鞏乃斯林海、塔里木河等自然景觀。
總體而言,項目地擁有較為良好的氣候資源及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文化資源,為發展設施農業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并且適宜結合旅游產業實現聯動發展。
1.2.1 平衡地區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庫爾勒城市總體規劃指出,以生態花園城市為目標,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城市在居住舒適,生活便捷,環境優美等方面的生活質量水平;進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保持庫爾勒市國家級生態、環保模范城市水平。項目區緊靠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隨著開發區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人們對綠色生態環境需求越來越迫切。項目區的建設,依托農業產業基礎,發揮農業生態功能和休閑體驗功能,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滿足人們對綠色生態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項目規劃重點圍繞提升生態保護意識,加強可持續農業發展,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打造開發區的綠核等方面展開,通過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景觀價值,發展綠色農業產業,為居民和游客提供自然、健康、舒適的休閑體驗,推動旅游業和農業產業的協同發展。
1.2.2 打造優勢特色產業
項目區產業基礎良好,擁有2大主導產業,香梨林果、蔬菜;3大輔助產業,花卉、苗木、畜牧養殖。其中,“庫爾勒香梨”作為地方特色品牌,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目前,項目區主要種植種類為梨樹,總面積約為30hm2,最高產量可達到4t·667m-2,且場地平整,擁有較好的發展基礎條件,地域品牌優勢明顯,有待進一步推進產品宣傳和市場開拓,促進產業發展。項目區內的產業發展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現狀以香梨產業為主導,需進一步謀求產業創新發展路徑,以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園區的土壤主要是沙土質,其保水保肥能力較差,這給作物的生長培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現有的產業類型單一,缺乏休閑旅游元素,限制了項目區的發展潛力;整體客源較為分散,這對于產業的優化升級和滿足區域休閑市場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項目在規劃中如何結合園區內的資源優勢,挖掘產業特色,打造主題鮮明的各專類園,滿足目標群體需求,最終將園區建設成為集“休閑、觀光、娛樂、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近郊休閑觀光農業公園,是規劃的一項重點內容。
2.1.1 城市中的田園
項目地位于城市近郊區,生態環境條件較為優越,因此可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利用蔬菜、果樹等農作物代替傳統綠化植物,美化城市景觀和環境,打造城市里的詩意田園,既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態農產品和休閑娛樂場所,又可以美化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現代化城市休閑農業,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
2.1.2 香農世界
依托新疆花兒文化,圍繞“香”這一主題,利用芳香烴植物如香的花、香的草、香的果、香的菜以及散發香味的動物等要素資源,結合淳樸的鄉土農家特色,將項目地打造為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的香農世界。借鑒“五感設計”理論,以嗅覺為引領,結合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喚起參觀者的情感與記憶,將參觀者帶至自然生態環境之中,領略人、文化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美,從而將可持續設計的理念貫穿整個生態農業觀光園。
2.2.1 依托農業休閑觀光旅游,打造城市活力綠肺
充分發揮城市中的農業空間這一稀缺資源及緊鄰市場的區位優勢,堅持“以農為本、農旅結合”的產業發展理念,以農業用地集約利用為支撐,以農業產業發展為基礎,以休閑旅游項目為助力,將項目地納入城市生態動脈,發揮城市后花園作用,成為城市工業園區活力綠肺,打造集“休閑、觀光、娛樂、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近郊休閑觀光農業公園,形成以農業加旅游為雙核驅動的全產業鏈構筑模式,推進庫爾勒市農業綜合生產的新模式和綠色生態新發展。
2.2.2 推進農旅復合發展,構建農旅互融新體系
遵循農旅復合產業發展思路,依托2大主導產業和3大輔助產業,以“香”為主題,圍繞“生產—加工—體驗”這一核心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引導當地農民創業、就業,并推動農業、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堅持城鄉統籌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模式,最終形成以“1+3產業”聯動發展為核心的農旅互融的新農產業體系。
