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楊建雷張春回宮盱彤郭立新
(1.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甘肅 隴南 746000;2.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花椒研究所,甘肅 隴南 746000)
花椒(Zanthoxylumbunganum Maxim)是蕓香科花椒屬植物,是我國重要的辛香料和中藥材。花椒資源在我國分布很廣,秦巴山區和四川干熱河谷是我國重要產地[1]。隴南是全國花椒主產區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所產花椒顏色丹紅、麻味醇香,享譽國內市場,《爾雅》記載“以檓為大椒……范子計然曰:蜀椒出武都,赤者善;秦椒出天水、隴西,細者善。”[2]。隨著我國花椒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對花椒資源進行深入調查研究[3]。受歷史、地理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花椒在漫長的栽培中,經過不斷馴化,形成了許多品種。因為花椒同名異質、同質異名現象較為普遍,品種名大多為俗名,缺乏統一的分類命名,給生產、銷售和科研帶來了很大不便[4,5]。花椒主要研究集中在花椒種質資源現狀[6-9]、評價[10-13]、遺傳溯源[14-17]和保護[18]等方面,并取得了許多成果。
隴南花椒在全國花椒分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5],更以野生花椒種類多、栽培品種全而著稱[19]。目前對花椒品種的分類沒有統一標準,在建立品種資源收集圃的基礎上,開展品種演化關系和遺傳穩定性研究。通過實地調研、查閱文獻、對比形態,分析隴南花椒生產栽培品種的資源現狀,整理和統一隴南花椒栽培品種名稱。研究花椒品種特性和分類特征,探討其品種分類,為科研人員在花椒新品種培育、命名分類和鑒定等研究與應用提供探索和參考。
別名五月椒、貢椒。甘肅省審定林木良種,編號:甘S-SSO-Zbm-005-2015。
落葉小喬木,樹高3~5m,樹勢半開張,成枝力強,主干綠褐色,光滑;皮孔扁圓形,小而疏;無明顯皮紋;具紅褐色扁皮刺,基部較窄,不隆起或輕微隆起;新生枝綠褐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無絨毛;小葉5~9枚,對生,卵圓形,葉面呈波浪形起伏,先端漸尖,基部截形,無軸刺和軸翅;葉色濃綠,近革質,葉緣細鋸齒,齒縫具油腺點。花單性,無花冠,花軸綠色,萼片紅綠色,柱頭3~4個,綠色,花柱中長;孤雌生殖。蓇葖果,密生疣狀腺體,部分腺體凸起,果柄3~8mm,著生2~4果粒,果粒基部偶有1~2粒發育不全的小果粒;果穗緊密,果實深紅色。成熟后開裂,形如梅花,外果皮醬紅色,內果皮金黃色。
1.1.1 物候期
3月中旬萌芽,4月上旬現蕾,4月中旬展葉、花盛開,4月下旬花謝、坐果,5月中旬果實膨大,5月下旬著色,6月上旬種子硬度迅速增大,油腺點凸起增多,6月下旬果實成熟,8月中旬—9月下旬秋梢生長,10月下旬落葉。
1.1.2 經濟性狀
產量高,鮮果3.7~4.2kg制1kg干椒。香味濃郁,品質極佳。
1.1.3 栽培技術要點
喜肥,喜干燥,耐旱,不耐積水,不耐寒,抗病蟲害能力弱。
1.1.4 栽培范圍
白龍江沿岸海拔800~1400m河谷地帶。
