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日葵
王少朋
王少朋是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郵政分公司南陽支局的一名郵遞員,自2007 年以來,他每天往返70 多公里,為微山湖七個村的三千五百多名村民投遞報刊、郵件、包裹,被村民稱為“湖上鴻雁”。
2024 年2 月13 日,正月初四清晨,王少朋正在微山縣南陽郵局里低頭分揀、清點需要投遞的報刊、郵件。之后,他馬不停蹄地來到附近的快遞點,拿好需送的包裹,蹬上三輪車,駛向停靠著郵政船的碼頭……
“我鐘情于郵政投遞,是緣于一封大學錄取通知書埋下了做郵遞員的種子。”王少朋笑著說,八九歲的時候,他看見一些高中生盼著大學錄取通知書,“怎么還不來?”當郵遞員騎著車子送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村民收到的那一刻非常欣喜與開心,他就感覺做郵遞員很有成就感。所以,2007 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少朋應聘成為一名湖上郵遞員。“最開始不習慣,但既然已經干了這份工作,就得堅持下去。”王少朋有些靦腆地說。
南陽鎮位于微山湖北端的南陽湖中,東西狹長35 公里,下轄三個管區的三十四個行政村分散在湖中自然島嶼上,四面環水,進出全靠船只,其特殊的地理環境,給郵遞工作增加了難度。南陽支局有三名投遞員,一名負責南陽鎮南邊的路線,另外一名負責南陽鎮島內的村落,而王少朋則負責島外的七個村落。湖區郵政投遞服務中,王少朋負責的是投遞環節最艱苦、路途最遠的一條路線,工作時間長,交通工具繁瑣,還經常受季節和天氣影響。然而,王少朋跟支局領導說:“我身體捧,最遠最難的那條線路我來跑。”
每天早上7 點半,迎著晨光,王少朋便會出門。一望無際的湖區,難以分辨方向,王少朋卻不需要導航。不過,剛開始他繞過不少路,“只能慢慢去問、去熟悉、去克服,目前已對湖區路段爛熟于心。”
當船到達第一個村的碼頭后,王少朋便背上郵差包,挨家挨戶地將各類郵件送到客戶手上。結束第一個村的工作,他騎摩托車立即到相連的其他村投遞,之后再返回碼頭開船,來回需要近40 分鐘,是投遞中最長的一段陸路。“來啦,坐下喝口水吧。”村支書和王少朋打招呼。“不了,謝謝,這就走了。”王少朋晃了晃手中的報刊,道了聲再見,返回船上。接下來的幾個村都需要開船前往,從王蘇白村到建閘村大約10 公里,航行時間需要一個半小時。“時間都花在路上了。”王少朋雖感無奈,但心態樂觀。
一次返程途中,船出現故障,王少朋右手壓著舵桿,左手按住油門,用腳踩著擋位,半個多小時始終保持著一個姿勢,一直將船開到岸邊。王少朋說:“前往湖區村落時,最開始用的是手劃的木船,后來才有了柴油機機動船。”
“出船時最怕刮風,那樣很難掌控方向,夏天還怕下暴雨。”王少朋記憶猶新的是2019 年夏天的一次出船。當時,他在去建閘村送郵件的路上遭遇暴雨大風,船被吹到蘆葦蕩邊發生了側翻。茫茫水面上,無助的他只能抓住船幫在水中絕望地等待。過了數小時暴風雨停止后,他硬是用竹篙把船體扶正,駛上了回家的路。這次意外經歷讓王少朋加深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但他并沒有退縮。
王少朋的郵船是南陽支局唯一的投遞專用船,17 年間,他每周投遞六天,只要不是極端惡劣天氣,他都會準時準點將郵件投遞到位。有人為他算過一筆賬,17 年間每天往返70 公里,他的水上郵路里程已達40 萬公里,這在全國絕無僅有。他為沿線七個村(2022 年后合并為四個村)三千五百多名村民投遞,成了湖區村民最信任的“湖上鴻雁”。在湖上的時間很熬人,日復一日,年年如此。“這份工作說簡單卻不簡單,說難也不算難,但要能吃苦,沉得下心,來不得半點松懈。”王少朋直言。
近年來,王少朋負責投遞的幾個村子,多數為留守老人,文件類的配送成了難題,“有時候有的電話號碼是空號,聯系不上。”在李橋村,他要將一個保險單送到收件人手中,打了三次電話都沒有人接。于是,他通過村支書聯系上收件人,才讓對方確認簽收。“最好的辦法,就是聯系村支書,然后將文件送到收件人家里。實在不行,就要多跑幾趟,想方設法,能不退就不退。”他憑借這種執著精神,保持著投遞零誤差的紀錄,成為湖區村民最信任的人。
王少朋(左)和村民交流
村民龔奶奶今年68 歲,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她留在家里照看孫子。王少朋剛走到院門口,龔奶奶就開始喊:“小王,你來送啥?”王少朋說好像是棉襖。龔莊村沒有超市,龔奶奶所需的柴米油鹽都是王少朋從鎮上捎過來。棉襖是龔奶奶的兒子買的,接到手里,她感覺格外溫暖。“小王打小吃苦耐勞,干這份工作不容易,風雨無阻。”龔奶奶拉著王少朋想讓他喝口熱水,王少朋卻急著跟龔奶奶告別:“不啦,我還要趕路。”龔莊村有一百多戶,村支書笑著稱贊:“村民十分喜歡他,就跟家里人一樣,每天都盼著他來。”
王少朋還義務為湖上的漁民們捎帶貨物,幫助大伙辦理水電費繳納、話費充值等。十余年的投遞工作,讓王少朋與許多村民非常熟悉。村里大部分是老人,出門不方便,所以只要有需求,王少朋就會幫他們從鎮上捎帶日常生活用品。
“現在網絡方便了,不管買了啥,咱都送,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都開船給村民送到家中。”王少朋說,過年是物流最繁忙的時候,湖區村民不僅置辦年貨,同時也賣年貨,他忙得像個陀螺。2023 年10 月,一位70 歲的老人讓王少朋幫忙買了臺彩電,王少朋替他接好有線電視,調試了圖樣色彩。老人樂呵呵地連聲道謝。
“只要我負責的這幾個村里還有村民住,我就會一直干下去。”王少朋堅定地說。