項目總體布局圍繞生態效益與農業特色產業的挖掘展開,在合理布局農業產業的基礎上,連點成線,打通生態綠廊,連線成面,構建城市綠肺,突出該農業觀光園的生態效益。規劃整體形成“一心、三環,一軸、七區”的空間格局。
圖5 空間布局圖
3.1.1 一心
入口綜合服務中心集園區綜合咨詢服務、游客集散、特色農產品展銷、農情文化展示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入口綜合服務中心。
圖6 功能分區圖
3.1.2 一軸
生態景觀軸依托項目區現有的1條貫穿南北的主路,在滿足其交通運輸的功能基礎上,重點進行沿路景觀打造,使其成為園區生態景觀軸。
3.1.3 三環
生態發展環線以園區內部道路為基礎,結合各主題園區的布局設置,形成3條主要生態發展環線,北部2條主要承擔休閑觀光功能,為游客參觀游覽的主要線路,南部環線主要承擔生產功能。
3.1.4 七區
包括精品佰蔬生產區,農業旅游核心區,香梨文化創意體驗區,奇趣果樂休閑區,標準化香梨生產示范區,特色苗木產業區,畜牧養殖示范區。
圖7 總平面圖
精品佰蔬生產區、農業旅游核心區、香梨文化創意體驗區、奇趣果樂休閑區的產業布局均依托項目區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及產業基礎,結合“五感設計”理論,以“濃香”“奇香”“蔬香”等為主題,以花、果、林、草、菜、動物為主要元素,以聞香、尋香、食香、體香、玩香為主線進行項目設置,使游客可以從視覺、嗅覺、味覺全方位感受百果之趣,打造功能復合、內容豐富立體的以香梨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通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步帶動提升園區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真正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標準化香梨生產示范區則依托現有香梨產業基礎,重點通過引進香梨栽培的新技術與新模式,對現有梨園進行改造,采用密植省力化栽培新模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果園產量和優質果率,對先進的栽培模式和技術進行示范推廣。借助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特色苗木產業區依托項目區較好的交通優勢,以市場為主導,培育適應當地的特色苗木,采取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模式,通過栽培管理,整形修剪,打架造型等形式,將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娛樂的內涵融入造型苗木中,進行銷售與展示,將園區建設成集生產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特色苗木供應基地。滿足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以及城市綠化發展的需求,發揮城市活力綠肺和后花園作用。
畜牧養殖示范區以當地特色綿羊規模化養殖為主,采用“現代化和標準化”養殖模式,對羊糞尿等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實現示范區及周邊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輻射帶動周邊牧戶養殖的標準化進程,實現園區產業生態有機循環。
表1 項目框架表
庫爾勒紅旗生態農業觀光園在產業選擇方面具有兼顧農業和旅游業的雙重產業屬性。園區在“三生”資源中最具特色的是生產資源,依托當地的香梨產業以及蔬菜等其他生產資源進行開發,通過技術研發不斷提升香梨、蔬菜等產品的品質,積極拓展產業鏈條,提供多元休閑功能,形成集觀光、休閑、科教、農業生產為一體的多元化生態農業觀光園。休閑觀光旅游主要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結合生態以及民俗開展,以香梨產業為例,莊園為游客提供豐富的種植體驗、科教知識,并開發采摘體驗項目,此外,在香梨園周邊還增添了百香果園、造型苗木園以及盆景園,提供更多的采摘品嘗以及休閑觀賞的選擇,游客可以任意游覽,充分利用生態優勢為游客提供美麗的景觀和豐富的游憩體驗。
總體而言,園區在產業選擇上,以“三生”中的農業生產作為發展初始,依托當地特色產業資源,進而開發出農業體驗類項目,為游客提供參與種植,體驗采摘以及農產品科普教育等服務,以生產帶動生活體驗,合理開發,推動農旅深度融合。依靠將其原有產業優勢與優越的生態條件相結合,發展多元化產業,從而突顯庫爾勒紅旗農業觀光園的特色與優勢。
圍繞園區香梨、蔬菜、反季節草莓、特色苗木種植和畜牧養殖,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依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實現種養循環。園區種養綠色發展通過引入科學合理的土地種植方式,應用廢物循環系統,從而減少土地污染和破壞,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實現永續發展。
廢物循環系統采用“無害化處理+土地消納”模式,核心是將有機廢棄物富含的氮、磷、鉀充分回收進行循環再利用,節約生產成本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主要功能是集中收集與處理生產過程中(畜牧養殖為主)所產生的廢棄物,通過沼氣發酵、接菌堆肥發酵等形式,制作有機肥料,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
圖8 廢物循環利用模式圖