別名伏椒(甘肅甘谷)、刺椒(甘肅積石山)、油椒(甘肅西和、禮縣)、六月椒等。甘肅省審定林木良種,編號:甘S-SP-Dhp-011-2013。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高3~5m,樹勢半開張,成枝力強,主干青灰色,光滑;皮孔扁圓形,小而疏;無明顯皮紋;具紅褐色扁皮刺,大,基部較窄,不隆起或輕微隆起;新生枝紅褐色。奇數羽狀復葉,無絨毛;小葉5~9枚,對生,卵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截形,無軸刺和軸翅;葉色濃綠,小葉波形褶皺,光滑紙質,葉緣細鈍鋸齒,鋸齒縫具油腺點。花單性,無花冠,花軸綠色,萼片紅綠色,柱頭3~4,綠色,花柱中長;孤雌生殖。蓇葖果近球形,果面腺點大而密,果粒大直徑5~6mm;果柄3~5mm,著生1~3果粒,極少4粒;果穗較緊密,果實鮮紅色,成熟后開裂,外果皮鮮紅色,內果皮黃白色。
1.2.1 物候期
3月中旬萌芽,4月上旬現蕾,4月中下旬展葉、花盛開,5月上旬坐果,5月中下旬果實膨大,6月上旬果實著色,種子迅速變硬,油腺點凸起增多,7月上中旬成熟期,8月中旬—9月中旬秋梢生長,10月中下旬落葉。
1.2.2 經濟性狀
果實產量高,鮮果3.6~4.5kg制1kg干椒。麻香味濃,品質好。
1.2.3 栽培技術要點
喜肥,喜干燥,耐旱,不耐積水,抗病蟲害能力弱。
1.2.4 栽培范圍
文縣、武都、康縣、宕昌縣等海拔1800m以下地區。
別名二紅椒、七月椒、豆椒(甘肅康縣、禮縣)等。甘肅省審定林木良種,編號:甘S-SSO(1)-Zm-004-2017。
落葉灌木,樹高3~6m,樹勢半開張,樹勢中庸,主干灰白色,光滑;皮孔扁圓形,較大,數量中等;無明顯皮紋;具黑褐色扁皮刺,2枚規則生長在芽點兩邊,基部隆起成厚基座;新生枝紅褐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無絨毛;小葉5~9枚,多5~7枚,對生,卵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截形,無軸刺和軸翅;葉色濃綠,紙質,光滑,平展,葉緣細鈍鋸齒,鋸齒縫具油腺點。花單性,無花冠,花軸、萼片均綠色,柱頭3~4個,綠色,花柱中長,孤雌生殖;蓇葖果近球形,果面腺點大密,果柄長3~5mm,1~2果粒,果粒直徑3~5mm;果穗較緊密,果實紅色,麻味足有腥臭味;成熟后開裂,外果皮暗紅色,內果皮白色。
1.3.1 物候期
隴南產區4月上旬萌芽,4月中旬現蕾,4月下旬展葉、花盛開,5月上旬坐果,5月中下旬果實膨大,6月下旬果實著色,油腺點凸起增多,種子硬度迅速增大,8月上旬果實成熟,8月中旬—9月中旬秋梢生長,10月中下旬落葉。
1.3.2 經濟性狀
果實產量高,鮮果3.6~4.2kg制1kg干椒;品質中等,麻味足有腥臭味。
1.3.3 栽培技術要點
喜肥,喜干燥,耐旱,耐寒,不耐積水,抗病蟲害能力較強。作為砧木應用時,親和力高,嫁接品種風味保持良好,抗病害能力較強。
1.3.4 栽培范圍
在武都、文縣、康縣、禮縣、西和縣、宕昌縣、成縣等海拔2000m以下地區。
別名秋椒(甘肅秦安、甘谷)、枸椒、洋(羊)椒等。甘肅省審定林木良種,編號:S-SP-Byj-012-2013。
落葉灌木,樹高4~6m,樹勢直立,成枝力強,主干灰褐色;皮孔混合型,大而隆起,數量較密;無明顯皮紋;皮刺小,紅褐色尖銳,2至多枚生長在芽點周圍,基部隆起成厚基座;新生枝綠褐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無絨毛;小葉5~9枚,多5~7枚,對生,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無軸刺和軸翅;葉色綠,紙質,光滑,兩邊微上卷,葉緣細鈍鋸齒,齒縫具油腺點。花單性,無花冠,花軸、萼片均為綠色,柱頭3~4,綠色,花柱中短;蓇葖果,果面腺點大而密,果柄5~13mm,1~2果粒,果粒直徑3.0~4.0mm;果穗較緊密,果實黃紅色,成熟后開裂,外果皮暗紅色,內果皮白色。
1.4.1 物候期
4月上中旬萌芽,4月下旬現蕾,5月中下旬展葉、花盛開,6月上旬坐果,6月中下旬果實膨大,8月上旬果實著色,油腺點凸起增多,種子硬度迅速增大,9月中旬成熟期,8月中旬—9月中旬秋梢生長,10月中下旬落葉。
1.4.2 經濟性狀
果實產量高,鮮果3.8~4.5kg制1kg干椒。有明顯腥膻味,品質較差。
1.4.3 栽培技術要點
耐瘠薄,耐水濕,抗旱,抗寒,抗逆性強,樹勢旺,是優良砧木。
1.4.4 栽培范圍
在宕昌縣官亭、臨江鋪栽植,武都區透防、康縣平洛有零星栽植。
別名大紅袍(甘肅禮縣、西和)、長果柄大紅袍(宕昌縣)。
落葉灌木,樹高3~6m,樹勢開張,主干青褐色,較光滑;皮孔近圓形,小而疏;無明顯皮紋;具紅褐色扁皮刺,較小,不規整稀疏分布,基部隆起成厚基座;新生枝綠褐色,僅中部以下有皮刺。奇數羽狀復葉互生,無絨毛;小葉5~9枚,多5~7枚,對生,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無軸刺和軸翅;葉色草綠色,光滑,平展,薄紙質,葉緣細鋸齒,齒縫具油腺點。花單性,無花冠,花軸綠色,萼片紅綠色,柱頭3~4個,綠色,花柱中長;孤雌生殖。蓇葖果近球形,果面腺點較大而密,果柄1.0~2.2mm,1~2果粒,果粒直徑3.5~4.0mm;果實鮮紅色,果皮較薄,成熟后開裂,外果皮紅色,內果皮淡黃色。
1.5.1 物候期
3月中旬萌芽,4月上旬現蕾,4月中下旬展葉、花盛開,5月上旬坐果,5月中下旬果迅速膨大,6月上旬果實開始著色,油腺點凸起增多,種子硬度迅速增大,7月中旬果實成熟,8月中旬—9月中旬秋梢生長,10月中下旬落葉。
1.5.2 經濟性狀
產量較高,鮮果4.0~4.5kg制1kg干椒,干制率較低,品質中等。
1.5.3 栽培技術要點
喜肥,喜干燥,耐旱,不耐積水,抗病蟲害能力弱。樹勢開張,易于培育開心型樹形。
1.5.4 栽培范圍
在宕昌縣官亭、武都區洛塘、琵琶、禮縣江口、西和縣蒿林有零星栽植。
別名藏葉椒。多分布于武都區東路花椒產區,與大紅袍混植存在。
落葉灌木,樹高3~5m,樹勢半開張,主干灰綠色,光滑;皮孔圓型,中等;無明顯皮紋;具灰褐色扁皮刺,基部較寬厚,有隆起;新生枝紅綠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無絨毛;小葉5~9枚,多5~7枚,對生,卵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截形,無軸刺和軸翅;葉色墨綠色,紙質,葉脈上下具小刺,葉緣鋸齒,齒縫具油腺點。花單性,無花冠,花軸綠色,萼片紅綠色,柱頭3~4個,綠色,花柱中長;孤雌生殖。蓇葖果近球形,果面腺點較大而密,果柄1.0~3.0mm,著生1~2果粒,果穗緊密,著生在奇數羽狀復葉葉腋下,果實鮮紅色,成熟后開裂,外果皮紫紅色,內果皮黃白色。
1.6.1 物候期
3月下旬萌芽,4月上旬現蕾,4月中下旬展葉、花盛開,5月上旬坐果,5月中下旬果迅速膨大,6月下旬果實著色,油腺點凸起增多,種子硬度迅速增大,7月下旬果實成熟,8月中旬—9月中旬秋梢生長,10月中下旬落葉。
1.6.2 經濟性狀