庫爾勒紅旗生態農業觀光園在建立之初的設計愿景就是基于環境保準則進行農業開發。在景觀設計、空間布局方面結合了“三生融合”的理念,保留原有自然特色:在規劃景觀時,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特色和生態系統,避免人為干擾和破壞。在農業觀光園的景觀營造中,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布局和發揮生態功能,以體現城市綠肺的特點:多樣化的植被選擇,選擇具有生態適應性的本地植物,包括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以增加植被的多樣性和景觀的層次感,引入四季百果采摘產業,使得園區在不同季節都能呈現出豐富立體的景色;設置合理的交通路網,為游客提供休閑散步的空間,在道路兩側種植樹木,形成綠色走廊,提供陰涼和氧氣,并吸收噪音和凈化空氣,與庫塔干渠走向呼應,藍綠結合,形成藍綠雙線的生態走廊,打通城市風道,調節地區微氣候,改善環境。
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生態產業為重點,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最大限度保護園區地形、植被等自然資源,引導各類用地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園區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共生互利體系,完善環境建設的基礎設施和政策體系,實現園區生態可持續良性循環。
對生態環境效益進行量化分析,以明確園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總體價值與下一步發展方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從幾個方面展開:利用干物質量計算氣候調節服務功能的價值;使用影子工程法計算水文調節服務功能的價值;利用農田等自然產量計算食物生產、原材料生產的生態服務價值。其他參數則主要參考2008年謝高地等調查研究形成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單價體系,如表2所示。
表2 2007年中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
園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總體評價:觀光園生態系統價值總量豐富;價值具有增長性。生態系統的價值特征:對本區域幾種主導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見表3,得到此地的服務功能總價值約為0.7億元·a-1,按照價值量的大小,依次為生態旅游>物質生產>氣體調節>土壤保護>氣候調節>涵養水源>文化科研,其中,氣體調節、土壤保護、生態旅游、物質生產4種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處于主要地位,占總價值99%。
表3 園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表
通過對庫爾勒紅旗生態休閑農業園生態系統的價值評估,可明確該農業園區對于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生態系統發揮的重要作用。此外,也進一步說明了城鄉生態協調對改善周邊環境以及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庫爾勒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該地區的生態其價值在未來會不斷提升。
本文以庫爾勒紅旗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為例,分析城鄉統籌視角下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建設模式與方法,對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建設經驗進行總結,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5.1.1 充分發揮生態農業觀光園功能
生態農業觀光園具有農業生產、休閑觀光、體驗參與、教育示范、生態保護、社會文化等多種功能,可依托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民俗文化及農業資源等差異,確定產業結構與功能定位,形成適宜的發展模式。
5.1.2 注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
規劃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以“農業為基,生態優先”為主線,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的聯動發展。
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建設兼顧農業和旅游業,將自然生態基礎上進行景觀營造,具有廣闊發展未來,對于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建設能夠有效開發利用城市近郊區的豐富資源,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旅融合;開展農業生產的同時能夠發揮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并改善地區生態環境,滿足城市居民接近自然、回歸自然的需求,促進區域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