果實產量高,鮮果4.0~4.5kg制1kg干椒,干制率較低,味麻略帶腥臭味,品質中等。
1.6.3 栽培技術要點
喜肥,喜干燥,耐旱,較耐積水,具一定的抗冰雹霜凍能力,抗病蟲害能力較強。
1.6.4 栽培范圍
武都區洛塘、琵琶、文縣臨江、橋頭有栽培。
落葉灌木,樹高3~5m,樹勢開張,成枝力強,主干綠褐色,光滑;皮孔混合形,中等;無明顯皮紋;具紅褐色扁皮刺,小而密,基部較窄,輕微隆起成薄基座;新生枝紅褐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無絨毛;小葉5~9枚,多5~7枚,對生,卵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無軸刺和軸翅;葉綠色,厚紙質,葉脈明顯凹陷,近全緣,有細鈍鋸齒,齒縫具油腺點。花單性,無花冠,花軸綠色,萼片紅綠色,柱頭4個,綠色,花柱中長;孤雌生殖。蓇葖果近球形,果面腺點較密,果梗細,果柄3.0~5.0mm,著生1~2果粒,果穗松散,果實淺紅色,成熟后開裂,外果皮紅色,內果皮白色。
1.7.1 物候期
4月中旬萌芽,4月下旬現蕾,5月中上旬展葉、花盛開,5月下旬坐果,5月中下旬果實膨大,6月上旬果實著色,油腺點凸起增多,種子硬度增大,8月上旬果實成熟,8月中旬—9月中旬秋梢生長,10月中下旬落葉。
1.7.2 經濟性狀
果實產量高,鮮果4.0~4.2kg制1kg干椒,有膻味,品質差。
1.7.3 栽培技術要點
耐瘠薄,抗逆性強,抗病蟲害能力強。
1.7.4 栽培范圍
在西和縣洛峪、康縣平洛海拔1500m以上地區零星分布。
別名江東椒(甘肅文縣、武都),主要零散分布于隴南西和、禮縣花椒產區,在文縣、武都產區有零星分布,數量已極少,通常與大紅袍混植。
落葉灌木,樹高3~5m,樹勢中庸,冠幅小、緊湊,主干灰褐色,光滑;皮孔混合型,中等,較密;無皮紋;具紅褐色扁皮刺,大,基部較窄,輕微隆起成基座;新生枝紅褐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無絨毛;小葉5~9枚,多5~7枚,對生,卵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無軸刺和軸翅;葉綠色,紙質,向下微反卷,葉脈明顯凹陷,葉緣細鈍鋸齒,齒縫具油腺點。花單性,無花冠,花軸綠色,萼片暗紅色,柱頭3~4個,綠色,花柱中短;孤雌生殖。蓇葖果近球形,果面腺點大而密,果柄5.0~8.0mm,著生1~2果粒,果穗緊密,果實淺紅色,成熟后開裂,外果皮紅色,內果皮白色。
1.8.1 物候期
4月中旬萌芽,5月上旬現蕾,5月中旬展葉、花盛開,5月下旬果迅速膨大,6月中旬果實著色,油腺點凸起增多,種子硬度迅速增大,7月中旬果實成熟,8月中旬—9月中旬秋梢生長,10月中下旬落葉。
1.8.2 經濟性狀
果實產量中等,鮮果3.8.0~4.5kg制1kg干椒,有腥味,品質一般。
1.8.3 栽培技術要點
喜肥,喜干燥,耐旱,較耐積水,抗病蟲害能力中等。
1.8.4 栽培范圍
西和縣大橋、蒿林、洛峪,禮縣龍林、江口有栽培。
由梅花椒中實生選育,甘肅省審定林木良種,編號:甘S-SC-ZB-007-2020。在全市各縣區有零散推廣栽培。
落葉灌木,樹高3~5m,樹勢半開張,成枝力強,主干綠褐色,光滑;皮孔扁圓形,小而疏;無明顯皮紋;具紅褐色扁皮刺,基部較窄,不隆起或輕微隆起,營養枝僅見于基部約1/3內,較原品種梅花椒稀少、窄小,果穗著生處皮刺退化;一年生枝綠褐色。互生奇數羽狀復葉,無絨毛;小葉5~9枚,多5~7枚,卵圓形,無軸刺和軸翅,基部截形;葉深綠色,革質,葉面波形褶皺,光滑,葉緣細鈍鋸齒,齒縫具油腺點。花單性,無花冠,花軸綠色,萼片紅綠色,柱頭3~4個,綠色,花柱中長;孤雌生殖。蓇葖果近球形,果面腺點多而密,果柄4.0~8.0mm,著生1~4果粒,多數2~4粒,果粒基部著生1~2粒中途停止發育的小果粒;果穗較緊密,果實深紅色,成熟后開裂,外果皮濃紅色,內果皮金黃色,形似梅花狀。
1.9.1 物候期
3月中旬萌芽,4月上旬現蕾,4月中旬展葉、花盛開,4月下旬坐果,5月上中旬果實膨大,5月下旬果實著色,油腺點凸起增多,6月上旬種子硬度迅速增大,6月中下旬果實成熟,8月中旬—9月中旬秋梢生長,10月中下旬落葉。
1.9.2 經濟性狀
果實產量高,鮮果3.7~4.2kg制1kg干椒。香味濃郁,品質極佳。
1.9.3 栽培技術要點
喜肥,喜干燥,耐旱,不耐積水,不耐寒,抗病蟲害能力弱。
1.9.4 栽培范圍
白龍江沿岸海拔800~1500m河谷地帶、文縣丹堡、禮縣雷壩有栽培。
由國家林草局和各省林草局的數據知,花椒栽培新品種日益增加。但對于品種分類,主要依據葉形、皮刺基部形狀與顏色、成熟期、內果皮顏色、果實氣味等性狀進行劃分,未提出系統的分類體系和標準。張華等[11]根據枝條和葉形態對藤椒和九葉青進行了分類,確定了藤椒屬花椒屬花椒亞屬,而九葉青屬花椒屬崖椒亞屬。
在對隴南馬街花椒種質資源庫的原產隴南花椒栽培品種進行調查整理,借鑒參考陳俊愉等倡導的花卉品種“二元分類法”[22],遵循植物內在的演化規律,綜合考慮外在的形態特征,葉形、葉色、花色、花期、分枝角度、枝條顏色、皮刺形態顏色及數量等易于識別的分類特征要素建立分類系統,編制品種分類系統檢索表。為了更好的識別,將隴南花椒栽培品種劃分為2大類群。
2.2.1 早熟品種群(early maturing variety group)
果實在7月中旬前成熟,小葉葉面呈波浪形。
2.2.2 晚熟品種群(late maturing variety group)
果實在7月中旬后成熟,小葉葉面平直。
隴南花椒栽培品種統計整理為2個品種群9個品種,為便于實踐應用,采用二元分類法編制形成分類檢索表,見表1。
表1 花椒品種檢索表
隴南是花椒起源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栽培地,由于花椒的生物學特性,其無融合生殖阻礙了種間雜交,在漫長的栽培過程中,栽培工藝的改進和氣候條件的變遷,品種經過了自然芽變選育,目前花椒屬栽培品種沒有系統的分類體系和標準,開展花椒系統分類為厘清花椒品種的來源進行積極探索。本文以簡單實用為目的,基本明晰了隴南花椒栽培品種數量,做了歸類整理,可為生產和科研應用識別提供參考。初步調查確認,隴南花椒品種群2個,即早熟品種群和晚熟品種群,栽培品種9個。采用二元分類法,遵循品種演化,兼顧實用化原則,嘗試編制了花椒品種檢索表。在調查中發現,花椒果實表型指標較為豐富,果實形態特征和果實品質存在高度相關性,其形態特征可以作為植物分類依據。確立第1級分類標準為果實和內果皮特征,第2級分類標準為皮刺,第3級分類標準為皮孔。該分類方法符合《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ICNCP)第8版規定,且遵循品種演化的進化關系。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僅關注花椒某些特征對隴南境內花椒栽培品種進行了分類界定探索,沒有對其它花椒產地的栽培品種進行分類,下一步將對全國花椒產地的栽培品種進行分類界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